2017年古文字学研究成果丰硕,精彩纷呈,下面拟从古文字学理论研究、古文字考释、资料著录与汇集、普及读物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介绍。由于新材料的公布、新刊物的创刊、新媒体的利用、学术会议的频数,使得古文字的研究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也给了解古文字研究的全面动态和发展趋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限于眼界和条件,本文讨论的范围仅限于正式纸质出版物,见于网站和会议的论著暂付阙如。
一.古文字学理论研究
古文字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部首系统、演变规律和书写习惯等方面。
黄天树的论文《说文部首与甲骨部首比较研究》(《文献》第5期)对许慎540部与岛邦男164部进行比较研究,评判二者的优劣,为构建一个新的自然分类法甲骨部首体系提供参考。陈剑《说“规”等字并论一些特别的形声字意符》(杨荣祥、胡敕瑞主编《源远流长: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讨论了一些特殊的形声字意符,某些形声字的意符是另一个相类之字或其省形,如楚简“刑”字或加网旁,是受到“罚”字的影响,“规”字偏旁夫来源于“矩”字,等等。禤健聪的专著《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研究》(科学出版社)以楚系简帛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其用字习惯,分析其时空分布,探讨其使用规律和形成理据,并遵循这些规律释读出土文献、传世古书的疑难字词。
随着战国出土文献的日益增多,古文字国别研究的理论探索也逐渐深入。李守奎《楚文字研究与“楚文字学”的构建》(《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西书局)对“楚文字学”构建做了宏观阐述和初步设想。李守奎、白显凤《楚文字的历史发展与地域文字系统的形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认为楚文字是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
二.古文字考释
古文字考释一直是古文字研究重点,其中甲骨文和金文考释由于材料和语篇的限制而进入平台期(攻坚期),考释成果相对较少,而简帛文字考释则由于材料和语篇的支持以及跟传世文献对读的优势逐渐进入繁盛期,考释成果十分丰富。
古文字考释论文散见于各类学术期刊,也集中收录在一些集刊或论文集中。其中集刊主要有:《中国文字学报》第7辑、《简帛》第14辑和第15辑、《简帛研究二〇一六(秋冬卷)》《简帛研究二〇一七(春夏卷)》《出土文献研究》第16辑、《出土文献》第10辑和11辑、《上古汉语研究》第2辑、《青铜器与金文》第1辑。论文集主要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的《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邹芙都主编《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科学出版社)、李守奎主编《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中西书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西书局)、杨荣祥、胡敕瑞主编《源远流长: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个人论文集主要有:曾宪通著《曾宪通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赵平安著《文字·文献·古史:赵平安自选集》(中西书局)、白于蓝著《拾遗录——出土文献研究》(科学出版社)、谢明文著《商周文字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我们主要介绍古文字考释中一些涉及难点和热点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考释成果主要有:蒋玉斌《释甲骨金文中与“匹”字有关的两种形体》(《源远流长——汉字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根据新出胡应姬鼎铭文“玄布二乙”对旧释“匹”的字形进行了补充论证,并认为从辵乙声的甲骨文可以读为“匹配”之“匹”。袁伦强、李发《甲骨文考释三则》(《殷都学刊》第1期)对甲骨文中的三个未识字进行了考释,认为其中一个应是“安”字的异体、一个是“乎御”的合文、一个是“艾(刈)”字的异体。王子杨《释甲骨文中的“阱”字》(《文史》第2期)把甲骨文中上从“歺”(即铲臿类挖土工具)、下从“井”或“凵”的字释作“阱”,并且对相关甲骨卜辞进行了简单的说解。单育辰《释“”》(《出土文献》第10辑)认为甲骨文中的
应释为“
”,从止丙声,在卜辞中读作“逢”。
金文考释成果主要有:李学勤《胡应姬鼎再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4期)再次对胡应姬鼎铭文进行解读,指出西周金文尚未发现“匹”字用作布帛单位的例证,因此一些学者释“乙”为“匹”的观点不能成立。西周金文常见之“蔑历”一词的释读,自来众说纷纭,近年有学者根据清华简“飞廉”之“廉”与金文“蔑历”之“历”形体近似,认为原释“历”之字实从甘得声。王志平由此将“蔑历”读为“伐劳”,李零读为“伐矜”。而鞠焕文《金文“蔑历”新诂》(《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4期)根据新见伯硕父鼎铭文“天子六”句认为“蔑历”之“历”与“廉”读音无关。袁金平、孟臻《新出伯硕父鼎铭考释》(《出土文献》第10辑)主张将该器铭文中“
天子”后之字释为“光”(陈剑将该字释为“圥”读为 “懋”)。孟蓬生《“
”字形音义再探》(《饶宗颐国学院院刊》第4期)对金文中旧释为“㒸”、孟蓬生读为“懈(弛)”、陈剑读为“惰”的字继续进行讨论,分繁简两系疏理了该字字形的演变序列,认为“懈”和“惰”是同源词,支(锡)部字(
、易、虒、
、倪)代表较早的读音,歌部字(惰、憜)代表较晚的读音。李春桃《说“夬”“韘”——从“夬”字考释谈到文物中扳指的命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认为趞曹鼎铭文中旧释为“虎”的字应改释为“夬”,并指出“韘”为“夬”中的衬垫,两者不是一物。陈英杰《〈陕西韩城市博物馆藏铭文青铜器〉释字商榷》(《考古与文物》第4期)认为
尊的“
”应改释为“印”,把叔元父盨的自名应改释为“匜”。刘桓《琱生诸器联读中的“
”与“许”——兼释曶鼎第二段铭文》(《考古与文物》第1期)认为琱生诸器中旧释为“许”的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许,另一个从言、缶声,当读为保。刘云《释钟
铭文中的“晋”字》(《考古与文物》第4期),该文认为铭文中旧释为“至”或“舌”的字应改释为“晋”,读为“次”(“杂次”)。谢明文《释鲁侯簋“逝”字兼谈东周文字中“噬”字的来源》(《青铜器与金文》第1辑)讨论了鲁侯簋铭文中表示地名的
字,认为该字应释为“逝”,从止
声,
即“吞噬”之“噬”初文。该文认为邿遣簋等铭中旧释作“遣”的
字亦当释为“逝”。石小力的专著《东周金文与楚简合证》(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东周金文与楚系简帛加以全面比较,通过新出土的简帛文字来解决金文中的一些疑难字释读问题。
简帛文字考释成果主要有:季旭升、高佑仁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读本》(万卷楼图书公司)对简文进行梳理,每篇含题解、原文、语译、注释四部分,除全面探讨文字训诂以外,对文义内容之诠释亦多有新解。赵平安《试说“迩”的一种异体及其来源》(《安徽大学学报》第5期)认为战国文字“逐(迩)”的一种异体“”系由甲骨文的“
”(上“埶”下“犬”)字简省而来。徐在国《谈楚文字中的“兕”》(《中原文化研究》第5期)根据正在整理中的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的材料,指出楚文字中旧释为“
”的字当改释为“兕”,字形分析为从“兕”,加注“厶”声。苏建洲《据楚简“愧”讹变为“思”的现象考释古文字》(《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根据楚简“愧”因形近而变为“思”的现象讨论了古文字和古书中一些相关的文字。李家浩《北大汉简〈苍颉篇〉中的“秭”字》(《出土文献研究》第十六辑)考订北大汉简《苍颉篇》15号之“
”字并非从甫,实为“秭”字。
其他文字材料方面,考释成果也很丰富,例如:邬可晶、郭永秉《从楚文字“原”的异体谈到三晋的原地与原姓》(《出土文献》第11辑)根据清华简柒《晋文公入於晋》所记地名“原”写作,考证三晋古玺中
、
、
、
等形皆应读为“原”,字实从丱泉。石继承《释两方秦印中的“姚”字》(《中国文字研究》第25辑)认为新见秦印中从癶从女的
字应释作“姚”。曹锦炎《古玺通论(修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根据新材料、新成果对旧版做了修订,增补了部分内容。
三.资料著录与汇集
古文字资料的著录是古文字研究的一项基本工作。今年主要的资料著录成果如下:
一是原始资料的著录。甲骨著录主要有张惟捷、蔡哲茂编著的《殷虚文字丙编摹释新编》(“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李霜洁编著的《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这两部书都是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原有资料的二次整理。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中华书局)反映了上世纪40年代青铜器流散在欧美的真实情况。此书原有三集,解放前曾送香港印刷出版,因日军占领香港,仅于1946年出版了第一集。此次印刷据国家图书馆所藏第二集的手稿,与第一集合编,仍非全璧。《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西书局)共收录竹简四篇,均为传世文献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见的佚篇,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玺印著录主要有:李凤龙编《不远复斋古玺印辑存》(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许雄志编《鉴印山房新获古玺印选》(河南美术出版社)、施谢捷编《新见古代玉印选续》(日本艺文书院)、吴砚君主编《盛世玺印录续(壹、贰)》(文化艺术出版社)、施谢捷等编《洛泉轩集古玺印选萃》(日本艺文书院)、张小东主编《戎壹轩藏三晋古玺》(西泠印社出版社)、陈瑞江《新见汉印集萃》(山东美术出版社)等。
二是字形的著录。黄德宽主编、徐在国副主编的“古汉字字形表系列”(上海古籍出版社)计有《商代文字字形表》《西周文字字形表》《春秋文字字形表》《战国文字字形表》《秦文字字形表》等五种。该套丛书以时代为纲,网罗各时期古汉字字形,收录较广,字样丰富。沈建华、曹锦炎编著的《甲骨文字形表(增订版)》(中西书局)在旧版基础上增补6种甲骨著录书新发现的194个甲骨文字(含合文)。陈年福《甲骨文字新编》(线装书局)是近年来新出版的又一部甲骨文文字编,该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收录甲骨文已释字和未释字,其中上编收录甲骨文已释字2129个。严志斌《四版〈金文编〉校补》(商务印书馆)则是对《金文编》第四版的校订和增补。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叁)文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是岳麓书院秦简字形的首次汇集。
三是文字考释成果的汇集。重要的成果是何景成编著的《甲骨文字诂林补编》(中华书局)。该书整理和总结了近二十年来甲骨文字的研究成果,对《甲骨文字诂林》进行了修订和补充,集录了1989年(《诂林》收录材料截止年份)至2013年以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甲骨文字诂林》漏收的重要成果进行补充,修订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
四.普及读物
古文字读本既是初学者的入门书,也是非专业人员了解古文字和古代文化的一个窗口。凤凰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古文字读本,包括曹方向《甲骨文读本》、凡国栋《金文读本》、禤健聪《战国简帛读本》、萧毅《古玺读本》四册。刘翔、陈抗、陈初生、董琨著《商周古文字读本(增补本)》(商务印书馆)由董琨负责对初版进行了修订,增补了部分简帛文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