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工作
重点学科
研究项目
学会与学术组织
主办奖项
学术资讯
学术成果
学术动态
学者风采
学者访谈
学者风范
学者观点
学者介绍
语文天地
审音专题
语文漫谈
词语新汇
语言学系
语言学系介绍
研究生名录
今日要闻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EN

2018年度上古汉语研究综述

作者:历史语言学一室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9-04-29
字号:

  2018年度上古汉语研究在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各分支领域都有新的进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文试简要综述如下。

一、古文字研究

  本年度古文字学研究有较大进展,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甲骨金文研究继续走向深入

  本年度甲骨文著录书出版两种:《符凯栋所藏殷墟甲骨》《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均由宋镇豪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前者共著录有字甲骨118片,无字甲骨3片,采用甲骨彩版、拓本与摹本三位一体附以释文的著录方式。甲骨图版的编次体例仍一以贯之“分期断代,按字体别其组类,再按内容次第排序”的原则。后者是对《尊六室甲骨文字》一书的新编纂,原书曾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此次将原书所收的甲骨重新拓制,弥补了以往拓工不佳、字迹模糊等缺陷。同时,此书又增加了新释文,并对徐宗元原有的考释加以重新点校整理。

  甲骨学工具书出版两种:日本学者落合淳思著,刘幸、张浩翻译的《甲骨文小字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刘一曼、韩江苏等编著的《甲骨文书籍提要》(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专著有李发的《甲骨军事刻辞整理与研究》(中华书局),该书收录了现已公布的所有商代军事刻辞,对刻辞内容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宝贵材料。

  一些探讨甲骨文的专题论文颇具新意。黄德宽《释甲骨文“叕(茁)”字》(《中国语文》第6期)利用新出楚简异文材料,认为甲骨文字为“叕”,是“茁”字的初文。陈絜《卜辞中的祡祭与柴地》(《中原文化研究》第2期)认为卜辞“”字即后世“柴”字之初文,一用作祭祀动词,即文献之“祡祭”。第二种用法即为地名,也即汶水上游支流柴汶流经地柴城,在今山东新泰境内。陈年福《释“譱”》(《中国语文》第2期)将甲骨文等字释为“譱”。甲骨文“譱”为“膳”之本字,本义为准备膳食。在卜辞中主要用作助动词,大体相当于“能”。其他重要的成果还有孙亚冰《释甲骨文中的“度”及相关诸字》(《中原文物》第5期)、郑杰祥《甲骨卜辞中的“示”即“禹示”新探》(《殷都学刊》第1期)等。

  金文著录方面,彭适凡编著的《九如园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铜器》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录香港著名收藏家朱昌言所藏的西周青铜器共76件。

  金文工具书方面,张俊成编著《西周金文字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主要是对西周金文单字字形进行排谱整理,大致把西周金文单字分成已释字、未释字两部分。其中未释字部分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虽有学者提出考释意见,但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字;另一部分包括构形不明、难以隶定以待研究的字。

  金文研究论文方面,禤健聪《释薳子受鬲的自名“”》(《华夏考古》第1期)认为薳子受鬲铭文自名之字当隶释为“”,从“圭”得声,应是“鬲”字异体或鬲的别称用字。袁金平《季姬方尊铭“畮”字及相关问题考论》(《江汉考古》第2期)将季姬方尊铭中的“”改释作“畝(畮)”,为“畝”的形体发展提供了更完整的线索;并对“畮臣”一语的用法做了进一步申述,认为其意为治田亩之臣。其他重要论文还有赵庆淼《“微盂”“微斝”铭文补释与卫国早期历史》(《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第3期)、黄锦前《谈几件新著录的养国有铭铜器》(《中原文物》第1期)等。

  2、战国文字尤其是简帛文字持续成为研究热点

  材料著录方面,李学勤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西书局)正式出版,收录《摄命》《邦家之政》《邦家处位》《治邦之道》《心是谓中》《天下之道》《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虞夏殷周之治》等八篇竹书。该书之出版,必将引起新一轮研究热潮。任红雨编著的《中国封泥大系》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2017年6月以前所知的63种封泥谱录及作者多年搜集的原拓,共计辑录拓片15177枚,6347种。编排体例以朝代为经、音序为纬。这是迄今为止收集中国古代封泥数量最多、品类最完整的封泥谱录。有种类总目录,后附种类检字表。

  工具书方面,李学勤主编,贾连翔、沈建华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陆)文字编》(中西书局)一书是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伍、陆)三册中“字形表”的基础上,经过重新编辑修订合成的。

  研究著作方面,侯乃峰《上博楚简儒学文献校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对已公布的上博简(一至九辑)中的儒家文献做了系统的整理。肖毅《古玺文分域研究》(崇文书局)对不同地域的古玺字形有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性的特征。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利用新近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对《说文》古文进行了细致、全面的释证,阐明了古文的形体演变轨迹。高佑仁《清华伍:书类文献研究》(万卷楼图书公司)由文字析研入手,对三篇竹简进行通篇释读,并扩及至上古历史、器物形制、政治哲学等相关讨论。黄庭颀《铸勒功名——春秋青铜礼器铭文的演变与特色》(万卷楼图书公司)探讨春秋青铜器铭文外在特征、文例表现、文字构形等方面的表现及其前后变化。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吉林大学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共收录了国内外百余位作者论文116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简帛等多个古文字分支学科,反映了古文字学界的新研究成果。张德芳主编《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论文70余篇。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简帛》(第1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邬文玲主编《简帛研究》(2017秋冬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兵主编《中国简帛学刊》(第2辑,齐鲁书社)等集刊都收录了一批简帛研究论文。

  单篇论文方面,李学勤《清华简〈摄命〉篇“粦”字质疑》(《文物》第9期)通过清华简《摄命》篇文例与金文相关辞例合证,对过去被大家释为“粦”的金文提出质疑,认为尹姑鼎上的字形应该是“”的异形。“”在“有狱有”“无狱无”“有告有”中可读为“嫌”,训作“嫌疑”“嫌犯”;在“明”中,可读为“廉”,训作“察”。黄德宽《释新出战国楚简中的“湛”字》(《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指出新出战国楚简中有一个从水从禾的字,通过构形分析,可考定该字为楚文字“湛”字,也即文献中“埋沈”之“沈”的专用字,其构形模式与甲骨文“湛”字一脉相承。宋华强《释〈上博六·庄王既成〉的“船”》(《江汉考古》第1期)认为,《上博六·庄王既成》中表示舟船义的字当分析为从“舟”、“”声,读音与“蔡”相近,简文中可能读为“船”。范常喜《望山楚简遣册所记“彤”新释》(《江汉考古》第2期)认为望山楚简遣册所记“彤”中的“”当改释作“幵”,读作“旜”或“旃”。简文“彤幵(旜/旃)”意思是红色的旃旗。杨蒙生《清华简〈筮法〉篇“焉”字补说——兼谈平山中山王器铭中的一个相关字》(《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指出清华简《筮法》中的“焉”字与中山王器铭中的“”字很可能是同一个字。该形体不见于其他文字系统,很可能是晋系文字“焉”的一种特殊写法。在一定条件下,它多半可以出现在语气助词“也”的位置上。徐在国、管树强《楚帛书“倾”字补说》(《语言科学》第3期)根据安大简《诗经·周南·卷耳》“不盈倾筐”之“倾”字,认为楚帛书中的字释为“倾”是正确的。字形可能分析为从“矢”“血”声,是“倾”字的异体。

  3、本年度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综论性论著或论文集

  夏含夷《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对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土文献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介绍。个人论文集有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续集》(商务印书馆)、陈伟武《愈愚斋磨牙二集——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丛稿》(中西书局)、陈斯鹏《卓庐古文字学丛稿》(中西书局)、张光裕《澹烟疏雨——张光裕问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朱歧祥《亦古亦今之学——古文字与近代学术论稿》(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沈宝春《沈宝春学术论文集(古文字卷)》(万卷楼图书公司)等。其他论文集和集刊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中西书局),周嘉、濮茅左主编《练祁研古:上海练祁古文字研究中心集刊(第一辑)》(中西书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