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当代城市,物业和物业管理在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物业”一词已频繁出现于各种媒体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代汉语中“物业”一词主要是从香港地区引入内地的,而且引入时间不长,但是,今天香港和内地各自对“物业”的使用,已经到了可能彼此难懂的程度。例如,香港人说“张三有好多物业”,很多内地人听了可能一知半解;内地人说“物业帮他修车”,香港人可能完全听不懂。
“物业”一词现在已经广泛用于全球华语地区,根据这些地区当前的用例,可以尝试概括出三个义项:
【物业】
名 ①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以及配套的设备、设施、场地等:~费|~公司|~管理。②指物业管理部门:去~反映停车困难问题。③指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昨天来了几位~。
但在不同的地区,尤其是在汉语北方方言区(以普通话为代表)和香港粤语区中,人们对“物业”一词默认的解读已经相当不同。普通话中,人们看到或听到“物业”一词,首先联想到的是物业管理部门,换言之,他们对“物业”所默认的解读为义项②;而在香港粤语区,人们联想到的是房地产等产业,换言之,他们对“物业”默认的解读为义项①。
本文先分析各种语文词典对“物业”一词的收录和义项处理情况,然后结合实际用例,追溯“物业”一词的来源和意义变化,解释不同地区其默认解读存在差异的原因。
二、语文词典的收词和义项处理
语文词典的收词和相关义项的设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个词语在一定阶段的使用和变化情况。本节将对《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全球华语词典》(以下简称《华语词典》)等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地区差异的语文词典进行纵横比较,从中发现一些线索。
先来纵向比较。《现汉》从1960年的试印本到2002年的第4版均未收录“物业”条,到了2005年的第5版首次收录“物业”一词,只设立了一个义项,即上文提到的义项①:
【物业】
名 通常指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如公寓、商品房、写字楼等)以及配套的设备、设施、场地等:~公司|~管理。(《现汉》第5版)
2012年出版的《现汉》第6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物业费”的例句,2016年出版的第7版沿袭第6版:
【物业】
名 通常指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如公寓、商品房、写字楼等)以及配套的设备、设施、场地等:~费|~公司|~管理。(《现汉》第6、第7版)
通过历版《现汉》对“物业”一词的收录和义项设立情况可以看出,“物业”一词在2002年的第4版尚未收录,三年之后的第5版首次进入,这表明这几年“物业”一词在普通话的使用中发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修订者认为该词经过一些年的沉淀,是时候收录其中了。
再来横向比较。范围覆盖全球华语的《华语词典》(2010)收录了“物业”一词,也只设一个义项,即上文提到的义项①:
【物业】
﹝名﹞指有价值的土地及土地上的附属物。包括住宅、工业厂房、商业用房等建筑物及其附属的设施、场地等。例置办~|~公司|你申请这笔贷款要有~作抵押|他身家丰厚,手上拥有7栋~,最近已升值近5000万港币。(《华语词典》)
该词典对“物业”一词所标注的使用地区为“大陆、港澳、新马泰”。值得注意的是,主要以收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2010)收录了“物业”一词,并且设立了两个义项,相当于上文的义项①和②:
【物业】
﹝名﹞①产业,多指房地产及相关配套设施:~管理。②指物业管理公司:维修房屋找~。(《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增加了义项②表明该词典的编修者认为在普通话中,义项②已经比较稳固,可以收录。《全球华语大词典》(李宇明主编,2016)也设立了这两个义项:
【物业】
①产业,多指房地产及相关配套设施:~管理。②指物业管理公司:维修房屋找~。(《全球华语大词典》)
此外,《港台词语词典》(1990)、《当代港台用语辞典》(1994)这两部反映港台地区词语面貌的词典虽然收录了“物业”一词,但都只设立了义项①:
【物业】
财产。夏易《香港两姊妹》第三部六:“‘我还有点物业。所谓物业,是一间小小的房子。’说完,还笑了笑,有点自我嘲讽的意味。”白洛……夏果……(《港台词语词典》)
【物业】
[港]房产,不动产:本港利率仍会继续追随美息降低,这是有助本港~市道复苏,因为减息对置业人士的负担是实际减轻。(《当代港台用语辞典》)
这两部词典都有值得注意之处。《港台词语词典》(1990)所举的三个例子,作者都是香港作家。根据体例,《当代港台用语辞典》(1994)所收词条均注明使用地区,以[港]、[台]或[港、台]表示;而此处“物业”条注明为“[港]”,表明该词条用于香港地区。
通过上面几部词典的纵横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在近三四十年的时间段内,“物业”一词早期多用于香港地区,且只有义项①;在2000年前后该词的义项①可能已在普通话中使用,但尚未稳定,2005年收入《现汉》第5版则表明该词的义项①已经在普通话中稳定下来,但是从其所举用例看,主要出现在跟物业管理有关的语境中,而没有举《华语词典》“置办物业”“有物业作抵押”这类与物业管理无关的用例。所以,义项虽同,用法已经在分化;2010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增加了义项②,表明该词在普通话中已经产生了新的意义,更加专指物业管理相关语义。
三、“物业”的现代用例考察
上文仅根据各种语文词典的纵横比较得出初步结论,其可靠性需要实际语料的验证。为此,我们检索了大量电子语料和在线语料,力图展现“物业”一词在普通话中的使用情况,并对其意义变化做出概括。
首先,我们检索了Coco汉语语料库,具体情况为:
“现代汉语”中未见用例,其中包括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王蒙、余华、王朔等名家的经典作品。这至少表明,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几乎看不到“物业”的用例。
“作家文摘”共12例,其中11例来自香港作品或大陆作家写香港的作品,1例出现在池莉作品。
(1)老叶也许会较容易地“走进去”,走进大特区的“物业”“商行”“金融”“股市”。(鲁枢元《叶蔚林的苦恼》,《作家文摘》1994年)
(2)林珠回广州去了。康伟业迅速地行动起来,他在武汉很快就选中了一处叫做湖梦花园的物业管理小区。(池莉《来来往往》,原文发表在《十月》杂志1997年第2期,后经《作家文摘》连载)
此外,“人民日报95版”共15例。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类语料中,“物业”一词都只有义项①的解读,但池莉作品的用例也是“物业管理”的搭配。再检索“北京日报2001版”和“北京晚报2001版”以及近几年的新闻报道,情况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用例激增。“北京日报2001版”共约2395项查询结果,“北京晚报2001版”共约3956项,其中可能包括极少数非连续成词的“物 业”。其次,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
(3)为了争取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多年来广大居民找遍了政府各有关部门,如街道办事处、工商所、区政府、区环保局以及小区物业等部门。(《北京日报》)
(4)他们立刻联系了小区物业,物业说去吃饭了。(齐鲁网)
(5)物业打开轮胎锁……(青岛新闻网)
(6)该名物业称,鞋贩子通常会加价三百到四百转卖鞋子……(《北京青年报》)
例(3)中,“(小区)物业”与“街道办事处、工商所、区政府、区环保局”并举,且句末定性为“部门”,显然已是“物业管理部门”之义,即义项②。例(4)中,“联系了小区物业”的“物业”仍可理解为“物业管理部门”,而其后的“物业说”则表明“物业”已经赋予一定的人的行为。例(5)中,“物业打开轮胎锁”的“物业”则被赋予一定的具体动作,越来越倾向于解读为“物业管理人员”。例(4)和例(5)的差异在于,例(4)是语境带来的普遍现象,一般的机构都可以被赋予“说”的行为,比如“学校说、出版社说、财务处说”等;例(5)则已向转义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比如一般不会说“学校打开轮胎锁”等。到了例(6),“物业”受指量短语“该名”修饰,句法组合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表明“物业管理人员”义即义项③正式确立。
四、“物业”一词的来源及意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
检索汉语历史语料发现,“物业”一词在唐宋之际已有用例,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国时期,只有“产业”义,类似义项①。例略。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这个词在普通话里曾经沉寂了数十年,但该词该义在香港地区却继续使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香港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大陆产生深刻影响,香港地区的一些词也开始进入普通话。“物业”就是其中的一个,普通话最初引入时也只有义项①。由于普通话库藏里已经有足够的词语表示房产等产业,因此,“物业”一词在这个义项上并未获得充分使用,尤其是单独指房地产的机会很少,义项①的用例逐渐限于“物业管理”(意为“房地产管理”)这一类搭配中。随后“物业”在普通话中产生义项②,演变的机制是,人们首先用“物业管理”这一行为来转指物业管理部门,而“物业管理”这个固定搭配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物业”信息量比“管理”大,“管理”常常省略,于是“物业”就“感染”了物业管理的全部意义,以“管理”为核心语义了。这一过程大约发生在20至21世纪之交的那几年。近几年,义项②经过转喻,又发展出“物业管理人员”义,即义项③。
五、余论
本文参照各种语文词典对“物业”一词的收录和义项处理情况,结合古今汉语实例,追溯普通话中“物业”一词的来源及意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认为“物业”一词在汉语里古已有之,在普通话中沉寂数十年后,受香港地区语言的影响而“复活”,该词在转喻、感染等机制的作用下,先后产生出新的义项。
实际上,“物业”一词刚引进普通话之初,其使用具有明显的语域限制,一般多出现于跟房地产等产业有关的新闻中,而且逐渐主要出现在涉及物业管理的场合(而非涉及开发、购买和拥有房地产的场合),随后广泛出现于新闻、一般文学作品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语域的变化连同意义变化一起,深刻反映了物业、物业管理在大陆城市社会生活中地位的迅速变化,带上深刻的时代烙印。
“物业”一词在当代虽然只是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流动,但是还是反映了借词现象的一般规律。语言总是优先借入自身词库所缺的义项,而不一定借入某词的全部义项。例如英语stick有很多义项,其中最基本的是树枝义,由此派生出很多相关义项,其中之一是手杖义。树枝在汉语中早有词语表达,无须另借英语;手杖虽然也有本族词,但是不适合专指以前没有的西式手杖,于是,英语stick借入汉语中就只指20世纪上半叶曾风靡一时的西式手杖,写作“司的克”,也出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同样,内地已经有常用的“房产”等词指香港人说的“物业”,“物业”无法在这个义项上与“房产”等竞争,义项①引入内地不久就开始衰微,但是“物业管理”作为普遍性的行业却是香港先有、内地很晚才有的,因此,随着“物业管理”的搭配越来越多,“物业”很快沾染了“管理”之意,为“管理”的脱落创造了条件,“物业”由此派生出“物业管理”的新生义项。
此外,“物业”一词在香港和大陆两地默认解读的差异还体现在“物业税、物业费”等构词层面。香港地区默认解读为房地产等产业,由此自然产生新词“物业税”。而大陆地区默认解读为物业管理,由此自然产生新词“物业费”;大陆地区“物业税”的说法则是新近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黄丽丽、周澍民等 1990 《港台词语词典》 合肥:黄山书社
李宇明 2010 《全球华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16 《全球华语大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2010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05,2012,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5—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广祁 1994 《当代港台用语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