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简介:
《当代语言学》(季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之一。1962年创办内部刊物《语言学资料》,为《中国语文》附属刊物。1966年停刊。1978年复刊并更名为《语言学动态》。1980年更名为《国外语言学》(刊号CN11-1055/H)。1997年更名为《当代语言学》(刊号CN11-3879/H)。几番易名反映了几代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探索过程。
《当代语言学》有着优秀的学术传统,已经成为反映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水准的学术旗帜和标杆。《当代语言学》秉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之原则,发表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学术论文,为全球华人学者提供一个在理论和方法上推陈出新、交流切磋的平台。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10-85195392
电子邮箱:dangdaiyuyanxue@vip.163.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615 房间
邮编:100732
工作人员:
胡建华(主编)、完权(副主编、主任)、王伟、钱有用、张小倩。
以往工作人员:
历史上先后在本室工作过的人员有:彭楚南、宁榘、曹今予、于东林、常福英、赵世开、刘涌泉、赵洵、李锡胤、冯嘉芳、伍铁平、黄长著、陈京生、成立中、周绍珩、卫志强、曲赣章、林书武、黄长著、蔡富友、马莉、张慧芬、廖秋忠、沈家煊、钱敏汝、赵斌、李秋忠、王秀丽、徐赳赳、续丽云、顾曰国、张丽娟。
《当代语言学》历任负责人:
《语言学资料》时期:
1961年1月—1962年6月,负责人:刘涌泉
1962年6月至1966年4月,编辑组组长:伍铁平
《语言学动态》时期:
1978年,主编:冯嘉芳;副主编:黄长著
1979年,主编:黄长著
《国外语言学》时期:
1980年—1985年,主编:伍铁平;副主编:赵世开、黄长著
1985年—1989年,主编:赵世开
1990年—1992年,主编:廖秋忠;副主编:卫志强
1992年—1995年,主编:卫志强;副主编:沈家煊
1995年—1996年,主编: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时期:
1997年—2006年,主编:沈家煊、顾曰国;副主编:徐云扬
2007年—2014年9月,主编:沈家煊、顾曰国;副主编:胡建华
2014年10月—2015年,主编:沈家煊、胡建华;副主编:徐赳赳
2016年—2019年6月,主编:胡建华;副主编:徐赳赳
2019年7月—2020年,主编:胡建华
2021年—现在,主编:胡建华;副主编:完权
《当代语言学》编辑部历任负责人:
1962年—1978年,主任:赵洵
1978年—1979年,主任:冯嘉芳
1980年—1984年,主任:伍铁平;副主任:黄长著
1984年—1995年,主任:卫志强
1995年—1997年,主任:沈家煊;副主任:徐赳赳
1997年—1999年,主任:沈家煊;副主任:顾曰国
1999年—2001年,主任:顾曰国
2001年—2014年,主任:顾曰国;副主任:徐赳赳
2014年—2015年,主任:胡建华;副主任:徐赳赳
2015年—2020年,主任:胡建华
2021年—现在,主任:完权
以往培养学生:
博士:
王冬梅、姜美玉(韩国)、廖美珍、梁敬美(韩国)、李善熙(韩国)、马博森、王伟、宋文辉、胡勇、柯航、完权、张姜知、张永伟、朱佳蕾、隋娜、郭秀丽、彭鹭鹭、许立群、杨萌萌。
硕士:
沈家煊、徐赳赳、陈章云、吴平、王伟、杨萌萌。
历史沿革:
《当代语言学》编辑部经历了从翻译组、情报资料组、外语研究室、语言学情报研究室、国外语言学研究室、当代语言学研究室到《当代语言学》编辑部的发展历程。
1958年7月,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制定了十年规划,并调整全所组织,开始建立翻译组,由吕叔湘兼代组长。1959年成立的第三研究组中包括资料组三人(彭楚南、宁榘、曹今予)和普通语言学研究人员三人(于东林、常福英、赵世开)。
1960年第三季度,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运动中,为促进语言科学的全面发展,语言研究所调配专职人员从事学术资料翻译工作,建立了情报资料组,其任务是了解和介绍国外语言研究的动态。最初的工作是编制《1945-1960国外汉语研究文献索引》,计收专著和论文一千八百余条,油印成册。1961年,在此基础上,扩大编译了《国外汉语研究文献总目》,并展开“国外语言学者简介”调查工作。同年,内部刊物《语言学资料》作为《中国语文》附属刊物创刊。1961年1月至1962年6月刘涌泉任《语言学资料》的负责人。1962年6月,伍铁平任《语言学资料》编辑组组长。
1962年8月,在时任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赵洵的推动下,语言所组建了20多人的外语研究室,赵洵兼任室主任。研究室包括两个组。第一组编纂四卷本《俄汉详解词典》。李锡胤任《俄汉详解词典》编写组组长、审稿人。第二组进行外语和普通语言学方面个别项目的研究,翻译介绍外国语言学文献,为《语言学资料》编稿。伍铁平任组长。《语言学资料》前后共出版32期,1966年4月停刊。《语言学资料》对国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年代学、类型学、词源学、语义学、人类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历史比较语言学等领域都有译介。其中“描写语言学专号”在国内语言学界曾产生重要影响。《语言学资料》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介绍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刊物。
1978年,外语研究室恢复科研工作,更名为语言学情报研究室,由冯嘉芳任室主任,黄长著任副主任。研究室原有部分研究人员,主要是《俄汉详解词典》编写组的部分人员,有些调往黑龙江大学,有些调往我院情报研究所。同时,原《语言学资料》更名为双月刊《语言学动态》(1978年-1979年),仍为内部刊物,冯嘉芳任主编,黄长著任副主编。1979年冯嘉芳调我院宗教所,黄长著接任主编。
1980年,语言学情报研究室更名为国外语言学研究室,伍铁平任室主任,黄长著任副主任。同时,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语言学动态》从内部资料更名为正式刊物《国外语言学》(刊号CN11-1055/H)。1984年,伍铁平调往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黄长著调往本院情报研究所,卫志强接任国外语言学研究室主任。1995年8月,沈家煊担任主编兼室主任,徐赳赳任副主任。
1997年,国外语言学研究室更名为当代语言学研究室,《国外语言学》更名为《当代语言学》(刊号CN11-3879/H)。同年,徐赳赳赴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顾曰国接任副主任。自1997年起,沈家煊、顾曰国担任联名主编,徐云扬任副主编。1999年,沈家煊任语言研究所所长后,顾曰国担任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2001年,徐赳赳学成归来后任副主任。2007年,胡建华接替徐云扬任副主编。2014年10月,顾曰国调任应用语言学研究室任主任,胡建华担任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自2014年第4期起,沈家煊、胡建华担任联名主编,徐赳赳任副主编。2016年,胡建华任主编,徐赳赳任副主编。
自2021年起,当代语言学研究室更名为《当代语言学》编辑部。胡建华任《当代语言学》主编,完权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学术影响:
1992年起,《国外语言学》被列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一版、第二版。
1998年起,《当代语言学》被纳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语言学类来源期刊。
2000年起,《当代语言学》被列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三版及随后各个版本。
2013年、2016年、2019年,《当代语言学》入选由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当代语言学》入选由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4年,《当代语言学》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2014年,《当代语言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2018年,《当代语言学》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定为“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主办学术会议:
1. 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
1987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院科研局批准,国外语言学研究室召开第1届“国外语言学编辑工作研讨会”。1988年11月,第2届“国外语言学编辑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国外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汉语的成果、动态和设想”,会议规模扩大至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语言学同行约40人。
自1990年,研讨会更名“国外语言学研讨会”,采用与高校联合召开的形式,并邀请海内外同行参加。“国外语言学研讨会”定期召开,一直延续至1998年,共召开5届,分别是:第3届,1990年12月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召开;第4届,1992年11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第5届,1994年8月在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召开;第6届,1996年11月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第7届,1998年10月在洛阳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召开;
自2000年,研讨会更名为“中国当代语言学研讨会”,扩大为中型国际会议,成为国内唯一由期刊编辑部主办、以期刊命名的一线综合性国际语言学学术会议,一直延续至今,依次是:第8届,2000年11月在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第9届,2002年10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第10届,2004年12月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召开;第11届,2006年11月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第12届,2008年10月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第13届,2010年10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第14届,2012年5月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召开;第15届,2014年7月在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召开;第16届,2016年10月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第17届,2018年10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第18届,原计划于2020年10月23至25日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因新冠疫情推迟。
自2016年第16届起,研讨会设立《当代语言学》“青年语言学家”奖。这是国内首个由学术期刊评选的语言学奖项。与目前语言学奖项主要面向已发表学术成果不同,“当代青奖”着眼于尚未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强调奖励通过论文展现出较强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鼓励优秀年轻学人脱颖而出。
历次研讨会秉承“促进洋为中用、引进创新”的一贯宗旨,立足“中国立场,世界眼光”的“大语言学”学术视野,议题涵盖语言学多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包括句法学、音系学、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语体学、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等,学术覆盖面在目前国内语言学学术会议中最为广泛。三十年多来,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德国、匈牙利、俄罗斯、芬兰、土耳其、塞浦路斯、伊朗、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多名学者与会,使这个系列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理论语言学专题会议。
历次学术会议得到了国内各著名大学和研究、出版机构的合作与支持,他们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
2. 当代语言学国际圆桌会议
当代语言学国际圆桌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发起并主办的当代语言学高端学术论坛。该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与会专家为《当代语言学》编委以及在当代语言学某一前沿研究领域有专攻的学者。
2005年和2006年,《当代语言学》编辑部分别与北京语言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先后成功召开了“国外语言学在中国”、“中国话语研究发展策略”专题讨论会。此后定名为“当代语言学国际圆桌会议”,陆续举办的列次会议分别是:第2届,2007年10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第3届,2009年10月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第4届,2011年9月由中山大学翻译学院承办;第5届,2013年10月由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承办;第6届,2015年11月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第7届,2017年10月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与国际交流学院承办;第8届,2019年9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