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清华大学教授赵平安作大会报告《谈谈古汉语常识对出土文献整理的制约——以清华简为例》
赵平安先生通过对清华简中的“”字、“杀某(梅)之女”等实例的详尽分析,阐释了古汉语常识(指阅读古汉语作品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出土文献整理的制约,指出出土文献的整理既要充分依据古汉语常识,又不能过分拘泥古汉语常识,要在古汉语常识和出土文献间找到平衡点,从而有可能建立新的规则。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教授顾史考作大会报告《上博简〈相邦之道〉拾遗》
顾史考先生在学界有关上博简《相邦之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相邦之道》的编连方案,据此整理出新释文,并通过分析简文的思想、句式等进一步加以论证,试图找出一种较为合理的通读方案。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玉金作大会报告《殷墟甲骨文时间介词“自”研究》
张玉金先生回顾了学者有关殷墟甲骨卜辞中介词“自”的论述,通过分析《甲骨文合集》等11种甲骨著录书中所有比较完整的(即时间介词“自”的宾语、语句的动词均无残掉)时间介词“自”的用例共129例,探讨了“自今数日至(于)干支”结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甲骨文中的时间介词“自”进行了分析。
18日下午,西南大学教授喻遂生、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西南大学教授张显成、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沈培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孟蓬生分别作题为《甲骨文两段式命辞对贞句的组合形式及语义指向》、《“”“茲”“玆”“兹”“幺”“玄”同源证说》、《词汇史上的“汉承秦制”现象——以秦汉简为新材料》、《古文字资料中月铎二部相通例证检讨之——试论“丯”与“耤”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尚书·盘庚〉“乱越”新证》的主题报告。张玉金先生主持报告会。
西南大学教授喻遂生作大会报告《甲骨文两段式命辞对贞句的组合形式及语义指向》
喻遂生先生从类型学的视角,分“两段式命辞对贞句”释义、甲骨文两段式命辞对贞句组合的理论模式、甲骨文两段式命辞对贞句的组合情况和语义类别、六种基本格式的语义域和语义指向、A/D式“肯定+肯定/否定+否定”语义解析五部分探讨了甲骨卜辞两段式命辞对贞句的组合形式及其所表示的语义,指出卜辞结构形式和语义指向之间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作大会报告《“”“茲”“玆”“兹”“幺”“玄”同源证说》
王蕴智先生从字形和辞例方面对“”組字即“
”“幺”“玆”“茲”“兹”“玄”诸字进行了同源考察,并从读音上探讨其发生同源流变的可能性,认为诸字的同源分化现象脉络清晰,源流通贯,对其考察有助于增进对有关古文字形体分化和音义演化线索的深入认识。
西南大学教授张显成作大会报告《词汇史上的“汉承秦制”现象——以秦汉简为新材料》
张显成先生结合丰富的秦汉简材料,从职官制度名的“汉承秦制”、行政区划和机构名的“汉承秦制”以及刑罚名的“汉承秦制”三方面论述了汉语词汇史上的“汉承秦制”现象,以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汉承秦制”这一政治现象。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沈培作大会报告《古文字资料中月铎二部相通例证检讨之一——试论“丯”与“耤”的关系及相关问题》
沈培先生对不少学者所认为的“春秋战国文字中‘戟’字以‘丯’为声旁的写法是上古音月铎二部通转的佳证”这一说法进行了检讨,提出了新见,认为“戟”所从之“丯”可能是“耤”字字形演变的结果,与《说文》所收“读若介”的“丯”无关,并探讨了“耒”“耜”“力”的区别和联系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