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璠希
(女,2017级博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汉语史与语言类型学,导师:刘丹青)
摘 要
本文研究对象为上古汉语条件结构。当两个小句构成双命题结构且在语义上具有条件解读,该结构即为条件结构。本文所界定的条件结构大致相当于以往汉语复句研究中定义的假设句与条件句的总和。条件结构谈论的内容是可能世界中的场景,其中通常带有条件标记的前分句用来搭建起某可能场景,结果小句则进一步描述该场景(von Fintel 2011),这样的语义特征决定了条件结构内在的非现实属性。本文整体研究思路为概况描写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尝试采用跨语言比较的类型学视角重新审视过往研究中诸多学者关注的上古汉语语料,基本遵照语言类型学关于条件结构的调查描写框架来描绘上古汉语条件结构的整体面貌,同时结合专题研究来讨论几类特殊条件标记的产生过程及根本动因。
全文共分七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在句法系统中的地位,介绍汉语史分期情况、本文对上古汉语的界定及主要语料来源,综述国内外关于条件结构的研究现状、已取得的进展及未来值得拓展的空间,阐明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第二章依次介绍Xrakovskij(2005)、Tsunoda(2018)、Sweetser(1990)以及言语行为理论与“言语行为条件结构”等相关理论背景及本文具体工作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三至六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三章首先介绍言类型学视角下条件结构的诸多表达手段,以及上古汉语前后四个时期用于构造条件结构的形式手段,梳理了上古汉语内部不同时期采用条件标记、名词化句法降级手段、并联式结构等形式构成的条件结构用例,再次验证了过去研究中归纳出的如下结论:条件连词是上古汉语用以标记条件结构的主要手段,条件结构的语序固定表现为条件分句在先,结果小句在后。同时也简要讨论了条件标记连用现象。
第四章关注条件结构的语义与句法特征,首先讨论条件与因果关联的异同,并论证了本文不赞同条件属于因果的观点。其次,结合Tsunoda五层级语义分类模式考察了上古汉语条件结构的分类情况,讨论了不同层级间的辨析,指出了现有分层理论的不足,并提出将主句为反问句的条件结构另立一层级,添加到二、三层级间。此外,又基于跨语言的状语从句调查框架考察了上古汉语条件结构在时、体、情态特征、动词范畴地位以及否定表达等方面的句法表现。
第五章专门讨论违实条件结构,首先介绍违实条件及相关概念,其次介绍违实条件表达可能采用的形式手段,接下来讨论上古汉语违实条件表达的句法表现与语用功能。
第六章为专题研究,包含三个特殊条件标记案例,其中第一节讨论情态副词“必”发展为条件标记的过程并据此揭示情态与条件的密切关联;第二节以条件标记“则”的发展过程为例探讨对比性话题与条件结构的关联;第三节以名词化标记“者”演变为条件标记为例揭示名词化、话题与条件结构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最后一章总结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同时也介绍了未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上古汉语;条件结构;条件标记;情态;话题;语言类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