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第33次研究生论坛的通知

作者:语言学系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6-09
字号:

  时  间:2017年6月15日(周四)9:30-11:30

  地  点:语言所大会议室 

  主持人:唐正大(副研究员)

  主题报告一:汉语方言多功能词“跟”的语义演变  

  报告人:金小栋 (博士)

  主题报告二:“主之谓”及相关结构的句法

  报告人:杨萌萌(博士)

一 汉语方言多功能词“跟”的语义演变

  提要:  

  本文在全面考察汉语方言多功能词“跟”的基础上,结合方言中其他“跟随”义动词或伴随介词的演变,讨论了“跟”语义演变的路径,概括出汉语方言(或跨语言)“跟随/伴随”义几种反复出现的语义演变模式,如“跟随/伴随>方所”、“跟随/伴随>根据”、“跟随/伴随>平比/差比”、“伴随>对待”、“伴随>关联”和“伴随>人物方向>受益者>处置”,最后一种还是较具南方方言色彩的语义演变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陈  刚[编]  1985 《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  

  陈章太、李行健[主编]  1996 《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 

  江蓝生  2014 《连-介词表处所功能的来源及其非同质性》,《中国语文》第6期。  

  李  炜、刘亚男  2015 《西南官话的“跟”——从〈华西官话汉法词典〉说起》,《中国语文》第4期。 

  吕叔湘[主编]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马贝加  2002 《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  

  马贝加  2014 《汉语动词语法化》,中华书局。 

  马贝加、王  倩  2013 《试论汉语介词从“所为”到“处置”的演变》,《中国语文》第1期。 

  潘秋平  2009 《从方言接触和语法化看新加坡华语里的“跟”》,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王  玮  2015 《空间位移域的语义地图研究》,李小凡等著《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商务印书馆。 

  吴福祥  2003 《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中国语文》第1期。 

  张安生  2016 《甘青河湟方言的差比句——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视角》,《中国语文》第1期。 

  张  定  2010 《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图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张  敏  2010 《“语义地图模型”:原理、操作及在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中的运用》,《语言学论丛》第42辑,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12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Heine & Kuteva   2012 《语法化的世界词库》,龙海平、谷  峰、肖小平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二 “主之谓”及相关结构的句法 

  本文考察上古汉语“主之谓”结构的句法,并以之为参照,分析上古汉语的“主而谓”、现代汉语的“NP的VP”结构。这三种句法结构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共性在于,它们的句法结构都实现为“NP F VP”形式,体现陈述对象与述谓语之间的“主-谓”关系,主、谓两部分之间都有一个显性的功能语类F;其差异恰恰在于功能语类F,F在不同结构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句法属性、句法层次各不相同,正是功能语类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结构句法本质的差异(Chomsky 1995)。 

  本文细致梳理并刻画每种结构的语言事实,从事实和理论出发指出前人观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每种结构做出全新的句法表征与分析:“主之谓”是非定式IP,而“之”是非定式INFL中心语,负责改变句类,因而“主之谓”与普通主谓句子的句法差异皆因于非定式句与定式句的本质区别;“主而谓”是体现说话人评价语势的MoodP,“而”是以定式句为补足语的评价语势中心语Moodevaluative,“主而谓”与“主之谓”的不同表现也正是定式句与非定式句的本质差异所致;“NP的VP”在句法上高度受限,既不是所谓的派生名词词组,也不是像“主之谓”一样的句子,而是“小句”结构,“的”充当小句中不涉及INFL的(无任何INFL特征的)功能性中心语,“主之谓”与“NP的VP”古今两类结构的微观句法差异可从非定式句和小句的区分上得到解释。 

  基于“主之谓”、“主而谓”、“NP的VP”同为“NP F VP”句法结构的这一共性,本文引入了den Dikken(2006)的关联范畴(Relators and Linkers)理论,进一步分析功能范畴“之”、“而”、“的”充当RELATOR或LINKER的异同,发现“之”既能做RELATOR又能做LINKER,“而”只能做RELATOR,而“的”以充当LINKER为常,只在“NP的VP”这一高度受限的非典型结构中充当RELATOR。  

  在对以上三种“NP F VP”句法结构做出全新的句法表征之后,本文还从F的句法属性和句法位置入手来探讨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层级及其发展模式。文章首先分析并比较了古今汉语的CP-IP-VP 句法结构层级(Rizzi 1997),指出古今汉语均具有丰富的VP层和CP层,但上古汉语的IP层仅有一个以“主之谓”及“之”标注的非定式INFL(无法确立时间指称),而现代汉语发展出了体貌范畴、情态范畴,并以体貌标记来标注定式句以确立时间指称,其IP层还缺少真正的时态范畴;由此本文认为从古到今汉语句法结构层级的发展,关键就在于IP 层的进一步丰富。这一发现与胡建华(2016b,2016c)提出的儿童语言句法结构获得的“双向生长模式”相得益彰。在这一点上,本文是开创性地引入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视角来审视汉语的历时发展,将这两个维度上的语言“演化”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