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研究生论坛 No.036

作者:语言学系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8-03-16
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研究生论坛 No.036 

  时  间:3月22日(周四)9:30-11:30
  地  点:语言所大会议室
  
主持人:李明研究员

  主题报告一:江西吉水话“儘”的总括和强调用法
  
报告人:李桂兰(博士生)

  主题报告二:从“X好”看和道义情态相关的两种小句整合模式
  
报告人:朱丽师(博士生)

江西吉水话“儘”的总括和强调用法 

李桂兰 

  本报告分两部分,先介绍“儘”的总括、强调用法,再讨论“儘”此用法的来源及演变路径。 

  吉水话副词“儘”有总括副词用法和强调语气副词用法。其中,总括用法包括总括并举式话题、焦点性主语以及任指性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儘”不能总括无形式标记的复数对象,一般也不能右向总括对象。强调语气用法跟普通话的“都”完全对应。 

  其中,并举式话题的总括用法,如“做事读书,渠儘蛮厉害|天晴落雨(我)儘看览看见渠去在田里做事”;焦点性主语的总括用法,如“渠侬儘认览我|该恁这些东西儘蛮好”;任指性对象的总括用法,如“(不管)哪个儘会死|(不管)你想底恁怎么样儘不关我个事|(不管)你去不去,我儘要先收钱”;极性对象强调用法,如“(连)最重个病儘诊得好|(连)一个影儘冇看到”;主观量强调用法,如“儘大学生去哩了,还不懂事|东西卖儘卖完哩,你不着用来拿去哩”。 

  “儘”的总括用法的来源,理论上有三种可能:源于“任凭”义动词、源于时间副词用法、沿袭“盡”(源于“完结”义)的总括用法。我们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更大,至于“儘”为何多总括任指性对象,而较少总括无标记的复数对象,有以下原因:处于让步条件句中的“儘”吸收整个结构的全量义,使得“儘”的总括用法更为突出;吉水话总括副词“一下”的影响(吉水话总括副词“一下”和“儘”出现在互补的句法环境中)。而“儘”的强调用法的来源,理论上也有三种可能:a.程度副词“盡(儘)”的发展;b.时间副词“儘”的发展;c.总括副词“儘”的发展。我们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更大。总之,“儘”的演变路径为:总括副词“盡”>总括副词“儘”;总括>强调。 

  主要参考文献 

  曹逢甫  1994  再论话题和“连……都/也”结构,戴浩一等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小荷  1994  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邓川林  2012 “总”字句的量级让步用法,《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董正存  2011 “完结”义动词表周遍义的演变过程,《语文研究》第2期 
  
董秀芳  2002 “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第6期 
  
方梅  1995  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第4期 
  
黄瓒辉  2016 “总”从量化个体到量化事件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第3期 
  
陆俭明  1986  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中国语文》第3期 
  
袁毓林  2005 “都”的加合语义功能极其分配性效应,《当代语言学》第6期 
  
袁毓林 2005 “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中国语文》第2期 
  
袁毓林 2006  试析“连”字句的信息结构特点,《语言科学》第2期 
  
徐杰  1985 “都”类副词的总括对象及其隐现、位序,《汉语学习》第1期 
  
徐烈炯  2007  上海话“侪”与普通话“都”的异同,《方言》第2期 
  
Gil, David.1995, Universal Quantifiers and Distributivity, in E. Bach, E. Jelinek, A. Kratzer and B. Partee (eds.). Quantification in Natural Languag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p321-363 
  
Haspelmath, Martin. 1995, Diachronic Source of “All”and “Every”,in E. Bach, E. Jelinek, A. Kratzer and B. Partee (eds.).Quantification in Natural Languag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p363-382 

从“X好”看和道义情态相关的两种小句整合模式 

朱丽师 

  “好、是、得”是表示积极评价义的动词/形容词,可以在简单句中充当谓语;可以在状语从句中充当主句谓语,构成主次关系双小句,如例(1);还可以在主语补足语从句中充当主句谓语,构成主从关系双小句(根据小句间句法上的内嵌(embedded)程度与语义上的依附(dependent)程度,可以分为并列(coordinaton)、主次(co-subordination)、主从(subordination)三个等级。参看Hopper & Traugott  2003:178;方梅2008;刘丹青2012等),如例(2)。 

  (1)讲论一篇书,须是理会得透。把这一篇书与自家羁作一片,方是。去了本子,都在心中,皆说得去,方好。 

  (2)有时扬眉瞬目是,有时扬眉瞬目不是。……是也得,不是也得。……得也好,不得也好。 

  “好、是、得”前面常加副词“才、方”和“就、便、即”等表达前后小句的逻辑关联,于是构成: 

  VP+方好        VP+方是         VP+方得 

  VP+才好        VP+才是         VP+才得 

  VP+即好        VP+即是         VP+即得 

  VP+便好        VP+便是         VP+便得 

  “才好”“方好”和“就好”“便好”“即好”(统称为“X好”,下同)居于句末,既可以表性质判断,如例(3)和(4),也可以是句末语气词,如例(5)。 

  (3)感冒后,多喝水,才好。 

  (4)感冒后,多喝水才好。 

  (5)感冒后,须多喝水才好。 

  例(3)义为“只有/唯须做到多喝水,才为好”,是典型的“条件-结果”关系的状语从句,前后小句是主次关系的双独立小句,前提项“多喝水”暗含有道义情态“须”;例(4)可将“多喝水”视为“才好”的主语,是主从关系的双小句;例(5)是简单句,道义情态词“须”显性给出,“才好”为句末语气词。从例(3)-(5),“才好”的语法化与小句整合是处于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中。除了“才好”,“方好”“就好”“便好”和“即好”(统称为“X好”)的语法化也大致经历了“状语从句-主语补足语从句-简单句”的路径,从第一步到第二步道义情态隐含其中,而从第二步到第三步中道义情态词的显现,是促使“X好”语法化为虚拟语气词的最重要动因。 

  “X好”是言者视角的主观积极义性质判断,根据语用推理原则与交互主观性原则,说话者评价为好的命题或事件,也蕴含有建议听话者为之的意味。所以容易和道义情态以及“但愿”“求”类言语行为动词产生联系,吸引大量道义情态词进来,或者出现在“但愿”“请求”类语境中。而道义情态词和言语行为动词与“X好”共现后,从句法上反向决定主句“X好”不能再表性质判断,只能语法化为与所依附句子相和谐的句末虚拟语气词,而从句中的动词则升格为简单句的中心动词。 

  太田辰夫([1958]2003:357)把“才好、才是、就是、就是了”称作“准句末助词”;赵元任([1968] 1979:364)把“就是了”看作语气词;孙锡信(1999:113,192)把“好”视为句末语气词,把“就是、就是了”称作“语气短语词”,这说明前辈们都已经注意到类似虚化现象。但是,句末“X好”从评价义形容词到虚拟语气词的语法化过程尚需进一步系统性关注,与“X好”的语气词化伴随发生的小句整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主要参考文献 

  方梅 2005  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中国语文》第6期 
  
方梅  2008  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中国语文》第4期 
  
高增霞  2005 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中国语文》第1期 
  
谷峰 2007  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说上古汉语“云”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3期 
  
江蓝生  2005  “VP的好”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5期 
  
李明  2001  《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小军  2009  语气词“好了”的话语功能,《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李宗江  2008  近代汉语完成动词向句末虚成分的演变,《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  2012  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沈家煊  2001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孙锡信  1999  《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 
  
太田辰夫  1958 《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赵元任  1968 《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Harris, A.C. and L. Campbell. 1995 Historical 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pper, Paul J. & E. C. Traugott 2003 Gar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 R. 1986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od and Modality
  
Traugott, E. C. & R. B. Dasher. 2002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