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研究生论坛 No37

作者:语言学系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8-05-08
字号:

  时 间:2018年5月10日(周四)9:30-11:30

  地 点: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社科院科研大楼六层语言所大会议室

  主持人:王伟(副研究员)

  主题报告一:特殊会话含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

  报告人:冯望舒(北京大学博士生)

  主题报告二:汉语语篇因果关系的认知加工:理解与韵律产出研究

  报告人:张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特殊会话含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

冯望舒

  摘要:在日常交际中,听话人常常需要透过话语字面的意思,推测说话人隐含的意思。这种非字面的意义被称为会话含意。根据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会话含意可以分为特殊会话含意和一般会话含意,前者的理解需要基于话语所处的特定语境,而后者的理解则无需了解话语语境信息。目前,默认理论、关联理论和语义最小主义提出了关于含意理解的不同观点,其焦点在于与一般含意相比,特殊含意理解的认知过程是否具有特殊性。同时,上述理论均认为语境信息在特殊含意理解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很少研究考察特殊含意理解过程中语境信息加工的神经基础。为填补上述研究空白,本文通过两部分研究考察特殊含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

  第一部分研究,通过与一般含意进行比较,考察特殊含意的理解在认知神经层面上是否具有特殊性。在实验中,实验材料为包含背景介绍、是非问句和答句三个部分的日常对话。在特殊和一般含意两个关键实验条件中,答句间接但明确地回答了前面的问句。同时,我们分别为上述两个关键条件创造了对应的无含意控制条件。首先,通过功能磁共振(fMRI)实验,我们发现:特殊与一般含意理解需要调用相似的语言加工过程,而心理理论加工是特殊含意理解所特有的。其次,利用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我们发现:右侧颞顶联合区(TPJ)的活动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进而因果性地影响特殊含意理解,但不影响一般含意理解。

  第二部分研究,通过行为和fMRI实验,探究特殊含意理解中语境信息加工的神经基础,及其涉及的认知过程的任务独立-依赖程度。我们操纵了话语语境关联程度,以及在线任务是否需要有意理解话语中的特殊含意。行为实验发现:在听觉理解任务中,随着语境关联程度的降低,被试理解特殊含意的反应时延长;而在词类判断任务中,被试的反应时依然受到答句为直接或间接回答的影响,但却不受间接回答的不同语境关联程度的影响。fMRI实验发现:语言和心理理论加工的关键脑区都能够表征四种不同语境关联条件。此外,双侧MTG、左侧IFG和左侧TPJ在听觉理解任务下对语境关联的神经表征,在词类判断任务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而另一些脑区则没有表现出这种任务独立性。

  综合两部分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特殊会话含意的理解过程涉及核心的语言加工和心理理论脑网络。相比于一般含意,心理理论加工过程是特殊含意理解特有的,用于推理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下的意图。在理解特殊会话含意时,语言加工和心理理论加工脑网络中的关键脑区对语境信息的加工和整合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语义信息或社会语境信息的提取乃至整合加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自动化地进行,而涉及执行控制和推理的认知过程则需要由明确的理解意图驱动。

  参考文献

  Borg, E. (2009). On Three Theories of Implicature: Default theory, relevance theory and minimalis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agmatics,1(1), 63–83.

  Feng, W., Wu, Y., Jan, C., Yu, H., Jiang, X., & Zhou, X. (2017). Effects of contextual relevance on pragmatic inference during conversation: An fMRI study. Brain and language, 171, 52-61.

  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III: Speech acts (pp. 41–5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oo, C. W., Koban, L., Kross, E., Lindquist, M. A., Banich, M. T., & Ruzic, L. (2014). Separate neural representations for physical pain and social rejec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5(5380), 5380.

  Zhan, J., Jiang, X., Politzer-Ahles, S., & Zhou, X. (2017) . Neural correlates of fine-grained meaning distinctions: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scalar quantifiers. Human brain mapping, 38(8), 3848-3864.

汉语语篇因果关系的认知加工:理解与韵律产出研究

张 良

  摘要:因果关系是人们认知世界与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而语言(书面语与口语)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既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中的因果关系,同时也受到了使用者主观认知的改造。近年来,因果关系的表层句法表征以及认知加工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人工智能领域,因果关系的表达和理解与人机智能交互中意图表达和理解密切相关,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因果关系;汉语语篇;连词;语序;认知加工;语篇焦点;韵律模式

  汉语作为分析型语言,有别于印欧语言。本研究对汉语语篇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即采用语料库、心理语言学和语音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口语语篇中因果关系的表层句法表征、言语理解方式与韵律产出模式开展研究。在因果关系表征方面,对因果关系表达的连词使用与缺省、语序选择、以及与作者交际意图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描述;在因果关系理解方面,厘清语篇层面中汉语因果关系的认知加工方式;在因果关系言语产出方面,考察其焦点信息结构与语音产出的韵律特征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创新点和贡献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汉语自然口语语料库因果关系的表层句法表征描述:从汉语口语语篇中因果关系的句法标记方面看,本研究通过对大量口语语篇的修辞关系的标注,首次从因果关系的逻辑语义角度出发,考察了所有逻辑语义上的因果关系中连词使用的分布以及因果语序的分布。同时,又与修辞关系中的核心性相关联,描述和总结出因果关系在不同的语篇焦点中连词和因果语序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汉语口语中因果关系的表达并没有偏好的语序,但是语序的选择与语篇焦点有关;无标记连词的因果关系在口语中占据了91%,为口语中因果关系的主导形式,同时,连词的使用体现了作者想要强调原因小句内容的意图,具有语用作用。该分布研究对汉语中口语语篇因果关系的句法表征做出了更加全面的描述,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并且可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对汉语语篇中因果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开创性。

  汉语语篇中因果关系理解方式:在汉语因果关系的认知加工方面,本研究将实验语料拓展到语篇的层面,设计了同时含有背景句与因果关系句的语篇语料,交叉控制了连词和语序水平,通过离线测评和在线的眼动实验的手段,考察语篇中因果关系的认知加工。结果显示,虽然被试在因果关系的离线测评中显示了对连词和前因后果语序的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偏好,但是在语篇的在线加工过程中,这种偏好并没有对整体的加工时间产生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不论汉语语篇中因果关系句是否使用连词、用了怎样的语序,都不会导致听话人/读者错误理解或延迟理解句中的逻辑语义关系,这也解释了口语中大量存在的流水句现象;研究还发现,原因小句在不同的认知加工阶段都受到了连词“因为”的显著影响,在晚期加工中还体现了对原因小句的强调,使其成为读者加工的焦点。因果关系的认知研究首先在语料上实现了突破,从句子层级的因果关系认知加工拓展到了语篇层级的因果关系加工。其次,针对汉语语篇中流水句的语义理解问题,本研究也给出了认知方面的解释,为相关的认知实验提供了参考,对汉语因果关系的认知加工等相关问题有实际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最后,我们提出连词“因为”标记了因果逻辑的认知焦点,结合分布研究的发现,我们在本文首次提出了“因果逻辑焦点”的概念。

  语篇中汉语因果关系的焦点与语音韵律实现:在汉语因果关系的产出上,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因果关系复句在孤立条件下焦点的位置以及其实现手段,把汉语的焦点研究从句子层面扩展到了复句层面,从简单的认知扩展到了逻辑语义的认知,从文本的焦点又扩展到了实际的语音实现。其次,我们又设计了同时负载语篇焦点的因果关系句,把焦点的研究从复句层面又扩展到了语篇的层面,并且同时考察了原因小句内部的逻辑焦点与设计的语篇焦点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韵律实现方式。结果显示,连词“因为”引导的原因小句作为因果逻辑焦点,其韵律表达效应要强于语篇焦点。比较前人在句子层面的焦点分布及重音指派研究,本研究在复句层面和语篇层面的拓展具有开创性,并且对其他逻辑关系在复句和语篇层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本研究针对汉语口语语篇中因果关系,从表层的句法表征上,对连词使用与缺省、语序选择、以及与作者交际意图的关系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从理解方式上,采用离线认知在线眼动认知加工手段,为汉语语篇中因果关系的理解做出了相应的解释;从产出方面,采用声学实验手段,描写了语篇中负载多种焦点的因果关系的韵律模式。本研究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开创性。

  参考文献

  Cain, K., & Nash, H. M. 2011 The influence of connectives on young readers'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3(2), pp. 429-441.

  Carlson, L., Marcu, D., Rieg, N., & West, M. 2001 Discourse Tagging Reference Manua. Isi Technical Report Isi.

  Caron, J., Micko, C. H., & Thuring, M. 1988 Conjunctions and the recall of composite sentences. Journal of Memory & Language, 27(3), pp. 309-323.

  Chafe, W. 1979 The flow of thought and the flow of language. In Givon, T,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12: Discourse and Syntax) (pp. 159-18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hafe, W. 1980 The Deployment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In Chafe, W, The Pear Storids: Cognitiv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Aspects of Narrative Production (pp. 9-50). Norwood, NJ: Ablex.

  Cozijn, R. 2000 Integration and in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causal sentences (PhD dissertation). Tilburg University.

  Cozijn, R, Noordman, L, & Vonk, W. 2011 Propositional integration and world-knowledge inference: Processes in understanding because sentences. Discourse Processes, 48(7), pp. 475-500.

  Croft, W. 2001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

  Levelt, W. J. M. 1989 Speaking :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MIT Press.

  Levelt, W. J. M. 1999 Producing Spoken Language: a blueprint of the speaker. In Brown, C, & Gagoort, P, Neurocognition of Language (pp.83-122).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ordman, L. G. M. 1979 Inferring from Language. Springer-Verlag (4), pp. 155-162.

  戴浩一 1991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 国外语言学(1), pp. 25-33.

  厚露莹, & 贾媛 2014 焦点的韵律表达及认知加工研究纵览. 中文信息学报, 28(4), 页 12-20.

  胡明扬, & 劲松 1989 流水句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4), pp. 42-54.

  刘丹青 2003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 2008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 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 1944/1982 中国文法要略. 北京: 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北京: 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80/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82. 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 朱德熙 1952. 语法修辞讲话. 中国青年出版社.

  沈家煊 1993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1), pp. 2-8.

  沈家煊 2003 复句三域“行、知、言”. 中国语文(3).

  沈家煊 2012 “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 中国语文(5), pp. 403-415.

  宋作艳, & 陶红印 2008 汉英因果复句顺序的话语分析与比较. 汉语学报(4), pp. 61-71.

  王蓓, 杨玉芳, & 吕士楠 2004 汉语韵律层级结构边界的声学分析. 声学学报(1), pp. 29-36.

  徐赳赳, Webster J. Jonathan 1999 复句研究与修辞结构理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4), pp. 16-22.

  许立群 2016 汉语流水句研究——兼论单复句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杨玉芳 2015 心理语言学. 北京: 科协出版社.

  赵元任 1979 汉语口语语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朱斌 2013 汉语复句句序和焦点研究.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