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6月14日(周四)9:30-11:30
地点: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社科院科研大楼六层语言所大会议室
主持人:唐正大(副研究员)
主题报告一:北京话中的评注性副词“合着”及其近义副词
报告人:方迪(博士生)
主题报告二:比喻义的提取与处理方式
报告人:王迎春(博士生)
摘要 1
北京话中的评注性副词“合着”及其近义副词
——词汇性评价表达的规约化
方迪
摘要:汉语中评价表达的语言手段十分丰富,既有字面上包含评价词语的显性评价表达,也有不包含评价词语的隐性评价表达。原本不带有评价意义的成分获得评价意义解读的过程,就被称作评价表达的规约化(conventionalization)。本文基于互动视角,讨论北京口语中的评注性副词“合着”并将其与近义副词“敢情”、“横是”进行对比。
北京口语中,“合着”的使用往往与说话人的评价、态度有关。像下面几个例子,都体现着说话人的负面评价:
(1)
a. 你小子还挺鬼,合着这得罪人的事全推给我们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b. 周廷焕咱们出那么多汗,合着都给他干了!(老舍《春华秋实》)
c. 志国:合着看准咱家是免费饭店了。(电视剧《我爱我家》)
d. 吕齐叹了口气,表情茫然,“护照还没批下来呢。”我舒了一口气:“这不还早着呢吗。”“合着你他妈高兴了,”吕齐骂我。(范伟《我的倒儿爷生涯》)
即使表达正面、积极事件的命题,加上“合着”之后也必须解读为,在说话人看来,相应事件是不好的,句中如有正面评价词语,也应理解为带有反讽之意,如:
(2)
a. 合着他大获成功了
b. 合着你是步步高升啊
c. 合着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啊
本文着重探讨“合着”在口语中表达评价、态度的主观性功能的浮现过程与机制。通过对“合着”在不同句法位置、不同语境中的用法描述,归纳出副词“合着”从表达折合、合计到表达评断,再到成为负面态度标记的发展过程。其中表达评断义的“合着”包括互动和非互动两种表达模式,同它表评断的两种倾向——向信和向疑形成扭曲关系。向疑评断在会话策略的塑造下浮现出语用否定的功能;而向信评断的用法则进一步发展出负面态度的标记功能。评价意义浮现涉及到“合着”评断意义本身、乐观主义原则,以及语境中负面意义的吸收。具有负面评价解读的“合着”只能位于句首;在会话结构中则既可用于回应,也可用于发起。
本文还将“合着”与近义副词“敢情”“横是”进行了对比。“敢情”表达恍悟意义,其负面评价倾向并不强烈,不能用于话语的发起。“横是”则表达说话人的揣测,一般位于主谓之间,在语义背景上不要求揣测的前提;表示向信和向疑的“合着”都能替换为“横是”,反过来“横是”不都能替换为“合着”。表达负面评价时“横是”可以与“合着”自由替换,位于句首或主谓之间皆可。从这个意义上说,“横是”的评价解读受语境制约的最小,规约化程度最高。
关键词:合着 评注性副词 负面态度标记 会话语境 规约化
主要参考文献:
方梅 2017 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中国语文》第2期。
方梅、乐耀 2017 《规约化与立场表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艾军、傅民 2001 《北京话词典(增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婷婷 2012 北京方言词“合着”的多角度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谊生 2000/2014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修订本),上海:学林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7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Biber, Douglas and Edward Finegan 1988 Adverbial stance types in English. Discourse Processes 11: 1 – 34.
Biber, Douglas and Edward Finegan 1989 Styles of stance in English: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marking of evidentiality and affect. Text 9 (1): 93 – 124.
Linell, Per 1998 Approaching Dialogue: Talk, Interaction and Contexts in Dialogical Perspective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Trask, Larry R.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Scotland: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摘要 2
比喻义的提取与处理方式
——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例
王迎春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比喻义的提取方式。比喻义是通过喻体本义的借喻用法发展而来的,且比喻义可以转换为“像……(一样/那样/似的)”的明喻格式。通过分析发现,名词的比喻义与明喻格式中的(相似点+)本体或相似点相对应,动词、形容词的比喻义与明喻格式中的本体(本身也是相似点)相对应。相似点的语义类型主要有形状、作用或功能、位置、颜色、性质等五种。相似点可以出现在释义前面、中间或后面,其中相似点位于释义的中间和后面是常式,位于释义前面是变式,且相似点在释义中的位置可以前后移动。比喻义转换为明喻格式共有两种转换格式:(1)像+喻体+本体;(2)本体+像+喻体。两种转换格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了比喻义的三种提取方式:(1)提取“本体”来解释比喻义;(2)提取“相似点+本体”来解释比喻义;(3)提取“相似点”来解释比喻义。通过方式(1)和方式(2)提取出来的比喻义,其词性与本义相同,而通过方式(3)提取出来的比喻义,其词性与本义不同。方式(1)通过提取“本体”来解释比喻义,其“本体”是含有相似点的本体,而方式(3)通过提取“相似点”来解释比喻义,只是提取相似点,因此二者有所不同。
本文还讨论了比喻义的处理方式。归纳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比喻义共有六种释义模式,即:(1)“比喻……”;(2)“像……(一样/那样/似的)”;(3)“比喻……”与“像……(一样/那样/似的)”共现;(4)用比喻用法提示符号“◇”举出比喻用例;(5)“……,(多/也)用于比喻”;(6)无标记。其中“比喻……”是比喻义的典型释义模式,其他释义模式都是非典型释义模式。此外,如果被释词只有一个比喻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比喻义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本义(或字面义)与比喻义同时释出;(2)不释出本义(或字面义),只释出比喻义。其中本义(或字面义)与比喻义同时释出又分为两种情况:(1)本义(或字面义)和比喻义分别单立义项;(2)本义(或字面义)紧跟比喻义,不分义项。如果被释词有多个比喻义,比喻义的排列顺序主要有三种:(1)比喻义紧跟在派生出比喻义的义项之后;(2)比喻义排在靠后的义项;(3)多个比喻义按照比喻义出现时间先后的顺序、与本义的关系先近后远的顺序、先具体后抽象的顺序排列。
关键词:比喻义 提取方式 搭头词 比喻 《现代汉语词典》
主要参考文献:
韩敬体 2004 词语的比喻用法和比喻义及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的处理方式,《〈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江蓝生 2013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概述,《辞书研究》第2期。
刘庆隆 1982 谈谈《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形式,《语文研究》第2期。
吕叔湘 2004 《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195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五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苏新春、赵翠阳 2001 比喻义的训释与比喻义的形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谭景春 2015 谈谈词典释义的三条基本原则——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修订为例,《辞书研究》第2期。
张炼强 1996 词的比喻义与“城”字现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张志毅、张庆云 2015 《理论词典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荐 1993 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