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6月21日(周一) 9:30—11:30
地点:语言所大会议室
主持人:唐正大(研究员)
主题报告一:挂尾存现句的句法结构
报告人:葛成章(博士)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汉语存现句里挂尾成分的句法属性。例如:“桌上[有(V) [一本书(支点名词) [很有趣(挂尾)]]]”。关于这一问题,争议由来已久。Huang(1987)认为个体谓词挂尾是次级谓语;Li(1996)认为挂尾可能是次级谓语,也可能是一个带有零形主语的后续句;Zhang(2008)则认为挂尾是内核心关系从句。本文首先指出,后两种分析无法得到语言事实证据的支持。根据Huang(1987),挂尾在语义上只有述谓性,没有限制性。但若将挂尾分析为述谓语,还需解释存现动词的子语类化问题。按照Huang(1987),汉语的处所动词、隐现动词以及普通活动动词都可构成存现结构,但这些动词的语类选择对象只能是名词短语,名词和挂尾形成的复杂结构不符合其子语类化要求。本文在“新描写主义”(胡建华2018)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最小对比对,以细颗粒度的描写方式考察挂尾存现句内的各类成分。研究发现,存现动词、支点名词与挂尾三者各自不同的形式,以及彼此间的搭配,都会影响句子的接受度。但归根结底,支点名词与挂尾之间应保持一种结构上的主-谓关系,存现动词的语类选择问题也可通过主-谓关系的句法推导予以解释。
主题报告二:动词目的义的释义模式及相关问题
报告人:张苗苗(博士)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动词目的义的释义模式。文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目的义动词的释义,归纳出四种动词目的义的释义模式:模式一:“动作义+使/让+目的义”;模式二:“为了/为+目的义+动作义”或“动作义+以/来+目的义”;模式三:采用连动结构释义,即“动1(动作义)+动2(目的义)”;模式四:采用动补结构释义,即“动词(动作义)+补语(目的义)”。同类词可能采用不同释义模式,不同释义模式有不同的适用环境,运用一定的句法操作手段可以实现部分释义模式间的相互变换。根据归纳出的释义模式,对少数动词的目的义释义提出了修改意见,以期进一步提高词典释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