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第28次研究生论坛的通知

作者:语言所科研处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3-27
字号:

  主持人:王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时间:2016年6月30日(周四)上午9:30-11:3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大会议室

 

  主题报告一:汉语话题结构的英译策略

  报告人:戴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

  提要:自从1968年赵元任将“话题”这一概念引入汉语研究,学界对其身份、判定标准、功能的争议从未停止过。通过考察发现,无论是停顿/提顿词,信息的新旧还是指称形式,都很难将汉语的话题结构与主谓结构完全区分开来,因此本文采用“排除法”来确定语料中的话题句。我们将汉语的话题结构分为三大类,十一小类并逐一考察其英译策略,结果发现话题化结构和左偏置结构的英译手段,在总体上是比较“规整的”,绝大多数都是将话题成分实现为句子的论元,而语域话题(也称汉语式话题)的英译策略比较零散。译者需要在英语现有库藏中努力寻找“替代品”,不同译者有不同的选择,但大体上都是选择那些更加常用、更加显赫的库藏形式来表达汉语的话题结构。

 

  主题报告二:儿童句法结构的获得

  报告人:彭鹭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

  提要:本论文根据三名北京普通话儿童1;3至3;1的语言发展数据,从普遍语法的角度,探究早期儿童句法结构的生长过程与获得机制。论文发现(1)儿童最早生长的是VP结构内的名词、动词等实词,这些VP结构内实词的获得代表VP结构的获得,但不代表选择VP做补足语的功能性成分的获得;(2)儿童论元结构的发展与句法合并的顺序一致,先浮现的是宾语或动词,主语最后浮现;(3)儿童功能性结构的获得按语类选择顺序浮现,CP层的句末语气词比IP层的体貌标记更早获得。

  本论文的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胡建华(2016)提出的儿童句法双向生长假说。论文认为,抽象的句法结构是儿童天生的、内在的语言知识,但是句法结构的生长需要经历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在满足发育时间表的前提下,外部因素可以调节不同语法项目的获得。人类语言内在的生物性决定了句法结构中VP层和CP层较早生长、IP层较晚生长,但每个层次内部的浮现顺序则是外部因素选择的结果,不同语法成分的发展与发音器官、信息结构、认知复杂度、语言输入等外部因素相关。

 

  主题报告三:汉语自然口语中的疑问形式回应

  报告人:谢心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

  提要:不同语言对问句做出回应的方式有很多种,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既可以从回应的结构形式进行分类,也可以从其所对应的疑问句类型进行分类,还可以从问答互动双方的角度出发,考察回应是怎样通过不同的会话序列(sequence)对问者产出的问句进行反馈的。本文选取汉语自然口语中一类特殊的回应形式进行考察,即用疑问形式做出的回应。

  沈家煊(1989)便将问和答的对话形式分为“序列式”和“内包式”,而“内包式”中,所谓答者其实就是使用疑问形式做出回应的。同时,互动语言学者对互动中答者的一种特殊的回应方式,“他发修正”(other-initiated repair),很感兴趣。如:
  X: → 你那个是干嘛的啊?
  F: => 这个?
  X: 啊。
  F: 健身器。

  而从回应形式的角度看,事实上他发修正也是用疑问形式做出的回应。同时,传统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回声问”也与我们这里所说的疑问形式回应关系密切,这都引起了我们对汉语自然口语中的疑问形式回应的极大兴趣。

  疑问的基本功能是求取信息,更宽泛一点来看是寻求回应,无论是求取特定信息的特殊疑问句,还是要求答者对命题进行肯定或否定判断的是非疑问句,抑或是要求答者在诸选项中择一作为答案的选择疑问句,疑问句所需要的都是一个确定的命题,这个命题可以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可以是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是表明自己不知道相关信息的命题,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该回应是一个确定的命题。基于这样的问答会话序列,我们便可以分析建立在问答毗邻语对(adjacent pair)基础上的互动过程和会话结构。但是,当一个疑问句的回应是另一个疑问句时,我们就需要更加关切问答双方是如何实现其各自的互动需求的。

  本文将疑问形式回应划分为他发修正和其他疑问形式回应,其共同点在于,答者都是通过疑问形式,希望进一步为其回答获取信息,这也是答者使用疑问形式作为回应的最主要目的。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答者希望通过提出一个新的问句转移话题,从而逃避对之前问题的回答。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是吗”一类的疑问形式从其原型的新信息标记功能,到在互动中由于礼貌原则的驱使,用作面对褒扬性话语避免自我表扬的一种手段。互动参与者使用疑问形式作为回应,有其基本的功能,但是在不同的互动环境和互动需求驱使下,疑问形式的回应也同样有可能发生功能嬗变。

  基于汉语自然口语材料以及互动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我们希望能对汉语自然口语中的疑问形式回应做一系统研究,探询互动参与者使用疑问形式做出回应的互动动机,即获取进一步信息从而更好地推进互动。但是我们同时也在语料中发现,由于疑问形式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原有的会话序列,因而也会表现出答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疏离态度(disaffiliation)。总之,我们希望借由对疑问形式回应的研究,更好地探究汉语自然口语的回应系统;并从互动语言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形式所做出的不同回应,提出更有解释力的结论。

 

  主题报告四:汉语意合的认知倾向——承前启后

  报告人:许立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

  提要:以往学界对“意合”的解读常常是“意义联合说”,认为汉语的语言单位仅仅依靠意义联合在一起,这是对王力先生所译术语的误解。意合的语法本质是并置,语义关系是在并置形式基础上依靠语用推导产生的,并置结构的松散性意味着语用推导关系往往是主观性的、语境性的,因此汉语的意合性可以十分自由灵活,词语隐现、词序、虚实等等变化空间很大,不像印欧语那样强制且受限。自由灵活并不意味着汉语意合性无章法可寻,在时间象似性这一基础之上的意合倾向性十分简单明确,总体来说就是“承前启后”。汉语五大句法结构的语序特征都体现了这一倾向:主语在谓语之前、定语在中心语之前、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述语在宾语之前、述语在补语之前,汉语“句法结构”语序特征实质是由“背景信息到前景信息”这样的信息处理原则和认知规律决定的,这一原则和规律还能解释为什么汉语的长句不喜欢“大跨度”而倾向于“多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