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颁布了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三名,语言研究所白维国研究员任主编、江蓝生研究员等任副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荣获一等奖。刘丹青研究员的《论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中国语文》,2014年第5期)、李爱军研究员的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Emotional Speech(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2015年)、钟兆华研究员的《近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荣获三等奖。
江蓝生研究员在领奖台上
成果介绍
近代汉语是汉语史上的一个分期,大致从唐初至清代中叶。这是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个历史时期,具有广义的共时性质;但就近代汉语时期内部来说,唐、宋、元、明、清各代间的语言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历时性。《近代汉语词典》是以这一时期的基本词汇和口语词为主要收录对象的大型语文词典,收词5万1千余条,总字数逾900万字,历时20年编纂完成,是我国第一部以“具有汉语词汇史性质”为目标进行编纂的历时辞书。词典在编纂时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优势,进行了超10亿字次的检索查询,对近代汉语时段的语词语料穷尽搜索,收词广泛,释义精确,引例恰当。此外,该词典收词以作为汉语词汇主干的常用词为主体,力求展现汉语词汇在近代时段发展演变的历史体系。该书的“近代”指的是从初唐到19世纪中叶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上接古代汉语,下连现代汉语,作为漫长年代汉民族的思想、交际的工具,近代汉语既是我们了解那段干年历史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我们科学认识汉语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成果的理论创新和价值有以下五点:
(1)本词典的定位准确,编纂理念科学,具有较高的汉语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2)这部词典对帮助读者读懂读通这一时期的白话文献大有助益。本词典借助丰富的文献资料。详加考证,多有突破,也匡正了前人不少错误。
(3)本词典以三个大型电子语料库为支持,收词更全面,释义更准确,配例更丰富,能较好地避免例句滞后的遗憾,使得凡出一义必征引首见例句的要求成为可能。对汉语词汇发展史特别是基本词汇和方言口语词的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在古代白话和现代汉语方言之间建立历史的联系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事实资料。
(4)义项排列和释义体现词义演进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为研究实词虚化提供了大量生动活泼的资料,对汉语的语法研究特别是词汇化、语法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5)本词典收录的词语中有约一万条是以往同类词典不曾收过的,对于历时性大型语文辞书失收的词语和义项多有所增补,对于其释义上的失误也多有匡正,推动了我国大型语文辞书质量的提升。
总之,本词典在汉语史研究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都做出了一定贡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2017年初,本书被作为201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向社会发布。2018年1月17日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刘丹青研究员的学术论文《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发表在《中国语文》2014年第5期,荣获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本文是作者创设的语言库藏类型学的重要理论性创新成果,基于若干句法语义范畴的跨语言考察,探讨库藏手段的扩张现象,在语言经济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物尽其用原则”的创新理论。本文提出的原则具有普通语言学价值,在其创设后的几年内,该理论已引起了学界的较大关注和兴趣,产生了显著影响。
李爱军研究员的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Emotional Speech于2015年由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荣获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本研究首次从中日跨文化角度出发,利用心理语言学、语音学等研究方法探讨多模态情感语音的编码、解码机制以及编解码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不仅是语音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前沿课题,同时也是人机智能交互技术中意图理解的关键课题。该研究对新一代基于认知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钟兆华研究员的《近代汉语虚词词典》于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荣获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本词典的宗旨在于较全面地描写虚词的使用情况,包括形、音、义等诸多方面。着重词义的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前人末涉及的虚词。本词典是在比较广泛硏读文献的基础上编纂的,始终出于一人之手,体例较严谨,引例较完整,具有可读性。在同类性质的词典中具有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