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今日语言学 → 科研 → 学术成果 → 成果推介

谭樊马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欧洲国名族名趣谈》

作者:谭樊马克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2019-05-06
 

  再说日耳曼系统。德国的他称Germany,来自拉丁语Germania(日耳曼尼亚),是对易北河以东的土著称呼。罗马帝国有上日耳曼尼亚、下日耳曼尼亚、大日耳曼尼亚等行省。后来日耳曼人反过来逐步征服欧洲其他地区。相似的地方在于,凯尔特和日耳曼的文化输出都是军事输出带来的。

  “日耳曼”是他称,自称是“德意志(Deutsch)”。德意志民族的建立,与历史上的几大帝国有关。先是法兰克人受罗马教皇的加冕,成立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后来普鲁士人统一小德意志(不含奥地利)成立第二帝国。奥地利又与匈牙利合并成奥匈帝国。这样一来,德意志人是实质上的欧洲老大。几大国都有德国人的影子。更何况,公元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日耳曼人是主要力量。

  法语称呼德国为“阿勒曼尼(Allemagne)”,则是来自日耳曼人Alamannia部,字面义为“所有的人”(All-men)

  德国历史上分封建制众多,许多城市后缀带“堡”,如勃兰登堡(Brandenburg)、符腾堡(Württemberg)、汉堡(Hamburg)、纽伦堡(Nürnberg)。有的是burg即“城堡”,法语bourg、英语borough同源,有的是berg即“山”,如海德堡(Heidelberg),最初两个词根同源,在原始印欧语都是“高”的意思。这样的后缀有能产性,如奥地利萨尔兹堡(Salzburg)、丹麦维堡(Viborg)、俄罗斯圣彼得堡、荷兰林堡(Limburg)、卢森堡大公国卢森堡(Luxembourg)、美国葛底斯堡(Gettysburg)和匹兹堡(Pittsburg)、瑞典哥德堡(Göteborg)和赫尔辛堡(Helsingborg)、苏格兰爱丁堡(Edinburgh)、英格兰斯卡保罗(Scarborough),等等。

  “科隆(Cologne)”来自拉丁语Colonia,意为“殖民地”,这是罗马帝国时期建立的城市。曼海姆(Mannheim)、魏恩海姆(Weinheim)是“男子之家”“酒之家”,很容易看出英语同源词来。波西米亚(Bohemia),拉丁语称作Boihaemum,来自高卢人波依部(Boii)加上日耳曼词根haem(家,英语home),即波依人的地盘。

  英格兰(England)一名,便是来自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进入不列颠之事。Englishman是一个姓氏,拉丁语Anglicus,苏格兰语Inglis,皆是盎格鲁人(英格兰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故乡仍有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萨克森-安哈尔特(Sachsen-Anhalt)、下萨克森州(Niedersachsen)几个以“萨克森(Saxon)”命名的州,历史上有萨克森王国。芬兰语称呼“德国”为Saksa,显然来自撒克逊(萨克森)。德国和荷兰西北的弗里西语(Frysk)和英语最为接近,称作盎格鲁-弗里西语。荷兰今天还有弗里斯兰省(Fryslân)

  荷兰人自称Dutch,跟“德意志”是同源词,都来自古印欧语共有的词根“人”。高卢语toutas也是同源词。德意志的前身“条顿”,自称Teutons,也明显是同一词根。意大利语称呼德国为Tedesco,丹麦语、瑞典语称呼德国为Tyskland,均来自“条顿”。

  德国施瓦本地区(Schwaben),以及历史上的苏维汇王国(Swabia),均来自凯撒《高卢战记》所记载的苏维汇部(Suebi)。“瑞典人(Svear)”也是同源词,古英语Sweoteod,其中teod和deutsch同源,后来演变成Swedes,是“自由人”的意思。苏维汇部是当时最富有反抗精神的蛮族之一。苏维汇部迁移到今葡萄牙附近建立加利西亚王国(Gallæcia),名字又用了“高卢”。图林根自由州(Freistaat Thüringen)则来自图林吉部(Thuringii)

  荷兰过去有日耳曼人巴达维亚部(Batavia),可能来自古日耳曼语*Batawjō(好岛屿)。拿破仑曾在今天荷兰建立过“巴达维亚共和国”,是荷兰王国的前身。“巴达维亚”在许多场合常常作为荷兰的别名出现。荷兰的正式名称是尼德兰(Nederland),意为“低地”,英语beneath与之同根。汉语“荷兰”来自Holland,是旧名,可能是从哈勒姆(Haarlem)而来。

  上文我们提到了弗朗索瓦,而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奥兰德(François Hollande),名字是法兰克,姓则是荷兰。奥兰德氏族所在的上法兰西大区(Hauts-de-France)原属于荷兰,因此姓名中留下了痕迹。这里中间de表示of,前文提到过。

  荷兰、瑞士、阿勒曼尼(德国),均是以一个片区称呼整个国家。而“佛朗(机)”等形式称呼白种人,就和斯拉夫人称呼中国人为“契丹人”类似,以最先接触的人群命名一整类人。

  和Batavia相似的有个Patavium,位于北意大利,今天叫帕多瓦(Padova)。帕多瓦是维内托(Veneto)大区的首府,不远处是著名的威尼斯(Venice),莎士比亚著有《威尼斯商人》。维内托大区得名于威尼斯,意大利语Venezia,拉丁语Venetia,均来自高卢人维内蒂部(Venetii)。意大利波河流域原先是高卢人定居,公元前395年,当地酋长Brennus曾洗劫罗马。意大利还有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西北部沿海地带即布列塔尼地区原先也有一个维内蒂部(Venetii),是与意大利北部的重名还是本来就是同一部还待考证。瓦讷(Vannes)便是因此得名。

  比较可惜的是灭绝的哥特人(Goths),巴黎圣母院就是一座哥特式教堂,还有哥特体字体等等(黑体在英语就叫Gothic)。哥特人是东日耳曼人的一支,使用哥特语,属日耳曼语族东日耳曼语支(这一语支尚有勃艮第语、汪达尔语,已全部灭绝)。在公元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哥特人大量进入罗马境内,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便是由于哥特人废了西罗马的皇帝。他们就像鲜卑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曾有西哥特王国与东哥特王国。瑞典的哥特兰(Gotland)和上文提到的哥德堡(Göteborg)是“哥特”一名的残留。“哥德堡”英语作Gothenburg,比瑞典语Göteborg更好看出痕迹。

  日耳曼人还有勃艮第人等分支,勃艮第公国后来和布列塔尼公国一样并入了法国。勃艮第地区(Burgundy)和勃艮第人(Burgundians)来自丹麦的勃恩霍姆岛(Bornholm),法语Bourgogne与之更为相似。勃艮第人一直迁移到法国东南,上勃艮第便是日内瓦湖一带,下勃艮第便是普罗旺斯一带。

  汪达尔人(Vandals),是英语“破坏”(vandalism)的词源。他们最后和阿兰人(Alans,中国历史上称作“奄蔡”)迁徙到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并在力量壮大时俘虏了罗马皇后和公主。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瑞典还有个“Vendel”州,是一点留存。

  上述英、德、荷兰属于西日耳曼语支,哥特、勃艮第、汪达尔属于东日耳曼语支。还有北日耳曼语支,即所谓的维京人。

  挪威(Norway),古英语Norweġ或Nortweġ,来自古诺尔斯语Norvegr或Norðvegr,也就是英语North way,通向北方的道路之义。包括诺尔斯语(Norse)本身就是英语north的同源词“北方”。法国历史上的诺曼人(Normands)以及诺曼底地区(Normandy)、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Normandy),均是从Norseman变来的,也就是“北方人”。

  丹麦(Denmark),丹麦语Danmark,来自丹人(Dansk)的边界。“马克(Mark)”是英语常用的人名,在拉丁语是马库斯(Mārcus),希腊语是马科斯(Μρκος,来自战神玛尔斯(Mars),有“纪念、记号”的意思。英语中至今还用作动词,“mark一下”的说法也常常出现在中文互联网。书签(bookmark)、里程碑(landmark)等词中都用做“记号”,和“丹麦(Denmark)”是有渊源的,划分边界的行为便叫demarcation。古罗马有马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圣经》有《马可福音》(这是新教译法,天主教是《马尔谷福音》)。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姓氏也是Mārcus的变体。德国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姓氏简化自Biscofsmark,即Bishop's mark (boundary),也是把mark用作“边界”之意。粤语的“唛”(mak1),便是对mark的音译,如商标也叫“唛头”,衣物上的指示洗涤须知的叫“洗水唛”。

  丹麦有个地区叫日德兰(Jutland),就是伙同盎格鲁-撒克逊人一同入侵不列颠岛的朱特(Jute)人留下的痕迹。

  既然说到了民族大迁徙,就不能忽视斯拉夫人对欧洲地名、族名、人名的贡献。

  斯拉夫一支也是民族大迁徙的重要组成力量,虽然兴起较晚,但是族名、国名、地名很多。斯洛伐克(Slovenská)、斯洛文尼亚(Slovenija)、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这些名称里都含有斯拉夫(Slavs)的词根。英语Slavic来自斯拉夫语的slova,古斯拉夫人以语言来划分民族,把跟自己讲同样语言的人称为“slova”,就是“会说话的人”,派生自“slovo”即“说话”,而把跟自己不同语言的人称为“nemci”,就是“哑巴”的意思,这也成为多种斯拉夫语言中对德国的称呼。

  英语slave(奴隶)的词源是法语esclave,来自中世纪拉丁语sclavus,进而来自Sclavus(斯拉夫人)。这和斯拉夫人被奴役的历史有关。拜占庭希腊语当中,“奴隶(σκλάβος”与“斯拉夫人(Σκλάβος”也只是大小写的差异。“斯拉夫”一方面是“奴隶”的词根,一方面是“勇敢”的形容词。“斯拉夫人(slova)”“荣耀(slava)”同源,和凯尔特/高卢一样突出“勇敢善战”,而德意志/条顿以自称命名则是另一种。斯拉夫人的姓名中含此词根的也很多,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雅罗斯拉夫(Ярослав)、瓦迪斯瓦夫(Władysław)、托米斯拉夫(Tomislav),等等。斯维亚托斯拉夫(Святослав)则是“圣光”,这里“斯拉夫”用作“荣耀”。波兰地名“雅罗斯瓦夫(Jarosław)”便是“雅罗斯拉夫(Ярослав)”的同源词。Władysław是波兰姓名,在保加利亚是Владислав,在罗马尼亚是Vladhyslao,在匈牙利是Vladislaus。词根владеть在斯拉夫语是“征服”的意思,这个姓名就是“征服斯拉夫”。符塞沃洛德(Всеволод)来自все+владеть,“全盘征服”之意。海参崴被俄罗斯侵占后更名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意为“征服东方”,而普京总统和列宁同志的名字中出现的“弗拉基米尔(Владимир)”意为“征服世界”,也是“征服”这一词根。这一名字从基辅罗斯时期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就开始使用。俄语восток意为“东方”,和英语east隐约看出联系。奥地利(Austria)在德语自称Österreich,也是Öster+reich,即东方王国,以位于巴伐利亚以东而得名。

  “某某斯拉夫”这类名字很多,可能都取“勇敢”之意。但最为著名的,还是“南斯拉夫联盟(Jugoslavija)

  斯拉夫语族常用的名字还有“罗斯”(Rus)。维京人殖民时期有基辅罗斯,拉丁语称作Russia,“基辅”是后人为区别俄罗斯等国加上的,首都就是今天乌克兰的首都基辅。乌克兰(Україна)在斯拉夫语则是“边境”之意,公国时代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民族的边界地带。

  俄罗斯(Russia)就是典型的“罗斯”家族成员。前面的“俄”是来自蒙古语,金帐汗国时期,蒙古人对斯拉夫人进行统治,称呼“罗斯”时,因为流音不能出现在词头,必须加上一个元音开头。早期还有称作“斡罗斯”的。白俄罗斯(Belarus)也是同一词根,bela-是白色的意思,rus就是罗斯人。原南联盟首都、今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Belgrad)也就是“白城”,grad后缀就是俄语常见的“格勒”,俄罗斯别尔哥罗德是同源词组成的地名。诺夫哥罗德(Новгород,新城)、彼得格勒(彼得城,即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列宁城,即伏尔加格勒)等也是同一词根组成的地名。乌克兰乌日霍罗德(Ужгород)、匈牙利维谢格拉德(Visěgrad)、琼格拉德(Csongrád)、诺格拉德(Nógrád)同理。

  俄语称呼“城市”还有“斯克”(ск)后缀。雅库茨克就是雅库特人(Якуты)加上斯克(ск);侵占中国外东北后建立的乌苏里斯克得名于乌苏里江,汉名双城子;鄂木斯克(Омск)、尼古拉耶夫斯克、伊尔库茨克Иркутск)等等也是同一后缀。

  乌克兰等地的游牧民哥萨克人(Cossacks)自称Козакъ,是突厥语借词,意为“自由人”。他们在人种和语言上是斯拉夫人,但名称来自外族。这一词根同源的是哈萨克人Қазақ

  斯拉夫词根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本族,更扩散到东欧的德国、匈牙利等异族中,这是因为中世纪时期斯拉夫人在贸易上的影响。后来蒙古入侵,消灭了塞尔维亚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从此东欧缺乏显著的区域性大国使用斯拉夫语,后来奥斯曼帝国兴起进一步压制了斯拉夫的扩张。

  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本身也是来自罗马。罗马尼亚(Romania)来自罗马(Roma),语言也是拉丁语后裔,但是民族主要是东欧来源的一些。他们转用了拉丁语,文化上罗马化了。

  匈牙利(英语Hungary,拉丁语Hungāriae,希腊语Ογγροι)这个名字备受争议,曾经传言来自匈人(Huns),甚至扯到中国古代的匈奴人。但实际上并不是。匈牙利来自突厥语Onogur,即“十个乌古斯(Ogurs)”,硬要扯关系的话,和唐代的“九姓乌古斯”还有点因缘。民族自称马扎尔人(Magyar),国名在匈牙利语则是Magyarország。所使用的语言是乌拉尔语系的,更接近芬兰语。想想看,和芬兰人类似的白皮肤的民族,和匈奴人的关系大吗?即便国家名字来自突厥人,突厥人和匈奴人不是前后继承关系,更不能说匈牙利人是匈奴人。东欧的游牧民族有很多层,斯基泰、奄蔡、匈、突厥、马扎尔等,人种、语言、地名可能是多个来源混杂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5063号-1

邮编:10073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电话:010-85195379

mail:kyc_y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