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蓝生著《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
江蓝生著《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于2017年1月在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江蓝生研究员1984年至2016年间发表的十三篇论文。这些论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虚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过程,有八篇。其中有讲单个虚词的,如《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等;也有讲某一类虚词的,如《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连介词表处所功能的来源及其非同质性》等。二是结构式、句式的语法化,有两篇,分别是《“犞犘的好”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和《同谓双小句的省缩与句法创新》。三是语法化、词汇化与音变的关系,也是两篇,分别是《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和《变形重叠与元杂剧中的四字格状态形容词》。以上三类均为个案或专题研究。第四类是作者对自己和同行学者多年来语法化研究所做的理论总结,只有一篇,即《超常组合与语义羡余———汉语语法化诱因新探》,这篇论文指出,常规结构结构式组合关系变异和语义羡余是语法化的主要诱因。
吴福祥著《语法化与语义图》
吴福祥著《语法化与语义图》于2017年1月在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吴福祥研究员近年来发表的八篇论文。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有三篇。其中既有理论上的宏观研究,比如《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从历史句法学的角度揭示出人类语言的四种语法演变机制;也有剖析具体个案的微观研究,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名量词范畴的语法化程度》《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等。二是汉语历史语义的研究,有一篇,即《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三是探讨语义图模型在语法化和多功能语素研究中的作用,有两篇,分别是《语义图与语法化》和《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四是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东南亚语言中语法化现象的研究,有两篇,分别是《东南亚语言“居住”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和《南方民族语言里若干接触引发的语法化过程》。
杨永龙著《实词虚化与结构式的语法化》
杨永龙著《实词虚化与结构式的语法化》于2017年1月在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杨永龙研究员近年来发表的十二篇论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构式语法化”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思考,即全书的前言《结构式的语法化与构式演变》。二是揭示跨层结构的凝固成词过程及其后续发展,有两篇论文,分别是《近代汉语反诘副词“不成”的来源及虚化过程》和《“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三是深入考察了汉语史上与时、体、语气有关的一些虚词的来源和句法语义演变过程,有五篇论文,比如《不同的完成体构式与早期的“了”》《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等。四是对汉语史上常见结构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考察,涉及结构式的历时更替、结构式演变及其与语言接触的关系等,有四篇论文,比如《目的构式“VP去”与SOV语序的关联》《从语序类型的角度重新审视“X+相似\似\也似”的来源》等。
以上三部论文集集中反映了三位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旨趣和专业方向,也代表了他们在这些领域的学术水平。
尽管这些论文所研究的虚词、句式或探讨的理论问题不同,但是都注重在文献资料和语言事实上下功夫,对语法和语义演变的现象做了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探索,材料扎实、分析入微。
三位作者都是汉语史专业科班出身,但在研究中都将视野扩大至汉语方言、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乃至国外语言,以求在跨语言的背景下探索语言演变的规律,揭示其背后的诱因、条件和机制等,进而解释某一特定的演变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是怎样发生的。这些研究既反映了汉语语法化中符合跨语言共性的表现,同时也突出了汉语的类型特征。
“乔姆斯基革命”以来,国际语言学界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有很有价值的部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但这些理论和方法也并非都是完善的,存在一些与汉语现象不贴合的情况。可以看到,三位作者不仅善于把语法化、词汇化、构式化等理论运用到汉语历史语法和历史语义研究的具体实践中,而且也在发掘汉语特色,对汉语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