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文著The Semantics of Chinese Aspects: Theoretical Descriptions and a Computational Implementation(《汉语时态语义研究:理论描述及计算机程序实现》)于2007年在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的Peter Lang出版社出版,收入大型系列丛书European University Studies的第21个系列——语言学,是该系列出版的第312部图书。该书是作者2001-2007年在德国不来梅大学(University of Bremen)语言与文学科学学院应用英语语言学系进行文本生成研究期间完成的。
The Semantics of Chinese Aspects图书封面
本书是一部系统性研究汉语时态(aspect)语义的专著,包括理论描述以及计算机程序实现两方面的内容。时态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在时态语法形式上和英语等有形态语言完全不同。汉语的时态独立于时制自成系统,具有简单的和复合的多种语法形式。本书的研究主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理论上描述不同时态的时态功能、时间结构和语义应用条件。第二,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系统理念,将对应于14种简单时态形式和26种复合时态形式的语义特征选项组织为系统网络。第三,在多语种文本生成系统KPML中将时态的理论描述予以程序实现,生成汉语句。
时态是对相应于情状内部时间构成的情状状态的不同观察方式。观察点(参照时间)与情状内部时间构成(起始时间、终止时间)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时态的时间结构,是区别不同时态的本质要素之一。时态具有两类语义特征,即时间关系类特征和概念类特征,前者可以用时间关系表示,如“持续t1<t2”(时点t1超前于时点t2),“非持续t1=t2”(时点t1等于时点t2)。概念类特征不能用时间关系表示,如“动态”、“可重复”。时态的时间结构和概念特征共同决定时态的语义应用条件。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完全虚化的几个时态助词“了”、“着”、“过”不能涵盖所有的时态意义,而必须借助相关的时间副词,如“已经”、“正在”、“曾经”、“在”,这些时间副词在上下文中同样可以唯一地确定相应于情状内部时间构成的情状状态观察点。时间副词作为时态标记体现了意义创造过程中语法和词汇的连续性与互补性,并不是汉语所独有的现象。汉语时态不仅有简单形式,也有体现复合时态功能的复合形式。复合时态同样有其特定的时间结构。与英语复合时态的规则性语法组合不同,汉语复合时态的组合形式受到较强的时态语义特征的限制,不同的简单时态之间具有不同的组合潜势。
和其他语法范畴一样,时态可以构成一个系统,成为整个语法系统网络的一部分。时态系统中不同的特征选项体现不同的时态意义,每一特征选项的选择在系统输出的结构和功能上都会有其特定的体现。为了实现计算机自动生成,本研究将理论描述中的时态语义应用条件以内涵逻辑的谓词形式表示为时态选择函数,函数以参照时间、情状起始时间、终止时间以及相关概念特征为参数。在生成过程中,系统根据输入条件,在网络中进行搜索,通过对不同时态选择函数的真值判定来选取特征,从而生成正确的时态语法形式。
多语种语言生成系统KPML发展于PENMAN生成系统。该系统基于系统功能语言理论,使用针对英语而设计的语法网络生成句子。截至2001年,已有十种语言在该系统中实现了样板句的生成(汉语当时为空缺)。为了生成汉语句子,书作者结合汉语特点,在实现时态部分的程序之前,首先针对原始语法网络(Nigel English Grammar)中那些与汉语语法不相符合之处,做了必要的修正。这部分修正工作在书中未予详述。
KPML网址:http://www.fb10.uni-bremen.de/anglistik/langpro/kpml/genbank/generation-bank.html
作者介绍
杨国文,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研究员。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德国不来梅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应用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