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的《刘丹青语言学文选》系列丛书包括《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语序类型与话题结构》《从语言类型学到语言库藏类型学》《方言语法语音探知录》《语言的文化和应用视角》,其中《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和《语序类型与话题结构》已于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其余三卷也在出版过程中。
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
刘丹青 著
2019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简 介
本卷汇聚刘丹青从1982至2018年间在现代汉语句法语义领域所发表的论文,包括海外期刊的一篇英文论文和一篇英文书评。本卷论文以语言事实描写为主,注重基于汉语事实的语法理论研究。很多论文以跨语言的类型学成果为背景来探究汉语的特色。根据汉语句法独立性偏弱的特点,特别注重探讨句法、语义、语用(包括信息结构)、语音(韵律)诸层面的互动关系。论文涉及较多的领域有词类研究(包括实词和虚词),词语配价及论元结构研究,句法成分研究,特定语法格式研究及构式语法研究,重叠和附缀等语法形式研究,特定词语类别(亲属关系名词、颜色词)的语义研究,指称量化成分的语义研究、语法理论探讨等。本卷论文既善于用普遍性概念来重新描写和解释汉语的一些事实,如“标句词”“附缀化”,也善于根据汉语的一些特殊现象锻造一些反映这些现象的新概念,如“唯补词、语用优先、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拟声化重叠”,这两类概念都在汉语研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卷各篇文章的来源:
《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语文研究》1983年第4期
《小议指人名词用“什么”提问的现象》——《汉语学习》1984年第1期
《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与莫彭龄合作,《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汉语相向动词初探》——《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省语言学会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汉语相互性实词的配价及其教学》——《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沈阳主编,语文出版社,2000年
《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汉语量词的宏观分析》——《汉语学习》1988年第4期
《论“有的”及其语用功能》——与段业辉合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序列》——《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同年第5期
《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同年第4期
《“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汉语学习》199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2期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第3期
《词类与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与白鸽、王芳、严艳群合作,《语言科学》2012第4期
《“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汉语里的一个内容宾语标句词——从“说道”的“道”说起》——《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
《叹词的本质——代句词》——《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
《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汉语学习》2012年第3期
《对称格式的语法功能及表达作用》——《语文知识从刊》第三辑,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地震出版社,1982年
《试谈两类“同位语”的区别》——《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期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并列结构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年
《构式的透明度和句法地位:流行构式个案二则》——《东方语言学》2010年第1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汉语特色的量化词库:多/少二分与全/有/无三分》——《木村英树还历记念·中国语文法论丛》,(日本)白帝社出版,2013年
《汉语否定词形态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日本)《中国语学》2005年第252号
《三种补语,三种否定》——《语文月刊》1983年第9期
《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方言》2012年第1期
Ideophonic Reduplication of Content Words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tegory Shift and Its Typological Background——In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012第1期,Paris France(法国《东亚语言学报》)
《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语文研究》1995年第2期
《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理论的再探讨》——《汉语学习》1995年第2期
《当功能遇到认知:两种概念系统的貌合神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4年第1期
《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The Interaction among Factors on Language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Approaches on Linguistics: Review of Interac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VO Construction by Her One-Sun——(美国)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报), 2000年第1期
语序类型与话题结构
刘丹青 著
2019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简 介
本卷收入刘丹青1998—2018年间有关语序类型和话题结构方面的论文共22篇(其中2篇为合作论文),包括1篇英文论文。语序是当代语言类型学的核心课题,本卷语序类论文主要是用语序类型学的视角研究汉语及相关方言、语言的语序类型问题,涉及普通话、吴语、粤语、西北方言、跨方言比较、先秦汉语和汉藏语系语言,并为汉语的若干常见歧义结构提供了语序类型学的解释。语序问题跟话题问题密切相关,汉语语序类型既复杂又特殊,原因之一,就是汉语的话题优先特点造成受事论元的位置比较多样。本卷话题类论文包括有关话题结构的理论探讨、汉语及其方言的分裂式话题和同一性话题等特殊话题结构、话题标记的语法化来源和词汇化去向、话题与主语的区别以及话题焦点敏感算子等问题。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
《语序共性与歧义结构──汉语中若干歧义结构的类型学解释》—— 《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
《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第2期,2001年
《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4期
《吴语和西北方言受事前置语序的类型比较》——《方言》2015年第2期
《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
《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年第3期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与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初探》——《面向二十一世纪语言问题再认识——庆祝张斌先生从教五十八周年暨八十华诞》,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Identical Topics: A More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f Topic Prominent Languag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No.1,in 2004
《话题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话题优先的句法后果》——《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程工、刘丹青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
《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研究》——与唐正大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
《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续论》——《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石锋、沈中伟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话题标记走向何处?——兼谈广义历时语法化的三个领域》——《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
《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显赫范畴的扩张力一例》——《语言研究》2012第4期
《汉语中的非话题主语》——《中国语文》2016年第3期
《先秦汉语的话题标记和主语-话题之别》——《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2期
《制约话题结构的诸参项——谓语类型、判断类型及指称和角色》——《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1期
《试析汉语中疑似连动式的话题结构》——与黄哲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1期
总序
感谢商务印书馆慷慨提供这么一个出版计划,让我有机会回顾梳理一下从大学本科以来写作并发表的论文形式的语言研究成果。
我第一篇非正式发表的论文是《试论吴语语法的研究及其意义》。这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改写版,刊登在江苏省社科联印行的语言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里。当时,方言语法还是一个少有人碰触的领域,所以还需要用实例来申说方言语法研究的意义。这篇没有书号刊号的文章,预示了我这几十年语言研究中的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方言与语法,两者之合,正是我后来拓展研究领域的内在动能。我最早正式发表的两篇论文,正好也是一篇方言,一篇语法。前者为张拱贵教授和我合作的《吴江方言声调的初步调查》;后者为《对称格式的句法作用与表达功能》,此文也是后来关注韵律对句法影响的起点。这三篇文章都是在本科阶段写就,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初期发表的。
以浓郁的语法学兴趣来关注方言,自然会发现,汉语方言不像之前很多学者认为的,差别只在语音,或至多加上词汇,语法则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一书覆盖南北话。事实上方言间的语法差异相当常见,有的还很显著。以跨方言的眼光看语法,则会发现孤立地研究普通话,随处会遇到认识的盲区甚至雷区,讲得头头是道的语法学道理,一放到方言语法中就可能理屈词穷。要想避免普通话偏见、方言偏见、印欧语偏见……种种偏见,面向以跨语言研究为己任的类型学研究,便成为我语言学探索之路上自然的优选项。这种跨语言的类型学视角,不但适用于语法,也适用于其他种种课题:研究亲属称谓、社交称呼语、颜色词这类特殊的小词库;研究语法与语义的互动——如类指成分在不同语言方言中迥异的表达方法;研究语法与语音的互动——如汉语中形态和词类对词长的敏感性就超过很多其他语言;研究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对应方式——这就是库藏类型学的缘起。这次按照商务印书馆提议,把近40年来所发论文的大部分,分为五个专题出版,分别涉及汉语共同语语法语义研究、语序类型和话题结构、从语言类型学到库藏类型学、方言的语法语音研究、语言的文化和应用视角。这样出版,便于读者根据专业需求和兴趣选书。从各书所收论文目录可见,这五卷文集,其实有一个共同的主调:跨语言眼光与具体语言方言个案的结合。
我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将兴趣聚焦于语言学,一路过来,得到了无数老师和同行的切实帮助。尤其是语音方言的启蒙老师翁寿元教授,语法学的启蒙老师王锡良教授,古汉语的启蒙老师王迈教授(均为苏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拱贵教授(南京师大)和博士生导师徐烈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希望他们为指导我所付出的心血,能在这五卷文集中得到些许告慰。文集中也收录了多篇我跟我老师、其他学者或学生合作的论文,他们慷慨允诺文集收录这些文章(有些已故作者由家人表态支持)。谨向他们深切致谢!
我指导过的博士生、博士后对本套书的策划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意见建议,而且他们全都参加了文章的校对工作。恕不一一列名,在此一并致谢。我的博士生、商务印书馆戴燃编辑为这套书的策划、组稿、编辑付出最多。我要衷心感谢商务印书馆特别是周洪波总编辑对本套书的大力支持,也要对戴燃博士表示特别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