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胡建华、潘海华主编Interfaces in Grammar(《语法接口》)

作者:杨萌萌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9-10-12
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潘海华教授主编的Interfaces in Grammar(《语法接口》)一书于2019年由John Benjamins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12章,第1章为引言,其余11章为围绕语法接口专题的研究性论文。各章目录如下:

  在引言部分中,胡建华研究员、潘海华教授强调,假如人类语言是单纯由语言官能(faculty of language)支配的,仅仅是语言官能的外显,那么就不会有语言间的差异。不同的语言之所以呈现出如此之多的差异,是因为人类语言不仅是语言官能的产物,而且是语言接口(interface)的产物。语言接口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官能与其他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接口,另一种是语法中不同模块(如音系、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相互作用的接口。这两种接口,都会造就语言间的差异,也即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s)。他们指出,尽管第一种接口非常重要,不过这本论文集侧重于后一种接口,主要研究语法中不同模块之间的互动;而研究语言系统内部各模块之间的接口,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语言官能与其他认知系统之间的关联。

  以下简要介绍11篇研究论文(第2章至第12章)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第2章Unifying UG and language variation(Edward L. Keenan)讨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针对一种特定语言的语法研究,往往尽可能地精细化。对不同语言的语法的研究越是精细,则会掩盖语言的共同特质,而显示出更多的语言差异。而这对于探寻语言的共性、共同的结构属性或者说UG的候选成分而言,将会是一个挑战。本章还以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为例,指出尽管不同语言的语法从结构层面看是不同的,但照应语(anaphor)与先行语(antecedent)的关系、照应语的特性却具有普遍的不变性。

第3章

  第3章Elements of syntax: Repulsion and attraction(Henk van Riemsdijk)指出在人类语言的语法中吸引力(attraction)和排斥力(repulsion)具有不可否认的核心作用,但作者本人在理解并接受这一点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斗争和反复。本章可以说是作者对于这种斗争的一种自传体式的概述。作者讲到,自1967年起,Martinet所提出的推链(push chain)和拉链(drag chain)原则就给予他启发,推链和拉链原则不仅适用于音系,也适用于句法。然而,他也看到句法中还有一些非常普遍的原则也共同决定着句法结构和句法功能,但这样的原则却不见于音系;反之,音系中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原则,也不见于句法。他认为,Jean-Roger Vergnaud最重要、最具启发性的贡献之一就是指出音系与句法之间具有最基本形式上的相似性。

第4章

  第4章Computational and semantic aspects of resumption(Alain Rouveret)以威尔士语(Welsh)的接应代词(resumptive pronoun)为切入点,讨论了接应代词指称建立和允准的句法机制。文章指出,接应代词受句子左缘结构(periphery)中的标句词(complementizer)允准,而允准的两个要素分别是句法特征的匹配(feature Agree)与结构上的成分统制(c-command)关系。这种允准方式被归入狭义句法(narrow syntax,包括显性句法与隐性句法)运算,而非接口(这里的“接口”指概念-意念接口(conceptual-intentional interface))运算。文章还为接应代词和重构(reconstruction)现象的互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已有的研究大多以重构与强孤岛效应的互动为基础,将接应代词允准分为句法移位和语义约束两种方式;但这篇文章指出接应代词的允准与代词的内部结构及所携带的特征相关。

第5章

  第5章Causality, comitativity, contrastivity, and selfhood: A view from the left periphery and the vP periphery(Wei-Tien Dylan Tsai)主要讨论内部和外部自反副词(reflexive adverbial)的二分(dichotomy)问题,提出内部自反成分合并(merge)到VP/vP层,而外部自反成分合并至IP/CP层。内部自反成分的自反性定义为伴随性(comitativity)外加vP辖域(vP scope)内的对比焦点;而外部自反成分的自反性定义为因果关系(causality)外加句子辖域(sentential scope)内的对比焦点。文章指出,文献中所讨论的自反性不仅可以根据句法-语义映射理论来理解,还可以从副词的“形貌特征”(topography)的角度来理解。

第6章

  第6章System repairing strategy at interface: Wh-in-situ in Mandarin Chinese(Victor Junnan Pan)考察韵律对于标句(clausal typing)的作用。在特定的语境下,汉语中的Wh词存在歧义,既可以表示存在,也可以表达疑问。然而,在实际会话中,只要句子中指派了带有语调(intonation)的重音(stress),重音与语调的不同组配则可以消解Wh词的歧义。不同的韵律形式可以分析为音系特征(phonological features),而这类特征属于特定词项所携带的特征丛(feature bundles)。由于这些韵律特征对于概念-意念接口层面运算系统的输出(output)产生语义作用,它们满足可识别性(Legibility)条件,因此不会违反包容性(Inclusiveness)条件。

第7章

  第7章The V-copy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A case temporarily reopened(Huba Bartos)讨论汉语普通话中的动词拷贝结构(verb-copy construction)。最简方案框架下的研究指出这类表达形式具有不同的底层结构,涉及VP层和V层的两种操作,其中的句法问题也与语义/语用及语音深度交织。然而,另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并指出上述分析忽视了一些语言事实。Bartos教授检视并批评了这些反对证据,并在Gouguet(2005)与Tieu(2009)的基础上,完善了其早期的分析。

第8章

  第8章The syntax of either and disjunction(Paul Law)认为标示辖域(scope)的either在显性句法中基础生成于特定的位置,析取词(disjunction)在句法上本身也是并列词(conjunction),either与析取词之间的关系受制于语段理论中的局部性(locality),也即其间不能有语段成分(包括vP、NP/DP、CP)的阻断。当either不与析取词毗邻而出现的时候,这种看似不平衡的析取结构实际上仍然是句法结构平衡的并列结构,只不过第二个析取项(disjunct)可以通过空缺(gapping)或外置(extraposition)等操作进行删除。

第9章

  第9章Focus, negation and event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 How focus helps shape negation in natural language(Peppina Po-lun Lee)考察汉语中“不”和“没”这两个否定词的焦点敏感性(focus sensitivity),认为二者对焦点的依赖程度不同:“不”是一个焦点敏感算子,其解读完全依赖于焦点的位置;“没”的词汇编码中不带有对焦点的依赖性,“没”看似表现出焦点敏感性,但这仅是一种表象,实际上“没”却是依赖于非焦点成分。在“没”字句中,焦点负责提供背景化的(backgrounded)事件描述,“没”的TP辖域内除焦点外的其他信息映射至背景部分从而建立限定域(restrictive domain),而处于“没”辖域内的所有成分均映射为核心域(nuclear scope)。

第10章

  第10章Null object constructions, VP-ellipsis, and sentence interpretation(Haihua Pan)讨论现代汉语中的VP省略(VP-ellipsis)与空宾语结构(null object construction;NOC)。他认为,所谓的NOC句在结构上实际上是有歧解的,具有VP省略结构和NOC两可的分析,也即并非所有的NOC都不能分析为VP省略结构。文章分析了英语和汉语中的VP省略句,指出在这两种语言中,一些句子不合法的原因分别在于too和“也”所在并列结构的语义和语用限制,而不是平行与非平行的对立(parallel vs. non-parallel distinction)。由此可见,语用因素在英语和汉语并列结构的解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11章

  第11章The acquisition of nominal structure, word order and referentiality in Chinese: Corpus and experimental findings on the numeral phrase(Thomas Hun-tak Lee and Zhuang Wu)基于汉语普通话儿童早期的自然产出语料与学前汉语普通话儿童的实验数据,从儿童语言获得的视角考察名词结构、语序与指称性之间的映射问题,认为主语特指条件(Subject Specificity Constraint)不允许主语位置上出现非特指的(non-specific)指称个体的数量短语,但不排斥表定指的(definite)数量短语。他们还指出,修饰语在内的名词短语(Inner Modifier Nominal;IMN)(如“三个戴眼镜的同学”)和修饰语在外的名词短语(Outer Modifier Nominal;OMN)(如“戴眼镜的三个同学”)均可以是定指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既可以是特指的(specific)也可以是非特指的,而后者只能是特指的。其研究发现,汉语普通话儿童在非常早期的语法发展阶段就对主语特指条件敏感;但他们产出的IMN稀少,并且自然产出的数据中也未见OMN(成人对儿童有一定量的IMN输入,但OMN输入是缺失的)。实验数据表明,IMN和OMN的语义区分是一个复杂的接口问题,涉及名词结构、语序与指称性之间的映射,故儿童在早期难以区分IMN和OMN。

第12章

  第12章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NP1 NP2 V construction by Japanese speakers(Li Zeng and Dongfan Hua)考察日语母语者对于汉语NP1 NP2 V结构的解读的习得问题。他们指出,对于该结构的典型OSV解读是一种句法现象,而SOV解读则涉及语义组合与显著性(prominence)的互动,是一种句法-语义接口现象;日语母语者在习得该结构的SOV解读时,存在加工显著性的困难,以致于较难区分哪些SOV解读是可接受的而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参考文献:

  Gouguet, Jules. 2005. Verb-copying and the linearization of event structure in Mandarin. Paper presented at GLOW 27, Thessaloniki.

  Tieu, Lyn Shan. 2009. Standard vs. sideward movement in verb copying. In Yun Xiao (ed.), Proceedings of NACCL 21, Vol. 2, 584-600. Smithfield, RI: Bryant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