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语言类型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影响力与日俱增。语言类型学所具有的“跨语言”本质属性天然地将研究普通话、汉语方言、汉语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外语言的学者们聚集到了一起,这可以从历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断扩大的规模中一窥全豹。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都希望能够进入语言类型学的大门,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为此,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语言类型学的课程,与此同时,一些类型学的教材和普及性读物也应运而生。
早在20年前,刘丹青教授就给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语言类型学课程,是国内最早开设这门课程的学者。此后,他又多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及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和中国语言学书院讲授语言类型学。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语言类型学》,正是基于刘老师的讲课实录整理而成的,于2017年12月由中西书局出版,收入“大学讲义”丛书。
与其他的类型学教材相比,《语言类型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语言方面
第一个是语言方面。本书并不是上课时的讲义或讲稿,而是直接根据讲课录音逐字转写、整理而成的(这项工作由曹瑞炯博士完成①)。因此,全书在语言风格上有鲜明的口语色彩。你会看到这样的句子:“人类语言不像‘嫦娥二号,奔向月球’,上面有制动仪的,它要变就还会继续变下去……”(70页),“形容词在语序类型学里面就像班级里面的差生、调皮鬼、捣蛋鬼,都是乱跑的”(120页)等等,非常地形象和生动。另外,还会看到一些师生间互动与问答的情景。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在课堂上听刘老师娓娓道来一样。
2.说理方面
第二个是说理方面。初学者往往会对类型学的著作产生畏难情绪。刘老师非常清楚这一点,并为初学者着想,精心准备了大量有趣的例子。比如,在讲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的语序时,就举了缅甸语中的例子。缅甸历史上有位国家领导人叫“奈温”(nè wín),有时候也叫“吴奈温”。中国人还以为他姓“吴”,实际上“吴”(U)在缅甸语中是加在专有名词前的敬称,相当于英语中Mister这样的成分。(174页)此外,刘老师还很擅于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说理。比如为了说明形式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在追求语言共性时的差异,他分别用“就地掘井”和“满山找矿”进行类比。前者是指通过深入解剖一个语言来发现共性,后者是指通过最大程度地占有跨语言材料来总结共性。(83页)这样通俗易懂的例子或类比手法在书中比比皆是,而没有任何枯燥的、故作高深的说教。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类型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点儿也不觉得累,甚至有想要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的冲动。
3.内容方面
第三个是内容方面。通常所见的类型学教材,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主体部分都是由句法类型、形态类型、语音类型、词汇类型等几个模块组成的,每个模块里面又分若干个专题。与之相反,本书主要讲解语言类型学的性质、研究范式、方法论基础等内容,即语言类型学的总论部分,而这些恰恰是其他的类型学教材很少涉及或不太关注的部分。因此,本书可以与其他类型学教材配合使用,相得益彰。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各个章节的内容。
(1)第一讲“当代语言学背景下的语言类型学”首先说明了类型学在现代语言学中既是一个分支又是一个学派的性质。接着详细讨论了语言类型学与形式学派和功能学派在语言观、学术理念、研究范式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别, 并用测试(test)、文本(text)和验证(attest)这三个英文形近的词分别概括了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类型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特点。
(2)第二讲“语言类型学的方法论基础(上)”首先简述了类型学形成的历史。接着基于Greenberg、Dryer、Hawkins等人的研究,重点讲述了语序类型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方法,比如蕴含共性、倾向共性、四分表、优势语序、语序和谐等等。
(3)第三讲是“Greenberg《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共性》精讲”。美国语言学家Joseph H. Greenberg发表于1963年的论文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被公认为现代语言类型学的滥觞之作。这篇文章以30种语言为样本,归纳出了45条语言共性,并试图找出可以推导出这些共性的一些原则。但是,对于以往没有跨语言学术背景的学生而言,这篇没有多少例子的文章是很难读懂的。刘老师对此做了细致而深入的解读,不仅结合实例和已有研究成果逐一分析了每条共性,还对文章的逻辑思路加以说明,充分解释了Greenberg为什么要设置某个参项,如何得出某条共性,有没有原因和道理,以及该共性是否已被新的语言材料所推翻,后来的学者对此有哪些看法等等。
(4)第四讲“语言类型学的方法论基础(下)”首先重点介绍了荷兰功能语法学家Simon C. Dik的研究,包括“语言现象的等级序列”和“用原则表示的语言共性”两个部分。接着讨论了如何解释语言共性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案例。
(5)第五讲“语言库藏类型学”讲述了语言库藏类型学创立的背景、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课题等内容。语言库藏类型学是刘丹青研究员创立的一个新的类型学分支,强调在跨语言的基础上,总结人类语言在库藏方面的共性和类型差异,目前正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刘丹青研究员自2011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
(6)附录部分是陆丙甫和陆致极翻译的《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共性》全文。这篇译文发表时(《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2期)有所删节,本书收录的是陆丙甫教授修改之后的完整译文,保留了原先删除的部分。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本系统了解语言类型学的理念和方法的好书,对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类型学研究视角很有用,其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行文方式也非常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书来阅读。
①曹瑞炯,韩国人,201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刘丹青研究员和吴福祥研究员。
作者简介
丁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