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柯航:《汉语词类问题》荐读

作者:柯航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8-06-08
字号:

《汉语词类问题》王冬梅 著
ISBN:9787548613350
学林出版社
2018 年 3 月

  讲语法,首先要讲词类,因为“词类是讲语句结构必不可少的‘道具’(或叫‘理论构件’)”,有了这个道具,才方便我们讲语法(沈家煊,2009)。自1898年第一部由国人撰写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出版开始,各种语法学著作都把词类划分问题作为主体部分进行论述。而动词和名词又是词类研究的重中之重,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语法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进而影响研究者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中国语言学家比照印欧语建立了“名动分立”的词类模式,并经过多轮讨论,在词类的划分标准等问题上形成了一些共识。然而词类研究的很多根本性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2007年开始,沈家煊先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汉语的词类格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名动包含”模式,即名词和动词是包含关系,名词包含动词,动词是名词的一个次类,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审视了语法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汉语词类问题》一书即是以“名动包含”格局为出发点,对汉语词类研究所做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本书除绪论外共分九章。绪论简单回顾汉语词类研究历程。第一章首先分析“名动分立”格局下汉语词类研究的老大难问题:“违反中心扩展规约”“违反并列规约”“名词无法从正面定义”“兼类问题”以及“新三层制”的问题,然后概述词类的分立模式在应用上面临的困难。第二章介绍“名动包含”模式的要义,并简要说明了包含模式对词类老大难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章指出包含模式是对赵元任“零句说”、吕叔湘“流水句”、朱德熙的动词做主宾语时没有改变性质、“实现关系”和“组成关系”等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继承与突破。第四章和第五章讨论方法论问题,说明从“分立”到“包含”格局的进展是从简单比附到科学比较的转变,并通过具体事实说明包含模式是对语言事实和语感的尊重。第六章分析包含模式的提出对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贡献。第七章说明汉语语法重视的区分与印欧语语法不同,进一步分析说明树立“名动包含”新观念,淡化语言研究传统中的名动之别,对改进已有汉语语法体系的作用。第八章讨论“名动包含”格局的哲学基础。第九章从“名动包含”模式的视角对词类研究中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进行梳理和辨析,进一步说明从“名动包含”的词类格局出发,不仅汉语语法体系的不自洽能够得以消除,而且很多具体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本书虽聚焦于词类问题,但视野并不囿于词类研究,而是对汉语语法研究方法也有深刻反思。因此,全书不仅对“名动包含”这一新观点有全面的介绍,对“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两种模式下汉语词类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有细致的梳理,还以大量语法研究中的事实为依据,对比说明印欧语的名词和动词、语法和韵律、语用和语法都是“分立关系”,汉语的名词和动词、语法和韵律、语用和语法都是“包含关系”,认为“分立”与“包含”的对立体现中西语言之别,并指出其背后反映了中西方范畴观的差异。作者认为,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受印欧语影响而建立的“类分立”模式导致理论和应用上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在“类包含”的视角下才能得到解决。 

  自《马氏文通》引进西方语言学理论以来,学界积极使用由西方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学术语和理论分析和解释汉语现象,为汉语语言学带来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学习西方和借鉴西方理论成果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带上印欧语眼光,“以致看不清汉语语法的本来面目”(朱德熙,1985)。本书作者以词类及相关问题的大量语言研究事实为例,充分说明了汉语语法研究只有摆脱印欧语眼光、从汉语事实出发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