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汇总范围主要限于中国语言类期刊和集刊。
汇总来源主要有:《中国语文》《汉语学报》《语言研究》《民族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方言》《语言科学》《语文研究》《语言学论丛》《语言研究集刊》《汉语史研究集刊》《历史语言学研究》《汉语史学报》《励耘语言学刊》等。
《中国语文》
2017年(总第376-381期)
1. 曾晓渝;陈希:云南官话的来源及历史层次 377:2-182
2.宋洪民:元代蒙、汉语言接触在喉音声母和复元音韵母上的表现——论蒙语音系对《蒙古字韵》标音体系的影响 宋洪民:377:2-195
3.胡 伟:汉语重叠音系的分布形态学分析,377:2-215
4.麦 耘:对用统一标准划分方言的反思——以“浊音标准”为切入点,378:3-321
5.庄初升:南方方言古晓组合口字唇化的动因再探,378:3-332
6.王为民:满文文献与尖团音问题,378:3-339
7.曹梦雪;李爱军;方强:婴幼儿母语音位范畴习得机制的建模研究,378:3-370
8.栗华益:江西都昌方言溪群母零声母化现象,379:4-450
9.冉启斌:北京话塞擦音的声学格局分析,379:4-459
10.吴 波:汉语舌尖元音的声学模式分析,379:4-468
11.马 坤: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 2014) 体系述评,379:4-496
12.丁邦新:论汉台语中辨认同源词与借词的方法,380:5-515
13.张静芬;朱晓农:声调大链移——从惠来普宁一带的共时差异看声调的系统演化,380:5-522
14.刘俐李;唐志强:论当代汉语四阶连续体,381: 6-704
15.梁 源:声调变异中的发音与感知机制——以香港粤语为例,381:6-723
16.凌 锋:新派上海话全浊擦音中的清声成分分析, 381:6-733
《汉语学报》
2017年(总第57—60期)
1.乔全生;常乐: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2017(01):39-45.
2.王 曦:南宋闽北方言韵变现象考论——以《性理群书句解》音注为例,2017(01):46-53.
3.王丽艳:古代辞书“重音”略说2017(02):57-60.
4.徐宇航:19世纪潮州方言的两种正音及其层次意义2017(03):35-40.
5.邢向东: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的绘制2017(04):61-67.
《语言研究》
2017 年(总第 106-109 期)
1.王月婷:对“去声”、“于/於”的再认识. 1(106)74
2.陈静毅:蜀本《论语注疏》所附释文与《经典释文》音切考订.1(106)84
3.徐坤宇;石锋:句内排比句的时长分析.2(107)1
4.冯 蒸;任文博:《切韵》止摄支韵系高本汉与李荣拟音的分歧试释 ——纪念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出版 100 周年.2(107)49
5.周赛华:《切法辨疑》所反映的清初上海方音.2(107)56
6.周及徐;周岷:《蜀语》与今四川南路话音系——古方言文献与当代田野调查的对应. 2(107)62
7.李 玉:汉语“青”词族研究——兼论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与原始汉语**st-型复声母的构拟, 3(108)75
8.陈鸿儒;赵慧:《诗总闻·闻音》所见性质迥异的两种叶韵,3(108)85
9.孙志波:《音韵六书指南》音系与温县方音,4(109)44
10.蔡梦麒:大型辞书注音审订中的音义对应问题,4(109)51
11.岳利民:《经典释文》音义匹配举例,4(109)59
12.黄仁瑄;聂宛:《经律异相》之慧琳“音义”的讹、脱、倒问题,4(109)65
13.王丽梅:“塞音+流音”型复辅音在彝语及其亲属语言中的音变,1(106)103
14.邢 凯:华澳大语系历史音变中的后垫流音和谐律——兼论“六”“陆”“路”“绿”“柳”“留”“流”“无”义项的深层对应,2(107)103
15.张 辉:朝鲜朝汉语音韵“质正”辑略,3(108)115
16.王艳红:古苗瑶语*ts 组音的今读类型及其分布和形成,3(108)121
17.宗晓哲;刘 洁;李大勤:松古扎话的语音特点,4(109)113
《古汉语研究》
2017年(总第114-117期)
1.刘 昀:不空译《心经》梵汉对音及相关问题研究,2017(01):50-59.
2.陈 伟:《华英捷径》音系研究,2017(01):60-66.
3.郭 飞:“”字上古读音考,2017(01):91-94.
4.周赛华:明末吴语正音书《声韵表》音系述要,2017(02):75-82.
5.赵晓庆:金代韵书《广集韵》与《五音集韵》关系探究,2017(03):21-28.
6.马睿颖;马重奇:西方传教士论十九世纪闽台闽南方言声调,2017(03):2-12.
7.刘华江;叶桂郴:《集韵》“徐邈读”考论,2017(03):13-20.
8.马 坤:论声转说之产生及推阐,2017(03):59-71.
9.戴黎刚:晚清的官话音系及其性质,2017(04):28-41.
10.王思齐:《佛说大孔雀明王经》中的唐代北方方言韵母系统,2017(04):42-55.
11.刘晓南;余柯君:中华书局版《六书略》音注勘正,2017(04):84-89.
12.刘晓英;王 曦:“楚黄音”考,2017(04):90-96.
13.刘根辉;杨 帆:“土”部《广韵》外音字音义探析,2017(04):97-102.
14.赵璞嵩:《说文解字注》对上古汉语韵律现象认识的探究,2017(04):56-65.
《民族语文》
2017年
1.吴安其:古汉语的形态和词根,2017(01):3-27.
2.张玉来:朝鲜谚文汉字正音对音体系的转写问题,2017(01):28-40.
3.韦名应:邕宁等壮语阴调类再分化的原因,2017(01):41-52.
4.意西微萨·阿错;向洵:五屯话的重音,2017(01):84-97.
5.刘 文;杨正辉;孔江平:新寨苗语单字调及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2017(02):12-24.
6.瞿建慧:唐家新.湘西乡话与湘西苗语,2017(02):69-78.
7.辛世彪:萨维纳神父的临高语研究:声母部分,2017(02):79-86.
8.韦景云:永福古座壮语鼻化韵特点及其成因,2017(03):68-75.
9.曾晓渝:《广西庆远土司译语》壮汉对音研究,2017(03):23-39.
10.马 伟:撒拉语语音的内部变化,2017(04):17-23.
11.兰正群;吴西愉:彝语松紧元音对立的生成机制研究,2017(04):24-34.
12.班 弨;苏若阳:“荔枝”源于侗台语考,2017(04):54-61.
13.长 山;季永海:满语元音交替构词法,2017(04):69-76.
14.李锦芳;吴 艳:广东吴川吉兆话概况,2017(04):77-97.
15.寸 熙;朱晓农:回辉话的内爆音:对音法类型学和演化音法学的意义,2017(05):27-42.
16.杜兆金;陈保亚:母语类型的多维干扰——维吾尔语重音模式匹配汉语声调的机制,2017(05):43-60.
17.汪 锋;魏久乔:语义演变、语言接触与词汇传播——~*la“茶”的起源与传播,2017(05):61-78.
18.龙国贻;龙国治:藻敏瑶语的三种鼻音类型,2017(05):79-84.
19.王海波:维吾尔语基于音高感知的语调描写及语气功能研究,2017(06):63-72.
《语言文字应用》
2017年
1.徐彩华;黄晓琴;周灵霞:现代汉语形声字的声符家族表音属性研究,2017(03):51-59.
2.王彤伟:关于“粳”字的读音问题,2017(04):11-18.
3.冉启斌:变异与分化——较大样本视角下的北京话塞音格局,2017(04):29-38.
4.时秀娟;张婧祎:普通话单字音通音声母的鼻化分析,2017(04):39-48.
5.温宝莹;韩亚娟:广州普通话元音的分布模式,2017(04):49-58.
6.王 萍;邓 芳;石锋:较大样本普通话陈述句和疑问句的音高分析,2017(04):59-68.
《方言》
2017年
1.瞿建慧:湘西乡话遇摄字的历史层次,2017,39(01):71-77.
2.侯小英:客方言的[u]介音,2017,39(01):88-100.
3.黄淑芬:《汕头话读本》与19世纪末潮州方言的语音系统,2017,39(01):101-121.
4.曾南逸:新发现的闽南方言韵书《呼音》残本,2017,39(01):78-87.
5.谢奇勇:西南官话湘南片的格局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017,39(01):122-127.
6.王洪君:《中原》《洪武》和当代方言中的见开二——北京话溯源之一瞥,2017,39(02):129-141.
7.侯兴泉:粤语咸山开一主元音的今读类型及其成因,2017,39(02):142-151.
8.赵变亲:山西襄汾方言同音字汇,2017,39(02):178-189.
9.沈 明;周建芳:湖南道县(梅花)土话音系,2017,39(02):160-177.
10.王福堂:韶山方言同音字汇两种,2017,39(03):257-278.
11.陶 寰:吴语浊音声母的类型及其音系地位,2017,39(03):279-289.
12.凌 锋:基于标准分的跨方言元音系统比较数据规整法,2017,39(03):290-301.
13.谢留文:江西吉安(新圩)方言的变音与变调,2017,39(03):302-309.
14.熊 燕:再论官话德陌麦韵音变,2017,39(03):310-323.
15.邓享璋:内陆闽语的语音变例,2017,39(03):324-335.
16.张玉来:《中原音韵》东钟/庚青韵间的方音性又读,2017,39(04):432-440.
17.胡海琼:湖北英山杨柳方言知系字的舌叶性和唇齿化,2017,39(04):412-417.
18.支建刚:豫北晋语擦音与塞擦音的非同步发展,2017,39(04):427-431.
19.李姣雷:湘西乡话咸山摄阳声韵的语音层次,2017,39(04):441-448.
20.刘海阳:韵图三四等对立在现代方言中的反映,2017,39(04):401-411.
21.麦 耘:广州话歪斜义的[~■mε]本字考,2017,39(04):503.
《中国方言学报》
第七期
1.柯理思;太田斋:从汉语方言变音现象谈汉语的形态类型
2.赵日新:汉语方言语音弱化及其后果
3.陈泽平:福州官话与福州白话
4.沈明:陕北晋语曾梗舒声韵白读的相关问题
5.白静茹:山西沁源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
6.薛志霞:从几个常用词白读音看山西方言山摄白读
7.高晓虹:山东方言的卷舌儿化
8.冯青青:苏北方言蟹止摄开口三四等的元音高化
9.魏钢强:鱼蚣、鹅蚣、牛蚣和农蚣:客赣方言遇摄白读音的层次和分布
10.庄初升;李慧萍:19世纪以来客家方言的罗马字拼音方案
11.栗华益;姚军:试析徽语黟县碧阳方言长元音的音质
《语言科学》
2017 年(总第 86-90 期)
1.杨璧菀:标话中中古汉语借词精组字的读音,2017,16(01):82-88.
2.孙宜志:南部吴语果摄一等字的层次及演变,2017,16(01):71-81.
3.李建强:菩提流志主译《不空羂索》咒语声母对音比较研究,2017,16(01):89-99.
4.张 凌:粤语声调与降势音高,2017,16(02):182-191.
5.王平夷:阶曲线法能否用于平等混合型方言声调层次的判定——以竹溪话入声字的归派为例,2017,16(03):295-306.
6.毕谦琦;王艳红:石洞侗语汉借词历史层次分析,2017,16(03):307-318.
7.李 开:试论俄籍汉语古音学家斯塔罗思京的古音学,2017,16(03):325-336.
8.丁治民;张茜茜:敦煌本王韵作者为王仁昫质疑,2017,16(04):411-418.
9.徐娟娟:从邪床禅在丹阳方言中的演变与历史层次,2017,16(04):419-427.
10.张渭毅:唐作藩教授对中国语言科学研究和发展的贡献——为唐作藩先生九十华诞而作,2017,16(04):438-446.
11.李 军;李霄文:《于氏捷韵》的等韵理论及其实际语音,2017,16(05):533-551.
12.李姣雷:湘西乡话止摄合口三等的语音层次——兼论止摄合口[y]介音的形成,2017,16(05):552-560.
《语文研究》
2017年
1.郑贤章;张福国:古代字书疑难注音释义考(二十六则),2017(01):46-49.
2.王丽艳;赵晓庆:金代韵书《广集韵》考略,2017(01):61-65.
3.张荣荣;李 炜:粤方言词“焗”来源考辨,2017(03):56-59.
4.张玉来:汉语方言文白异读现象的再认识,2017(03):34-43.
5.曹瑞芳:山西阳泉方言异读字例析——声母异读篇之一,2017(04):60-65.
《语言学论丛》
第55、56辑
1.孙玉文:上古汉语韵重现象研究——为庆祝郭锡良先生八十五华诞而作
2.王为民:汉语方言江宕摄舒声开口非知二庄组字的合口化现象及其启示
3.郑 妞:从经师音注和通假异文看汉代声训的语音特征
4.秋谷裕幸:重建官话方言音韵史的设想
5.秋谷裕幸:闽北区方言的阴调浊声母字考察——兼评白—沙上古新系统
6.黄 河:同音冲突的地理格局促发官话化——以宜兴话的南瓜、香瓜为例
7.曾南逸:再论《荔镜记》与《明刊三种》之方言归属——以共同创新为基础
8.郑至君;郭必之:粤东闽南语的分群
裴梦苏:《康熙字典撮要》注音系统研究
9.宋洪民:等韵门法所涉等第对立对《蒙古字韵》标音的影响
10.范常喜:上古方言研究中所用出土语料辨析二则
11.楚行军:跨学科视野下进化语言学研究的整合——重读《语言的起源:对假设的约束》
《语言研究集刊》
2017年
1.宗守云:河北矾山话舒入两读词的语法功能.
2.薛才德:上海话止遇两摄合口三等字读音及相关问题
3.戴黎刚:福建霞浦松城话的连读变韵
4.李谷慧;张吉生:天津话连读变调的韵律辖域
5.毕谦琦:永从侗语汉借词的历史层次及几个相关问题的讨论
6.宋兆祥:论汉语史上覃韵的结构及相关问题
7.陈忠敏;庄初升;陶寰:历史层次分析法与汉语发展史观三人谈
8.冯青青:江苏泗洪方言的入声两调
9.王艳红:贵阳甲定苗话中古晚期汉借词的语音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10.吴生毅;吴蕾:干荣苗语送气擦音的声学特点与共时变异
《汉语史研究集刊》
第22、23辑
1.李 果:从韵律看上古汉语的“胡~*gaa”与“何~*gaal”
2.赵晓庆;张民权:《新修玉篇》“《韵》又”探究
3.李伟大:“夯”之读音辨正
4.刘子瑜;刘宋川:唐诗的字义和平仄音读问题之六
5.蒋冀骋:《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笺识
6.蔡梦麒;皮华林:《广韵》新增小韵注音来源分析
7.杜玄图:音注文献中反切用字的多音问题
8.马 坤;王 苗:论黄侃古本音研究对“声韵相挟而变”的运用
9.陆 燕:《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古与今
10.庄会彬:汉语历史音变的内在机制考察
11.周 岷:西方人记录的20世纪初成都话音系——《华西一年级学生汉语教科书》分析
《历史语言学研究》
第十一辑
1.杨 军;黄笑山;储泰松:《经典释文》反切结构的类型、层次及音韵性质
2.宋洪民:再论《蒙古字韵》中的喻三入疑
3.郑 伟:试论《同文备考》所见的若干声韵特点
4.李 超:高诱注中音注反映的汉末韵母特点
5.赵晓庆:《新修玉篇》引《切韵》考
《励耘语言学刊》
2017年
1.施向东:俞敏先生在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上的创造性贡献
2.杨 军;黄笑山:《经典释文》“比”字音注及脂韵重纽、脂之混并研究
3.孙伯君:12世纪河西方音的鼻音声母
4.储泰松:“甘蔗”语源考
5.王素敏;钟 健:提取'经典释文'引音之方法新探
6.赵祎缺:豫东方言古照组f声考
7.刘广和:梵汉对音学科述略——纪念俞敏老师一百周年诞辰
8.陈鑫海:段玉裁增加反切“当(据某书)某某切”学理分析——以《说文解字注》第七、八篇25例为对象
《南开语言学刊》
2017年
1.马淑香:中世韩语吸纳汉字音介音的规则
2.张婷婷;张树铮:现代汉语中姓氏两读字的来源
3.徐 丹:关于汉语声调的一些思考
《东方语言学》
第十六辑
1.赖 玮;许小颖;陈丽美;朱晓农:荣成凹调:僵声作为必备特征
2.郑至君:陆丰闽南语的归属
3.叶晓锋:从语言接触角度看方言和民族语言中部分词语的语源
4.铃木博之:香格里拉藏语亚浪话的鼻音声母
《文献语言学》
第四辑
1.郭锡良:谈谈张民权对万光泰古音学未刊稿的发掘和评述
2.马重奇;马睿颖:清末两种中西潮汕方言文献音系比较研究——《潮声十五音》和《潮正两音字集》音系比较研究
3.梁晓虹:日僧湛奕着《净土论注音释》考论
4.高永安;王祥秀:从《字汇》音切的来源论字书、韵书音切比较的方法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第一、二辑
第一辑
1.麦 耘:音法研究与音史研究
2.周及徐:"突变”还是“感染”:关于汉语历史音变模式的思考——以四川地区方言的平翘舌音声母对立现象为例
3.王 玲:认同行为与语音变异——以 (i) 变项、 (y) 变项、 ( -Ɂ尾) 变项为例
4.马重奇;马睿颖:英·汲约翰编撰《潮正两音字集》(1909) 潮、正音系研究
5.张玉来:《中原音韵》与南曲用韵
6.于建松:《悉昙藏》所引《四声谱》解读
7.孙志波:谈书面音系的“存雅求正”
8.杨 曦:论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的象数及其语音问题
第二辑
1.竺家宁:百年来的复声母研究———理论和方法
2.张玉来:明代官话声调系统及其音变特点
3.庄初升;徐雅婷:19世纪上半叶新教传教士的官话罗马字拼音方案
4.刘冠才:《齐民要术》音注材料所反映的声母特点
4.高龙奎:李籍音义音注研究
5.宫钦第:论 «切韵指掌图» 山摄入声的性质
6.张亚蓉:《说文解字》收字及谐声字数据的再勘与补遗
7.曹鹏鹏:新诗押韵实践和韵部归纳的几个问题
8.吴安其:关于汉藏语的语音和形态
声明:本稿转发自微信公众号“南大语言学”,本刊获授权发布,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