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

作者:夏俐萍 来源:《中国语文》编辑部 时间: 2017-04-19
字号: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刘丹青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一版,2017年4月推出第二版

  问卷为各地人类语言的调查描写提供了一个尽量客观、全面和包容性强的语法框架,让调查研究者可以尽可能摆脱语种局限和学派成见,调查到尽可能多的语法事实。这正是主要习惯于汉语眼光的国内语法学界所非常需要的。

刘丹青编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介绍

夏俐萍 

  刘丹青研究员编著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在科姆里(Bernard Comrie)和史密斯(Norval Smith)编制的《语言描写问卷》[1]的基础上,对此详加说明举例,汇而成书,于2008年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纳入沈家煊研究员主编的“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并由沈先生作序。2017年4月推出第二版,第二版修订了一百多处内容和表述,并增加了616条术语索引,使用者可以通过索引更方便地找到相关条目和范畴。本书于2013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下文简称《手册》)全书以《语言描写问卷》(下文简称《问卷》)的译文为纲,通过目录部分可知原《问卷》的具体调查框架和条目内容。《问卷》译文用宋体排印,保留原有编号,作者的说明文字以楷体排印,列于各条目译文之下。“说明”部分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注释、例示、补充和分析,包括对不足之处或不适合中国语言之处的评述。编著后的《手册》篇幅是原《问卷》的十倍之多。《手册》在对原《问卷》的说明中采纳、分析了众多的相关实例,涉及十来个语系,共有汉语方言、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和几大洲的外语达二百多种,为汉语方言、汉语史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搭建起了一座联结抽象的形态句法框架与具体语言、方言研究之间的桥梁。

  全书除引言外,共分五章:第一章“句法”;第二章“形态”;第三章“音系”;第四章“象声词和感叹词”;第五章“词汇”。其中“句法”和“形态”为全书的核心部分。下面分别对各章进行简要的介绍。 

  “引言”部分为《问卷》的使用说明。设计问卷的目的在于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一个语言调查的标准框架。“说明”文字对引言所涉及的语言学发展背景,以及与《问卷》用途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特别强调语言的调查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语法体系框架内进行的。 

  第一章“句法”涉及句法研究的各个方面,共分十六个专题,大致按语言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不同于国内语法书多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般问题”介绍句子的功能类型和结构类型,包括各类从句关系。“结构问题”介绍句子的内部结构及各组成部分,如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状语短语,等等。“并列关系”介绍广义并列关系下的句子并列和短语并列,与从句关系分属不同的两类。其余部分涉及各类句法、语义操作手段,包括否定、回指、反身代词、相互关系、差比、等比、强调、话题、重成分移位,等等。最后一节为词类,要求根据各语言、方言的情况寻求不同词类的操作性定义。

  每个条目下的“说明”文字对所涉及的句法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尤其是对传统语法学界不太关注的范畴进行了充分的解释与说明,如“从句关系”,“强调”,“话题”,“附缀”等等。“说明”部分对某一范畴在不同语言的表达手段,结合丰富的外国语言以及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材料进行分析,根据国内汉语或民族语言研究现状提出针对不同范畴研究的建议;同时对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概念误区,或者不适合进行中国境内语言研究的条目框架进行评述,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和修改建议,厘清了“状语从句、介词、助词”等一些长久以来较为含混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与《问卷》对应范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形态”包括“构形法”和“派生构词形态”两大部分,一般也称为“构形形态”和“构词形态”。形态手段包括了词缀、形态音位交替、附缀、派生构词等,实际拓展到前/后置词、语序等语法手段以及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构形形态”是本章的核心部分,涉及与不同词类相关的形态现象。如名词句法功能的表现手段以及数、性、格的形态表达;各类代词的形态表达手段;动词时、体、态、式以及人称、数等一致关系的形态表达手段;形容词与中心名词一致关系的表达、程度范畴的各种表达;副词级范畴与程度范畴的表达;等等。“构词形态”主要涉及派生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各种派生手段以及其他词类间的派生。

  “说明”文字在“构形法”条目下首先从是否创造新词、是否改变词性、能产性、同现时的位置关系、是否具有词汇性义素、累加性等六个方面对构形形态和构词形态作了区分,同时承认构形形态和构词形态之间仍具有模糊地带。“说明”对不同词类的相关形态现象结合具体语言的实例进行说明,包括是否有形态标记,形态标记属于核心标注还是从属标记,形态标记是强制性的还是可选性的;如果没有形态标记,采用何种手段表达相关的句法概念。由于汉语形态不发达,“说明”部分还重点分析了汉语中语法化程度较高的虚词或者结构来表达西方语言各类形态的用法,如量词结构表有定、领属标记的使用、复数标记“们”的限制、体标记与时或情态的关联,等等。

  第三章“音系”涉及音系的单位,即音系中包含哪些辅音、元音等音段音位;音系单位的组合(音系结构),音段是如何组合成音系结构的,是否允许复辅音等成分;非音段,包括重音、声调以及声调变化等问题;形态音系学,即描写音变及其过程。

  第四章“象声词和感叹词”主要考察一种语言是否有象声词和感叹词,这两类词的构成是否突破音系的限制等。

  第五章“词汇”包括成结构的语义场以及基本词汇两部分,前者按语义场考察不同的语义区分度,如亲属关系称谓、颜色词系统,等等;后者按斯瓦迪士(Swadesh)的200词表,经过增删后提供了一份207词的词汇表。第三章到第五章不是语法调查的主要内容,因此“说明”文字部分仅对一些主条目的内容进行了解释说明。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一套通用和全面的形态句法研究框架,“说明”文字对众多的语法学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引证和分析,研究者可以据此设计具体语言的调查问卷,依据问卷编写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参考语法。单个条目及其“说明”文字涉及到条目的基本要素,在不同语言的中的表达手段和使用条件,以及相应的修改建议等,本身就可以成为类型学研究的单个课题。“说明”文字材料丰富,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可资比较的类型学参考资料,对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以及汉语史的研究均能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注释

  [1]《语言描写问卷》(Lingua Descriptive Studies: Questionnaire)原文于1977年发表在Lingua杂志第42卷第1期第1-72页,该问卷由刘丹青和吴可颖翻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