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探索语调本质——《汉语语调实验研究》书评

作者:祖漪清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4-05
字号:


林茂灿著《汉语语调实验研究》于2012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引言

  一代语言学宗师赵元任先生和刘复先生等中国语音研究先驱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对声调、语调的性质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语音乃至世界的语音研究留下了巨大财富。赵元任在《英语语调(附美语变体)与汉语对应语调初探》[47]中指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都有一项要素的分类,是嗓音基频音调的时间函数,统称为语调。”就是说,赵元任指出汉语语调跟英语等语言的一样,音高曲线(F0)反映了语调。

  汉语是声调语言,因而,在整体音高曲线中,声调和语调两类信息是同时存在的。刘复(半农)先生系统地研究了声调的音高表现,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四声实验录》[16]。如何从实际的音高变化趋势中,把语调的音高和声调的音高区分开,从而了解汉语语调的本质,一直是汉语语调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中外学者几十年来从不同角度,采用各种不同方法,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汉语语调,对汉语语调的认识步步深入,取得了许多丰富的成果。其中,林茂灿先生的《汉语语调实验研究》[30]是以赵元任先生的语调学说为指导,运用现代语调的自主音段(AM)理论,汲取调群语调理论的调核要素,以实验为基础研究汉语语调,而写成的一本汉语功能语调专著。

  2.汉语语调研究

  二十世纪初,语音学大师赵元任、刘复就开始了对汉语声调和语调的探索。刘复先生[16]利用浪纹计测算声调频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确定了当年的北平话声调四声体系;赵元任先生敏锐地提出 “汉语的语调实际是词的或固有的字调和语调本身的代数和”,并形象地将声调和句调的关系比喻成“大波浪和小波浪”,将重音比喻成“橡皮带”的拉长或缩短[44,45,46]。

  吴宗济先生在30年代就师从赵元任先生,在经历战争和社会变革后,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对普通话的音段和韵律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36,37,39,40],提出了变调块和移调思想,提出语调是 “必然变调”加 “或然变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简称语言所)在吴宗济先生的带领下,开展了系统完整的音段、韵律研究。

  此外,沈炯[31]提出了“声调音域”的概念,并针对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等不同句型,系统地研究了语句音高曲线的高线和低线变化[32,33,34,35],他认为汉语的语调是语句中一系列重音连贯过程表现出来的音域调节的语句类型,汉语语调有调冠、调头、调核和调尾四部分。调核音节的时长对语调类型又有重要的贡献。

  许毅提出了[12,13]平行编码、目标接近模型(PENTA,即Parallel Encoding and Target Approximation)。在该模型中,局部声调目标和音节同步。编码参数包括音高目标的高度、斜度、和力度。在连续话语中,编码参数控制着各个局部目标的实现。并行编码是指不同功能信息并存且相互独立,如声调、词重音、句型(疑问或陈述)、焦点、话题等,这些信息都会落实到各局部目标上。不存在统一的和以形式为定义的整体语调结构。

  石基琳[10]和Jiahong Yuan[14]曾在汉语普通话语调实验中发现语句的基频曲线有整体下倾的趋势;整体汉语疑问语调和陈述语调主要依靠整体基频曲线的抬高以及疑问语调句末音节音高的提高来区分。

  郑秋豫[42,43]通过语流中节奏、响度、音段延长和停顿等方面考察语流的韵律表现,提出“阶层式多短语韵律句群(PG,即Prosodic Phrase Grouping)”,并将韵律层级的概念推广到篇章,认为语篇韵律是来自字调、韵律词、韵律短语、呼吸群和语篇韵律规范的总和,并将PG修改成“阶层式多短语语流韵律架构(HPG,即Hierarchical Prosodic PhraseGrouping)”。

  语调研究的另一条战线,是语音合成的基频模型。具有代表性的基频模型包括Fujisaki模型[1, 2]、Tilt模型[11]和PENTA模型[13]、Intsint分析合成模型[4]、IOP模型[3]、Stem-ML模型[5]等。

  3.从音高显示器到语调研究-林茂灿先生的语调研究历程

  1924年,刘复先生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四声实验录》,开创了定量研究声调的先河。刘复先生用“浪纹计”记录语音波形,然后用他发明的乙二推断尺推算出基频曲线,明确揭示了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本质。由于测量声调的过程繁杂,赵元任于1937年派吴宗济去上海找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丁西林所长,研制电动画调器。由于抗战,此项工作一直没有完成。二十世纪50年代,罗常培、吕叔湘、吴宗济、马大猷和魏荣爵等前辈都对音高的自动提取非常期待和关切。

  林茂灿先生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声学时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音高自动提取”。吴宗济先生获悉此事,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所出面和南京大学联系,致使林茂灿先生于1959年毕业分配到语言所。林茂灿先生在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语言声学研究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制成功了“音高显示器”。 但是“音高显示器”要显示基频和波形必须配合双线示波器,用一种底片平移的照相机拍摄,然后冲洗成照片。由于不能实时得到所要的音高曲线,测量基频还是不够方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语言所添置了数字计算机,1977年初开始,林联合等先生和林茂灿先生合作用数字计算机提取基频,基频曲线可以即时显示出来。从此,语言所关于音高的研究从模拟电子仪器步入数字计算机时代。

  借助音高显示的物理手段,林茂灿先生开始了声调和变调研究。他于1965年和1992年分别发表了关于声调和声调协同发音两篇文章[20,21],接着开展轻重音和韵律研究[22,23,24,25],后来开展了语调研究,《汉语语调实验研究》一书就是林茂灿先生关于语调的研究成果。

  林茂灿,1934年11月生,福建福清人。1954年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秋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2005年退休。研究专长为声学语音学及语言语音学、感知语音学。曾任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中国应用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