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沈明著《安徽宣城(雁翅)方言》简介

作者:沈明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3-20
字号:

 


沈明著《安徽宣城(雁翅)方言》于2016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宣州吴语的地理分布与研究现状

  安徽宣城(雁翅)位于安徽南部。雁翅原来是个乡,2002年合并到宣城市东部的水阳镇成为一个社区,说的是吴语。皖南及相邻的江苏西南端一带的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里大多属于吴语宣州片,有人因此称其为“宣州吴语”。分布在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青弋江秋浦河流域,其区域相当于唐代宣州总管府所辖地区。包括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旧太平县、石台、泾县、铜陵、繁昌、芜湖县、南陵,以及郎溪、广德、宁国、宣城、当涂、青阳、池州等14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农村,其中黄山区、石台、泾县、铜陵、繁昌、芜湖县、南陵以通行吴语为主,其他市县吴语通行面积较小。安徽境内说吴语的总人口约300万。另外,江苏西南端与安徽接壤的高淳县(今属南京高淳区)和溧水县(今属南京溧水区)方言也属于宣州吴语。 


宣州吴语地理分布 

  从地域上看,宣州吴语东与江浙吴语相邻(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西部吴语”),西和北与江淮官话相连,南与徽语毗邻,与这些方言之间关系密切又相互影响,表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比如说,宣州吴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就非常复杂,与周边方言大不相同。而关于宣州吴语的全面深入的材料非常少,因此有必要对宣州吴语进行深入系统的单点调查,出版一批比较系统的单点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由沈明、谢留文、刘祥柏和陈丽组成一个课题组,于2010年申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安徽吴语调查研究”,2012年如期结项,最终成果有《安徽宣城(雁翅)方言》(沈明)、《安徽泾县(查济)方言》(刘祥柏、陈丽)、《安徽芜湖(六郎)方言》(陈丽、刘祥柏)和《江苏高淳(古柏)方言》(谢留文)。四本专著于2014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并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 

  宣城(雁翅)的显著特征


  本书简要介绍了安徽宣城(雁翅)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方言归属和调查过程,详细记录了安徽宣城(雁翅)方言的语音系统(声韵调、连读变调)、4000条左右的常用词汇、100多条反映语法特点的例句和150多项长篇口语标音语料。这些语料全部从实地调查获得,可以系统地反映该方言的基本面貌。调查先后去了三次:前两次(2010年10月-11月、2011年5月)带着在读硕士研究生方胜蓝、黄京爱和崔允慧一起去调查,当作她们三人的方言调查课;第三次(2014年4月)是独自去的,三次实地调查的时间加起来有60天左右。 

 

  
 

  同样的复杂情形也反映在语法例句上。比如“我打得过他”,可以说“我打得他过”,也可以说“我打得过他”;“我打不过他”可以说“我打不他过”,也可以说“我打他不过”,还可以说“我打不过他”;“他看电视看着看着睡着了”,可以说“他看电视看看看看歪得咯啦”,也可以说“他看电视看咯看咯歪得咯啦”。
  方言词语和长篇口语标音语料反映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和方言文化。以长篇语料为例:  
  谜  语

  

 

 

 

 

 


崔允慧(左)、发音人夏振英(中)、黄京爱 

 

 

   谚  语

 

 

   

  歇后语

  


  歌谣——接亲歌(新郎入洞房是吟唱)
 
 

 


 


发音人夏振英手写的宣传册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 1987 《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