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沈明、秋谷裕幸:吕梁片晋语的过渡性特征

作者:沈明、秋谷裕幸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8-10-08
字号:

1.引言

  1.1 晋语吕梁片的分布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2012)中,晋语吕梁片分布在山西西部16个市县和陕西北部的吴堡、清涧、佳县3县,内部分汾州小片和隰县小片。东邻晋语并州片,西隔黄河与陕北晋语五台片相望,北临晋语五台片,南接中原官话汾河片。和晋语并州片一起被认为是晋语的核心区域。


晋语图

 

  1.2 三个音韵现象

  (1)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白读,(2)曾梗开口三四等舒声韵今白读和(3)单字调系统,从这些现象来考察吕梁片晋语在地域上所呈现出的过渡性特征。这三个音韵现象从历史比较法的角度看,最有代表性,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

2.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白读

  2.1 吕梁片晋语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逢塞音、塞擦音分文白读,白读有两种类型:

  A类:今逢塞音和塞擦音,一律读送气清音。隰县小片属于这种类型。

  B类:今逢塞音和塞擦音,古平声和古入声今读送气清音,古上声和古去声今读不送气清音。汾州小片(汾阳、静乐除外)属于这种类型。

  汾阳、静乐只有一读。相当于文读,和北京话一样。称作C类。例如:

  A和B可能有先后关系。B类的古全浊入保留送气,可能是向官话方言靠拢的时候由于全浊入保留着喉塞尾[ʔ]而无法对应于官话方言(全浊入早已归阳平)。C和A、B应当不存在先后关系。

  2.2 A类也见于汾河片中原官话;B类也见于晋语五台片忻州等点。例如(五台片阴平上不分,标作上声;阴阳入不分,标作阴入):

  A类还见于陕西岐山(吴媛、韩宝育,2016)、甘肃礼县(王建弢,2015)等中原官话(李如龙、辛世彪,1999;曹志耘主编,2008图039)。不过辖字数量各点不一。例如(不送气的放在括号内。下文同)

  以上说明汾河片中原官话的白读层,A类保留得更完整,而其他的中原官话则正逐渐萎缩。尽管如此,考虑到普通话或各时期标准语的强烈辐射,我们有理由推测A类应当是西北地区中原官话最主要的类型,可以把隰县小片的晋语和汾河片乃至西北地区的中原官话联系起来。

  B类五台片忻州等点的辖字数量各点也不一。例如

 

  可见,吕梁汾州小片B类保存得更为完整,五台片忻州等点则逐步接近北京一带的官话。

  2.3 吕梁片内部的三种类型:A类(平仄都送气)、B类(平入送气)正好和内部分片——汾州、隰县相吻合; C类(平送仄不送)中的静乐紧邻五台片(忻州等点除外),表现同为C类比较好理解;汾阳周边并不存在C类方言的分布,其来历暂且存疑。

  从外部来看,A类和南邻的汾河片中原官话一致;B类和五台片忻州等点一致,中间横跨了一大片属于的C类的五台片其他方言和属于D类的并州片。其原因或许属于平行演变;或许和移民有关,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白读,不论平仄今读送气清音,原本是汾河片中原官话的特征。这一现象沿着吕梁山脉西侧一路向西向北、过黄河到陕北,遍布整个吕梁片晋语,辖字数量逐渐减少,直至变成官话方言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类型。

3.曾梗开口三四等舒声韵今白读

  3.1 吕梁片晋语曾梗开口三四等舒声韵分文白读。其韵类分合关系洪音有三种,细音有两种。洪音的三种是:

  洪音的演变顺序是C类>A类>B类。

  细音有两种,大体上对应于洪音(汾西除外),称作A1和B1。

  3.2 吕梁片内部不一致。汾州小片多属于A类;隰县小片多属于B类。同一小片内部也不尽一致,汾州小片兴县、柳林属于A类;中阳和石楼则属B类。隰县小片隰县、永和属于B类,而汾西则洪音属于C类,细音属于B类。

  汾州小片的A类[ɿ ʅ/i]和东邻的并州片晋语、跨片的五台片晋语之忻州等点相同;隰县小片B类[ə/ie]则和南邻的汾河片官话基本相同。吕梁片的过渡性特征表现在:并州片晋语的[ɿ ʅ/i]往西到汾州小片(包括黄河对岸的吴堡、清涧);汾河片中原官话的[ə/ie]往西往北到隰县小片,到黄河对岸的陕北五台片(如绥德、子州),直到完全变成官话方言曾梗读[əŋ iəŋ]的类型。

4.单字调系统

  4.1 吕梁片晋语有6个单字调(汾西7调)。汾州小片内部调型比较一致,阴平214、阳平44、上声312、去声53(汾阳除外)、阴入ʔ4和阳入ʔ214/ʔ312。汾阳的去声55与众不同,称作A类;其他称作B类。

  B类和五台片的单字调系统有关。如果汾州小片的阴平、上声合流,阴入、阳入合流,就成了五台片。比如五台5个调:阴平上313、阳平33、去声52、阴入ʔ32、阳入ʔ212,称作C类;忻州4个调:阴平上313、阳平31、去声53,入声ʔ2,称作D类。演变顺序B类(六调)>C类(五调)>D类(四调),可视为一个大类。

  隰县小片内部差别较大。永和属于B类。隰县、大宁属于A类,如隰县阴平41、阳平24、上声31,去声55,阴入ʔ33,阳入ʔ21。汾西7个调:阴平22、阳平35、上声33、阴去55、阳去51、阴入ʔ33、阳入ʔ22,称作E类。与南邻的中原官话霍州、临汾屯里相关,比如霍州4个调:阴平11(古清平、清入和次浊入)、阳平35(古浊平和全浊入)、上声332、去声55,称作F类。演变顺序当为E类>F类,可视为同一个大类。

  4.2 单字调阴平和上声由于调型相同、调值相近,存在逐渐合并的趋势,合流方向不尽相同。汾州小片兴县(史秀菊等,2014)、岚县(沈明,2014)和石楼(秋谷裕幸2016年调查)原来的上声合流到了阴平;隰县小片永和(刘勋宁,2006)和大宁(崔容、郭鸿燕,2009)则由原来的阴平合流到上声。合流之后单字调由6个变成了5个,类似于五台片C类。

5.结论

  就三个音韵特征而言,吕梁片晋语不存在内部一致而对外排他的鉴别性特点。就地理分布来看,这些音韵特征都超出了吕梁片的范围,呈现出跨片分布的过渡性特点。即:

 

  也就是说,古全浊声母今白读、曾梗三四等舒声韵今白读这两个特征,其源点是汾河片中原官话,往北往西跨过黄河遍布整个吕梁片,辖字的数量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变成官话方言的样子。而单字调系统,吕梁片晋语的6调(汾西7调)是源点,往北往东6调合流成4调(阴平上合流、阳阳入合流),成了五台片晋语;往南6调(汾西7调)也合流为4调(阴入归阴平,阳入归阳平),成了汾河片中原官话。

 

  本文只分析了三个个案,今后还需要做更全面的分析,进而阐明吕梁片晋语过渡性特征的历史含义。

  方言材料来源(略)

  参考文献(略)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8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沈明,女,山西太原人。199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从事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学术兴趣在方言语音和音韵研究上。发表《山西方言韵母一二等的区别》(《中国语文》1999-6)、《晋语果摄字今读鼻音韵的成因》(《方言》2010-4)、《山西方言的小称》(《方言》2003-4)、《晋语的分区》(《方言》2006-4)、《晋语“哥”的读音》(2014)和《安徽宣城雁翅吴语古全浊声母今读》(2014)等;著有《山西岚县方言》(2014)、《太原方言词典》(1993)、《安徽歙县(向杲)方言》(2011)、《安徽宣城(雁翅)方言》(2016)和《湖南道县梅花土话》(商务印书馆待版)等。

  秋谷裕幸[AKITANI Hiroyuki],男,1963年3月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88年于早稻田大学获文学硕士;2017年于神户外国语大学获文学博士。现任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教授。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史和词汇史研究。南方集中在闽语和浙南吴语,著有《吴语处衢方言研究》(合著)(2000)、《浙南的闽东区方言》(2005)(获李方桂语言学论著特优奖2007-2008)、《闽北区三县市方言研究》(2008)、《闽东区古田方言研究》(合著)(2012)、《吴语婺州方言研究》(合著)(2016)和《闽东区宁德方言音韵史研究》(2018)等;北方则集中在关中片、汾河片一带的中原官话和吕梁片晋语,著有《韩城方言调查研究》(合著)(2016)、《中原官话汾河片音韵史研究》(商务印书馆待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