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沈家煊:《名词和动词》

作者:《当代语言学》编辑部 来源:《当代语言学》编辑部 时间: 2021-12-11
字号:


沈家煊著
《名词和动词》
商务印书馆
2016年6月版
 

  

  

《名词和动词》荐读

完权

  《名词和动词》是沈家煊先生对汉语“名动包含说”的系统阐述,有机整合了自2007年以来的三十余篇相关论文,并加以剪裁,增删修订,打磨完善,历时三年,数易其稿而成。

  《名词和动词》远不止是一本讨论词类问题的著作,而是中国语言学家在探索汉语本质的道路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一百多年后, 用沈家煊先生的原话来讲,在前人基础上“接着向前跨出”的“半步”。

  中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字研究源远流长,却并没有诞生出“名词”和“动词”这两个范畴。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词类范畴是“实字”和“虚字”。然而,自从《马氏文通》引进西方语言学理论后,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一系列根植于西方语言的西方语言学概念体系刷新了人们对汉语的认识,使得学者们学会了如何立足世界语言看汉语,催生了一个世纪以来汉语研究的累累硕果。成就自是毋庸讳言,但是,在以西方语言学大师为师的过程中,很多汉语语言学家也自然而然以西方语言范畴为范,不知不觉带上了难以甩掉的印欧语眼光。如果说,《马氏文通》代表着对传统中国语言学的反思,那么,现在已然到了再次反思的时候。把汉语当成汉语,立足汉语看汉语,这其实是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等前辈大家的一致追求。《名词和动词》正是建立在对先贤洞见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全书共494页,除绪论、结篇外,正文共12章。

  绪论 “一抛一捡之间”阐述了以理论“简洁”为追求的“名动包含说”的要义与好处。

  第一章 “后退没有出路”澄清了“动词做主宾语”“词组本位”等几个问题,提出“同形合并”原则和新的“三层制”,目的是覆盖而不是推翻关于汉语词类的经典学说。

  第二章 “正视存在的问题”,包括“名词的界定”“名动词”“中心扩展规约”“并列条件”“类无定职”“兼类词”等。

  第三章 论述了汉语和印欧语的差异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汉语是‘名动包含’格局”。

  第四章 以“指称”和“述谓”作为初始概念,讨论了“现实关系和构成关系”,并对汉语和印欧语做了进一步的比较。论证汉语的名词和动词就是指称语和述谓语。

  第五章 “名词和动词的不对称”从“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入手,阐述名动不对称的普遍性和认知原因,以及名词的根本性,同时也申明“名动包含”并不否认名动不对称。

  第六章 “谓语的指称性”以名词直接做谓语,“是”是判断动词,“有”是存现动词等为证,揭示汉语谓语的指称性,并以此来反观英语的谓语,得出汉语是“名词型”语言的结论。

  第七章 解答“‘补语问题’和‘状语问题’”,提出基于“名动包含说”的具体解决方案,解释汉语词类的多功能。

  第八章 研究“‘之’和‘都’的个案”,这两者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都是因为囿于二分模式的成见,而要解决问题,则必须确立包含模式范畴观。

  第九章 “汉语、汤加语、拉丁语”首先确定词类跨语言比较的共同基础,接着区分了“型-例”语言和“名-动”语言这两种词类系统,指出汉语是“型例合一、名动包含”语言,最终提出一个词类循环模型假说。

  第十章 考察“‘是’‘有’大分野”,从否定的表达入手,勾勒出“是”“存在”“拥有”这三个概念的分合“地图”,兼及古汉语和景颇语,并探讨了现象后面的哲学背景。

  第十一章 “‘单双区分’的地位和作用”着眼于韵律语法,提出“单双区分”比“名动区分”重要,“单双组配”比“词-语区分”重要,语义上的“松紧差别”才是根本,并归因于“虚实相似”原理。

  第十二章 “‘标记颠倒’和包含格局”把此前的论述扩展到形容词问题,抓住局部的“标记颠倒”现象,探讨形容词的特殊性,给形容词内部做了重新分类,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第七章推出的词类格局“汉语名词(含动词)和饰词的区分是主要分野,而名词和动词的区分是次要分野”。

  结篇 部分再次回顾了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一抛一捡”论,从范畴的“对立”和“对待”及语言的多样性等角度论述了“语法研究的破和立”。

  书后还有五个附录。前两篇从儿童语言习得、脑成像的英汉比较这两个侧面观察“名动包含”的影响。后三篇分别旁顾经济学、政治哲学中的包含范畴和量子物理学中的叠加态,比照语言学理论,可见“名动包含”只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最后还列有详细的主题词索引以供查考。

  传统观念十分强大。沈家煊先生也自述道,在做这一抛一捡工作的过程中,有时也不免受到传统观念的干扰。要克服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还需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