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摘要】董秀芳:汉语方式存在句的性质、特点与历史来源

作者:董秀芳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12-26
字号:

  1. 汉语中的两类存在句

  1.1 单纯存在句与方式存在句

  汉语中常规表达存在的主要有两类句型。除了“有”字句之外,还有一类是“处所+V着+NP”句式(简称“V着”存在句)。比如:

  (1)柱子上刻着龙。

  (2)房里安着电灯。

  “有”字句只是单纯地表示某地存在某物,可称为“单纯存在句”。“V着”存在句则不仅表示出了某地存在某物,还附带表明了某物存在于某地的方式,即通过何种动作行为使得某物存在于某地,语义信息更为丰富,可以称为“方式存在句”。

  方式存在句中的动词是词汇语义具体的动词,因此前面可以出现状语,如:

  (3)广场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盆鲜花。

  这些状语在语义指向上一般都可以指向动词后的NP,但不能出现指向施事的状语:

  (4)???桌上不怀好意地放着一杯毒酒。

  单纯存在句中动词前不能有状语,要想对存在样态加以细致描述,只能在表示存在实体的NP前添加定语:

  (5)纸上有几个潦草的字。

  单纯存在句有否定形式,但方式存在句一般不能直接否定,如:

  (6)*桌子上没放着鲜花。

  这是因为如果要否定一个客体的存在,就没有必要再说它的存在方式。

  1.2 方式存在句的两种下位类型

  A类:动词的施事不是存在实体,且找不到具体所指。存在实体是动作的受事。比如:

  (7)墙上贴着一张画。

  B类:动词的施事是存在实体,比如:

  (8)天上飞着一只鸟。

  这类“V着”存在句表达的是某存在实体因自身的某种动作行为而存在于某处。这类句子的动态性比上一类强,稳定性较弱,所表达的存在状态具有较大的临时性。

  1.3 同形异义:动作行为表达与存在表达

  “处所+V着+NP”这个结构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朱德熙,1982),比如:

  (9)屋里开着会。

  “处所+V着+NP”这个结构既能表达存在,也能表达动作行为的进行,因此可以形成歧义(朱德熙,1982):

  (10)山上架着炮。

 

  2.汉语存在句在英语中的对应情况

  英语中最常用的there be存在句主要对应于汉语的“有”字存在句,也属于一种单纯存在句。“V着”存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色句式。英语中没有和“V着”存在句结构完全对应的句式。“V着”存在句可以对应英语的多种不同的形式。具体选择什么英语形式来对译跟句子中动词的语义类型有一定关系。

  如果出现在“V着”存在句中的是“摆放”类的存现动词,常常对译为there be 句型。这是因为“摆放”类动词的语义比较宽泛,且与存在义之间有行为和目的的密切联系。有时也可以对译为英语的“姿势类”动词,如“lie、stand、sit”等,因为这些动词在英语中通过隐喻发展出了物体存在于某处的含义。

  如果出现在“V着”存在句中的是动作义具体的动词,如“挂”“刻”“拴”等,英语的对应形式常常是由be动词加过去分词形式构成的表示结果体的句子。

  还有一些汉语中的“V着”方式存在句译成英语后变成了非存在句。

 

  3.汉语方式存在句的历史来源

  方式存在句的源头与放置行为的表达有关。在上古汉语中,表示放置的动作行为通常采用“V+NP+处所”结构,其中,施事是有具体所指的。如:

  (11)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庄子·田子方》)

  当处所成为话题、表示应在某处安放什么物体时,可以用“处所+V+NP”这个格式:

  (12)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周礼·春官·司几筵》)

  这是一种操作说明句,表达的仍是放置的动作行为,只是放置的地点“王位”是作为话题而已。动作的施事由于对表达来讲不重要,因而以零形式出现。

  在“处所+V(放置行为)+NP(放置物)”这一结构中,由于施事不出现,施动力变弱,动词紧跟在作话题的处所成分之后,慢慢就可能导致动词的动作性减弱,说明性增强。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状态是紧密相关的,在转喻机制作用下,古代汉语中“处所+V(放置行为)+NP(放置物)”逐渐演变出了表达结果状态的用法,语义结构转变为 “处所+V(存在方式)+NP(存在物)”。这属于构式演变(constructional change),“处所+V+NP”这一结构在形式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了新的意义即变成了多义句式。动作行为义与存在状态义的区分很多时候主要是取决于上下文。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

  以下例子既可以理解为动作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动作行为造成的结果状态:

  (1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汉《孔雀东南飞》)

  此例中“植松柏”和“种梧桐”既可以看作是“两家”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合葬之后对坟墓环境的描写。

  以下例子就只能解读为方式存在句,没有动作行为义的解读了:

  (14)汝南汝阳彭氏墓路头一石人,在石兽后。(《风俗通义·怪神》)

  (15)玄龟青龙苍兕止于坛,背甲书,赤文成字。(《宋书·符瑞志》)

  (参看王建军2003)

  现代汉语中经常用的“处所+V着+NP”这种结构的方式存在句出现于唐代(付义琴,2011),不过用例很少,不太典型。宋代以后,例子就比较多了。

 

  4.施事不出现的语义后果:动作行为义向状态义的转化

  从实质上看,方式存在句“处所+V着+NP”是用施事不出现的动宾结构描写处所话题。在从动作行为义到状态义的演变中,话题结构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汉语中话题结构在句法中的关键性地位(Chao, 1968;沈家煊,2012、2017;张伯江,2013、2018等)。另外,施事不出现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施事不出现促进了“V着+NP”的状态义解读。

  从历时的角度看,施事不出现会逐渐导致动词的动态性消失而转变为表示方式或状态;从共时的角度看,施事出现与否在汉语中是影响句法语义解读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句子的歧义也非常好地证明了施事有无对句子意义解读带来的重要影响:

  (16)他拔了一颗牙。

  以上句中,主语可以理解为不是动词的施事,施事在句中没有出现,句子表示的是主语经历了“拔了一颗牙”的事件并处于由之带来的结果状态中;主语也有可能理解为就是动词的施事,句子是对主语所发出的行为的叙述:“他拔了(某个人的)一颗牙”。可见,行为义和状态义这两种解读的关键差别在于动词的施事是否在句中出现。

 

  参

  付义琴 2011 《“着”字存在句的来源及发展——兼谈体标记“着”的语法化历程》,《汉语史学报》第十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 2012 《“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中国语文》第5期。

  沈家煊 2017 《汉语有没有“主谓结构”》,《现代外语》第1期。

  王建军 2003 《中古汉语的描写型存在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1期。

  张伯江 2013 《汉语话题结构的根本性》,《木村英树教授还历纪念中国语文法论丛》,日本:白帝社。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Chao, 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作者简介:

  董秀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致力于词汇、句法和语篇的共时与历时研究。曾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等多种奖项。入选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出版专著《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再版)、《汉语的词库与词法》(修订再版)、《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主编著作和教材各1部,发表论文110篇。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