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史濛辉 陈轶亚:湘语双峰方言的“清浊同调”——基于语音实验的探讨

作者:史濛辉 陈轶亚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3-24
字号:

1. “清浊同调”迷思

  声调的合并同浊音声母的清化现象存在关联,尤其是阴阳调的合并似乎只能发生在浊音清化之后(潘悟云,1982;陶寰,2017)。湘语娄邵片中的“清浊同调”现象却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这种声母与声调的演变共性。所谓“清浊同调”,即在一些保留中古浊音声类的方言中,清浊声母后的某些特定调形在共时层面上十分相似。若处理为同一个声调,则该声调既可与清声母相配,也可与浊声母相配。以娄邵片的双峰方言为例,如图1所示,共有5个单字调,但第2调(低升调,阳平)十分特殊,能同时与清浊声母共现。

  各家的描写大多已经指出:清浊声母后的低升调有细微差别,清声母后的略高于浊声母后的,但这种区别很难分辨(向熹,1960;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1989;陈晖,2004)。这一描述相当于将清浊声母的发音性质作为主要区别特征,声调的区别归因于声母不同发音性质所引发的扰动效应(perturbation effect)。但近来,这种处理方式受到了来自朱晓农、邹晓玲(2017)实验数据的挑战。他们认为,清浊声母后的声调不同,是音节在发声态上的区别,因采取“气声分调”。本文想要回答:今双峰方言中,与低升调共现的不同声母的语音区别特征到底是什么?

 

2. 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

  字表由15个承载低升调的近似最小对比单音节字组成。共37名发音人,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同时采集他们的声学及发声数据。测量3组参数: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F0)曲线、浊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VOT)、声带接触商(contact quotient,CQ),使用VoiceSauce提取参数(凌锋等,2019)。我们分别采用增长曲线分析(growth curve analysis, GCA)、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GLMMs)、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LMMs)来处理基频曲线、VOT及CQ。我们关心声母、年龄组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有建模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李倩等,2020)。

 

3. 实验结果

  (1)基频曲线。如图2所示,不同声母后的基频曲线的整体走向是相似的,尤其是调尾都指向同一个音高目标。浊声母后的基频曲线都要明显低于清不送气声母后的基频曲线。清送气声母后的基频曲线的走向大致和浊声母后的基频曲线类似,但不同年龄组存在一些差异:老年组几乎和清送气声母后的基频曲线重合;青年组的前半部分则稍高,后半部分与清送气声母后的情况十分类似。

  (2)VOT。如图3所示,与第2调共现的浊声母并非全部实现为负值VOT。负值VOT的实现存在年龄组差异: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实现为负值的比率更低。

  (3)CQ。如图4所示,清送气声母后元音的气声强度要高于清不送气与浊声母后的,显示为更低的CQ值。浊声母后元音的发声态存在年龄组差异:老年组中更接近清不送气声母,气声较弱;青年组中更接近清送气声母,气声较强。这种区别说明,双峰方言青年组浊声母后元音的气化程度正在增强。所有声母后的发声区别都仅存在于元音的前半部分。

 

4. 讨论

  “清浊同调”和“气声分调”的出发点都是声调音系演变,实际的语音实现可能十分多样。一个方言有多少个声调是很复杂的问题,我们目前尚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这使得跨方言比较不易进行。声调数目的确立不应该沦为“数字游戏”,声调的合并与分立需要演变、功能、发音、感知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青年组发音人相对增强的气声可以被视为一种“强化策略”(enhancement strategy),该策略主要利用系统中已经存在的特征来增强感知距离,从而达到维持音系平衡的目的(Garrett和Johnson,2013:79)。双峰方言所体现的这种VOT和发声态之间的“交易关系”(trading relationship)和越南境内台语高平方言(Cao B?ng)的情况十分类似(Pittayaporn和Kirby,2017)。

 

5. 结论

  “清浊同调”现象存在语音实现上的多样性。就基频曲线来看,清不送气声母后的基频明显高于清送气和浊声母后的,清送气和浊声母后的基频曲线则显示出相似性。就VOT值来看,不是所有的浊声母都实现为负值,青年人实现为负值的比率明显低于老年人,显示出较强的清化特性。就CQ值来说,清送气声母后的音节带有较强的气声特征,而浊声母后的气声发声态存在年龄差异,老年人相对较弱,年轻人相对较强,但所有的发声态区别都仅存在于元音的前半部分。这种VOT和发声态之间不同语音线索(phonetic cue)的“交易关系”体现了特定音系特征语音实现的弹力与张力。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 1989 《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

  陈晖 2004 《异纽同调和异纽异调——兼论湘语娄邵片与吴语在古全浊声母演变上的差异》,《第四届研究生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香港大学。

  李倩 史濛辉 陈轶亚 2020 《声调研究中的一种新统计方法——增长曲线分析法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运用》,《中国语文》第5期。

  凌锋 史濛辉 袁丹 沈瑞清 2019 《发声态研究的相关问题与VoiceSauce的使用》,《方言》第4期。

  潘悟云 1982 《关于汉语声调发展的几个问题——读王士元先生的A Note on Tone Development》,《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

  陶寰 2017 《吴语浊音声母的类型及其音系地位》,《方言》第3期。

  向熹 1960 《湖南双峰县方言》,《语言学论丛》(第四辑),商务印书馆。

  朱晓农 邹晓玲 2017 《清浊同调还是气声分调——在音节学和类型学普适理论中安排湘语白仓话的声调事实》,《南方语言学》(第12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Garrett, Andrew and Keith Johnson 2013 Phonetic bias in sound change. In Alan C.L. Yu (ed.), Origins of Sound Change: Approaches to Phonologization, 51–97.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ttayaporn, Pittayawat and James P. Kirby 2017 Laryngeal contrasts in the Tai dialect of Cao B?ng.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47(1): 65–85.

 

  作者简介:

  史濛辉,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音学、社会语言学及方言学。已在《中国语文》《语言学论丛》、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项目,获上海市“浦江学者”人才称号。

 

 

  陈轶亚,荷兰莱顿大学语言学中心教授,莱顿人脑认知中心高级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音学、心理和神经语言学,较关注汉语各方言的语音和音系。担任Journal of Phonetics、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和《中国语音学报》编委,主编《牛津语言学研究百科全书》(语音学卷),主持荷兰国家科学委员会、荷兰皇家科学院及欧洲科学研究理事会等多项科研项目。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