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冯赫:“多(么)”的来源与形成新探

作者:冯赫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4-20
字号:

  按照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表示疑问和感叹的“多”和“多么”一般被看作副词。关于现代汉语“多”“多么”的意义和用法,《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都有精要的概括。不过,从历时演变角度涉及“多”和“多么”的研究并不多见。

 

1. 相关研究

  涉及“多”和“多么”来源的论著,主要是吕叔湘(1985:351—353)和太田辰夫(1987:284—285)。吕叔湘、太田辰夫先生论述的重点可概括为:询问性状程度和用于感叹的“多(么)”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多少”先用在形容词(“阔、高、重、深”等)后询问性状程度,然后用在形容词之前,“多少”经省略成为“多”;“多么”是由“这么、那么、怎么”类推、在“多”后用接尾词“么”形成的。

  吕叔湘、太田辰夫先生的研究具有开拓性,但对“多”“多么”的形成过程需要详细论证,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2. “多少”与“多”用于询问和感叹的早期状况

  厘清“多”与“多么”的形成脉络应首先还原用于询问和感叹的“多少”与“多”的早期状况及组合特点。由于“多少”“多”是在特定的“多少﹢形”“多﹢形”内表示询问和感叹,因此把这两类结构式分别称为询问式和感叹式。

  询问式“多少﹢形”“多﹢形”询问与数量相关的量度。感叹式与询问式的“多少﹢形”“多﹢形”表面形式相同,但除感叹式传达对性状程度强烈的主观感情外,二者的形容词成分也存在显著差异:询问式的形容词是相对词配对式或正面词,感叹式的形容词排斥相对形容词配对式,可以是相对形容词的正面词,但更多的则是非相对形容词或短语。

  在产生时代方面,感叹式“多少﹢形”大约出现于北宋、南宋时期多见,询问式“多少﹢形”出现于南宋或更晚些的时期。从出现时代的先后来看,感叹式“多少﹢形”不太可能是询问式“多少﹢形”用于感叹句变化而来的。

  在组合成分方面,“多少﹢形”感叹式与询问式的差别明显。感叹式“多少﹢形”形容词的所指是不可度量或无需度量的,相应的形容词成分也比较多样,但不能是相对形容词的配对式。询问式“多少﹢形”形容词的所指是可度量的,包含配对式和正面词。询问式和感叹式“多少﹢形”的差异,也被询问式和感叹式的“多﹢形”分别继承下来。

 

3. 询问式和感叹式“多少﹢形”的来源与形成

  吕叔湘(1985:350)、太田辰夫(1987:285)认为“多”与“多么”来源于“多少”,不区分询问和感叹的“多少﹢形”。不过,感叹式“多少﹢形”先于询问式“多少﹢形”出现,两者的组合成分也有显著差别,说明询问与感叹的“多少”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变化关系,而可能是分别演化的结果。

  3.1  询问式“多少﹢形”的来源与形成

  对于询问式“多少﹢形”的形成,太田辰夫(1987:284—285)认为“多少”先用在形容词后,然后这类“形﹢多少”倒过来成为“多少﹢形”。但是,早期询问式“多少﹢形”的形容词基本是相对形容词配对式,这与由正面词和“多少”构成的“形﹢多少”颠倒顺序的结果不相符合。

  询问式“形﹢多少”的形容词是相对形容词的正面词,表示量度,可作为名词看。(吕叔湘,1985:350;太田辰夫,1987:285)据此可推测询问式“形﹢多少”来自问数的“名﹢多少”:“名﹢多少”询问数量,“形﹢多少”询问量度。由数量到量度,是数量范畴向量度范畴的转移,体现在结构形式上就是“名﹢多少”变化为“形﹢多少”。既然由询问数量的“名﹢多少”可以变化为“形﹢多少”,那么询问式“多少﹢名”同样可以变化为“多少﹢形”:“多少﹢名”询问事物数量,“多少﹢形”询问量度;由数量询问式“多少﹢名”到量度询问式“多少﹢形”,同样是由数量到量度的范畴转移。

  3.2  感叹式“多少﹢形”的来源与形成

  吕叔湘、太田辰夫二位先生认为“多”或“多么”由表疑问而用于感叹。从出现时代先后以及形容词的性质或特点来看,感叹式“多少﹢形”不是由询问式“多少﹢形”用于感叹形成的。既然询问式“多少﹢形”来源于询问式“多少﹢名”,那么相应地,感叹式“多少﹢形”也可能来源于感叹式“多少﹢名”。感叹式“多少﹢名”表示数量大或量度高,感叹式“多少﹢形”表示性状程度高,数量或量度与性状程度是相关联的概念范畴,对数量的感叹表达变化为对性状程度的感叹表达,数量或量度名词相应地变为表示性状程度的形容词。范畴转移促动了感叹式“多少﹢名”变化为“多少﹢形”。

  3.3  表示询问与感叹的“多”与“多么”的形成

  吕叔湘(1985:350)、太田辰夫(1987:284)指出,表示询问与感叹的“多”是“多少”的省缩。“多少”是相对形容词配对的形式,其中的正面词比反面词的概念显著。(参看沈家煊,1999:7)表示询问和感叹的“多少”只用“多”,是受相对形容词概念显著性支配而只用正面词的结果。

  感叹式“多﹢形”的“多”后来又有“多么”的形式,感叹式的“多”接“么”尾、或者说可接受“这么、那么、怎么”的类推,是因为“多”与性状的表达功能相关联,才带上了与性状有关的“么(们)”尾。

 

4. 结论

  表示询问与感叹的“多少”和“多”分别产生于不同路径的历时演变。询问式“多少﹢形”来自问数的“多少﹢名”,询问式“形﹢多少”来自问数的“名﹢多少”,体现了实体数量到属性特征的范畴转移。感叹式“多少﹢形”来自感叹式“多少﹢名”,则反映了数量或量度到性状程度的范畴转移,这是与询问式“多少﹢名”到“多少﹢形”以及“名﹢多少”到“形﹢多少”机制平行、路径不重合的变化过程。

  询问式和感叹式“多少﹢形”成为“多﹢形”、“多少”变化为“多”,是受概念显著性支配、由显著度高的“多”替代“多少”的结果。感叹式“多﹢形”的“多”(<“多少”)与性状程度的表达关联,因此“多”接性状词尾“么(们)”而成为“多么(们)”。

 

参考文献

  江蓝生 1984 《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中国语文》第2期。

  陆俭明 1989 《说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吕叔湘 著、江蓝生 补 1985 《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

  沈家煊 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太田辰夫 1991 《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 1996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相 1979 《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冯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语法历时演变研究,承担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等教学工作;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汉语学报》、《语言科学》、《语言研究》等期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项,获得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资助;多次获得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荣获首届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学者优秀成果奖;担任多家专业、综合期刊审稿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的评审工作。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