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江海燕、张琳、郭旭宏:从三字组时长分布看汉语的词重音问题

作者:江海燕、张琳、郭旭宏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4-24
字号:

1.引言

  汉语的词重音问题一直都是个谜题,前人的观点有:“左重论”(端木三,1999;邓丹,2010)、“右重论”(王晶、王理嘉,1993;叶军,2008)、“等重论”(林焘,1983;刘现强,2007)“汉语没有词重音”(高名凯、石安石1963;张洪明,2014;周韧,2018;张吉生,2021)。跨越世纪的研究,从“汉语的重音有什么特点”出发,走到“汉语是否有词重音”的讨论,我们始终未能揭示汉语词重音的本质。

  鉴于此,我们从三字组入手考察汉语普通话的松紧韵律表现,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汉语的词重音本质。

 

2.汉语三字组时长分布模式的实验研究

  我们把304个三字组(不含轻声的227个;含有轻声的77个)按照内部树形分支结构,分成16类,嵌入负载句“我说的是XXX这个词”:

 

 

  “全形”指的是“全部分支结构都符合”,比如“流线”修饰“型”,在其左侧,即为左分支,“流”修饰“线”也是左分支,故“流线型”为“全形左分支”。

  “并列”指两个成分不具有修饰或补充关系,比如“排泄物”中“排”和“泄”之间是并列的,但“排泄”处在被修饰的“物”左侧,因此属于“并列左分支”;同样“游”和“戏”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但“游戏”在“打”的右侧,所以“打游戏”属于并列右分支。

  “无形”指字组内部各音节间没有语法结构关系,一般是音译词,比如“麦当劳”。

  发音人男女各二,用PRAAT软件录音后对语料进行分层标注,再用脚本批量提取每位发音人的首、中、末三字时长及三字组总时长。再以公式“Dx=(Sx+Gx)/S#”(石锋等2010)计算相对时长。

 

3.汉语三字组时长分布模式的结果分析

  3.1 “中短长”是汉语三字组典型时长分布模式

  我们的语料从语音学角度上看差别是很大的,既有声母的不同,也有声调和单、复韵母之别。但我们的实验结果却发现,“中短长”的时长分布模式覆盖掉了所有这些差异,以强势规律呈现出来:

  1)16类三字组语料中大部分(11类)的韵律模式都符合“中短长”的分布模式。

  2)所有16类三字组语料(含轻声和非轻声)的总数据均值也符合“中短长”模式。

  3)三字组内部无差异性结构关系的类别 [ 单音节并列式(高大上)”“AAA式重叠(咚咚咚)”“无形结构(麦当劳)”] 全部符合“中短长”结构模式。

  4)内部语法和语义差异最大的自由短语组也符合“中短长”时长分布关系。

  3.2 汉语三字组的非典型时长分布模式

  不含轻声音节也不符合“中短长”典型模式的只有三类:全形左分支(流线型)时长分布模式是“短中长”,我们认为是数据极端值打破了中字略短模式。“并列右分支(打游戏)”和“右嵌无形(跳芭蕾)”结构的时长分布模式均为“短长中”,这两类都是1+2结构,模块中、后两字时长占比都超过均值,首字只能缩短,以适应模块整体的等时性。

 

4.从各类别三字组时长表现看汉语的“松紧”

  4.1 时长分布模式及总时长均趋同意味着三字组作为韵律单元被“打包”

  “中短长”分布模式的强势是三字组内部在韵律上“紧”、被“打包”(沈家煊等,2014)的体现。

  “中短长”韵律结构就是将整个韵律单元内部成分用统一的时长分布模式粘合成了一个形似浴缸的整体,首、末位置用“长”来标记边界,中字缩短是为了将首、末两字粘附成一个整体,也因此,中字的音高表现成了首末两字的“跳板”(吴宗济,1984;邓丹,石锋,吕士楠,2008)。

  16类三字组的总时长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所有类别总时长间的方差(MS)值0.000191,代表数据间离散程度很低,这也是“打包”表现。

  4.2 汉语以松紧对立代替轻重对立体现节奏的定时性

  我们与其寻找汉语的“重音”,不如寻找汉语的节奏关系。重音的本质是凸显,凸显是通过对比来体现的,所谓“重音”就不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关系。英语用“重(高)”来凸显与“轻(低)”的差别。而汉语的“重音”是松紧关系,用“紧(短)”来凸显与“松(长)”的差别。

  双字组因为只有两个音节,无法形成边界+内部+边界的格局,要么前字长,要么后字长,或者前后等长,分别标记前后边界,所以从双字组入手研究词重音,就会得出左重、右重或等重不同的观察结果,进而得出汉语没有词重音的结论。

  4.3 音高和音长在汉语节奏中的作用

  汉语的音高承担词意功能,同时肩负语气信息,如果节奏上还是靠音高来凸显,多种意义表达需求势必冲突。因此,汉语节奏由音长主导更合适。

 

主要参考文献

  邓丹 石锋 吕士楠 2008 《普通话三音节韵律词中字的变调》,《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端木三 1999 《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中国语文》第4期。

  端木三 2014 《重音理论及汉语重音现象》,《当代语言学》第3期。

  林焘 1983 《探讨北京话轻声性质的初步实验》,《语言学论丛》第10辑。

  沈家煊 柯航 2014《汉语的节奏是松紧控制轻重》,《语言学论丛》第50辑。

  石锋 梁磊 王萍 2010 《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停延率》,见潘悟云、沈钟伟编,《研究之乐——庆祝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寿辰纪念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洪君 2004《试论汉语的节奏类型——松紧型》,《语言科学》第3期。

  吴宗济 1984《普通话三字组变调规律》,《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

  叶军 2008《现代汉语节奏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张吉生 2021《也论汉语词重音》,《中国语文》第1期。

  周韧 2017《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轻重象似、松紧象似和多少象似》,《中国语文》第5期。

  张洪明 2014《韵律音系学与汉语韵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当代语言学》第3期。

  Xu, Yi and Maolin Wang 2009 Organizing Syllables into Groups--Evidence from F0 and Duration Patterns in Mandarin, Joural of Fhonetics 37:502-520.

  , Hana 2019 Is the Glass Half-full, or Half-empty? The Alternative Concept of Stress in Mandarin Chinese,《韵律语法研究》第2期:64-105.

 

  第一作者简介

  江海燕,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音学。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民族语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语言学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北京话姓氏儿化现象》《语气词“吧”和疑问语气的传达》《维吾尔语词重音实验研究》《语气词“呢”负载疑问信息的声学研究》《汉语陈述、疑问基本语调的调位表现》《维吾尔语疑问语调的声学特征》等二十余篇。出版专著《汉语语调问题的实验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普通话语音规范标准的调查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话与普通话语音差异的调查研究”等。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