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卜宇钦、周志锋:再说“额手”“以手加额”

作者:卜宇钦、周志锋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4-25
字号:

  《中国语文》2012年第4期刊登了陈治文先生《释“额手”“额手称(相)庆”“以手加额”》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核心观点是:《红楼梦》第九十九回“正申燕贺,先蒙翰教,边帐光生,武夫额手”中的“额手”,各家注为“以手加额”,不确;“额手”是拍手的意思,与“以手加额”无关。笔者认为,“额手”没有拍手义,“额手”是“以手加额”缩略后再经过演变而形成的一个结构特殊的词语。

 

01、“额手”没有拍手义

  陈文的主要理由有三条:1.“额”与“”同为“鄂格切”,故“额”可训作“击貌”。“额”与“拍”音义皆近,可以通假。2.《三遂平妖传》第十回:“只见瘸师把佛头只一额,那佛头骨碌碌滚将下来。”“只一额”就是“只一击”。3.把文中所举的十二个例句中的“额手”改换成“拍手”或“鼓掌”之后,句意依旧顺畅。

  首先,谓“额”是“”的同音替代字,但“”字罕见,遍检古籍,并未发现“手”的用例。又谓“额”通“拍”,既与前一说“额”通“”矛盾,而且“额”是牙音疑母字,“拍”是唇音滂母字,声母差异很大,难以判定二字可以通假。其次,《三遂平妖传》之“额”,当通“扤”,义为摇动、摇晃。再次,把作者所举的十二个例句中的“额手”改换成“拍手”或“鼓掌”之后,有的句意顺畅,有的扞格难通。

  要之,陈文力主“额手”之“额”是动词,义为击、拍;“额手”是动宾结构,义为“拍手”“鼓掌”,但现有材料无法支撑和证实这一说法。

  

02、“额手”是由“以手加额”缩略演变而来

  陈文认为把“额手”注释成“以手加额”是颠倒了注释对象两个词的前后次序。但文献中还有“手额”一词。宋人文天祥的作品中,既有“额手蒙幸”,又有“手额距踊”,可证“手额”与“额手”异序同义。

  “手额”一词用例甚繁:

  (1)民手额而感惠,吏重足而迁行。(宋 · 洪适《盘洲文集》卷七十二《众官祭韩权郡文》)

  (2)举家手额欢声沸,指日长安昼锦回。(明 · 冯梦龙《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

  (3)余闻之手额以喜,又数月而百废俱兴。(清 · 蒲松龄《聊斋文集》卷一《古香书屋存草序》)

  俞理明(2005:137)指出,由于汉字的表意作用和常用结构的类比影响,一些缩略形式,为了在字面上与汉语词语的常用结构协调,可能会发生顺序上的调整。“以手加额”是动词性的词语,而“手额”从字面上看则是名词性的,受到汉语中常见的“拱手”“拍手”等词语的影响,于是调序为“额手”。具体演化路径为:

 

 

  另一种可能是“以手加额”分别缩略为“额手”与“手额”。“以手加额”最早见于唐代,“额手”与“手额”均始见于宋代。但“额手”产生时间要比“手额”略早些。具体演化路径为:

 

 

  从词语结构看,“以手加额”是状动结构的短语,但“手额”“额手”的内部结构却不能按常规分析。俞理明(2005:32)指出:“词语的原结构在缩略中不起决定作用,多数词语在缩略后,结构关系发生了扭曲,不能再照原样分析了。”

  尽管宋元以还“手额”与“额手”并存,但从使用频率看,“额手”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了“以手加额”的通行缩略形式。

 

03、“额手”与“以手加额”的用法没有本质差别

  陈文说:“‘以手加额’的气氛为庄重、肃穆、宁静、悄然无声,而‘额手’时的表现则为活跃、热烈、欢快、掌声或轻柔或如雷。由此可知用‘以手加额’注释‘额手’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从文献用例看,事实并非如此。

  “以手加额”可以表达喜悦或庆贺的情绪:

  (4)皇太后以手加额,甚喜。(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八)

  (5)孟获大喜,以手加额曰:“今日方有容身之地!”(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

  同样地,“额手”也可以表达庄重、肃穆的气氛:

  (6)臣心诚欢诚忭,复额手而敬。(明·邹守愚等《河南通志》卷七十二)

  (7)采和但闻说话之声,却始终不见有神仙影子,只得望空额手,虔诚致谢。(清·无垢道人《八仙得道传》第六十二回)

  “额手”多与其他双音节词语连用,构成新的四字格;“以手加额”往往单独成句,或者径作句子的谓语或状语,因此两者在句子中一般不能互相替换。但这种形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内在意义的一致性。各家辞书及注本把“额手”注释为“以手加额”,大致不误。

  

04、“以手加额”礼来源及训释补说

  “以手加额”存在着一些变体形式,如“拜手加额”,可以佐证其与上古的“空首”礼有密切关系。《周礼》郑玄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由于行“拜手”礼时需要两手相拱,又有“拱手加额”的说法,明代时,“拱手加额”大多特指觐见皇帝时的固定礼仪,即下跪后两手相拱,俯头至手,又可写作“捧手加额”。

  陈文还留下了一个疑问,就是用“合掌”来注释“额手”是否合宜?在文化交流、语言接触过程中,传统礼仪与佛教礼仪之间势必会产生互相影响。传统“加额”礼的手势也可以由“拱手(抱拳)”变通为“合掌”。唐代有“合手加额”的说法,佛教有关的文献里有“合掌加额”的说法。至于禅宗典籍中的“以手加额”,都以理解为“合掌与额相齐”为宜。

  综上,“以手加额”(包括“额手”“手额”)字面意思应是“双手拱手或合掌与额相齐”,附加意义是表示庆贺、喜悦、崇敬或感激等情感。

  

05、余论

  本文写作过程中检索到两篇与陈文相关的文章,一篇支持陈文,一篇批评陈文。

  前者是吴雪娟《“额手”“额手称(相)庆”“以手加额”满语补释》(2016)。该文的初衷是借助陈文的观点解释或订正相关满语译文。但文章发掘的语料恰恰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旁证。满语辞书里,“额手”“以手加额”皆被翻译成giogin arambi;满汉合璧文献里,giogin arambi被译为“额手”“以手加额”;清代汉文史书《清实录》“额手”“以手加额”二词互用;佛经满文译本中,“合掌”“叉手”也被翻译成giogin arambi。

  后者是赖志标《“额手”就是“鼓掌”吗》(2017)。该文批评陈文的意见有一定道理,但材料少(文献例子共五个),论证比较单薄,特别是认为“额手”是“以额就手”的缩略,明显不够准确。

 

参考文献

  陈治文 2012 《释“额手”“额手称(相)庆”“以手加额”》,《中国语文》第4期。

  赖志标 2017 《“额手”就是“鼓掌”吗》,《中华读书报》12月20日第9 版。

  吴雪娟 2016 《“额手”“额手称(相)庆”“以手加额”满语补释》,《满语研究》第1期。

  俞理明 2005 《汉语缩略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巴蜀书社。

 

作者简介:

  卜宇钦,1998年出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及语文辞书,已发表《〈汉大〉“戟手”“壶手”考辨》(《辞书研究》2022年第5期)等论文数篇。

 

 

  周志锋,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训诂学、近代汉语、语文辞书和吴方言研究。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150多篇。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