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郜同麟:敦煌变文字词补释

作者:郜同麟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4-27
字号:

  敦煌变文中部分字词还需要重做校勘和注释。《伍子胥变文》中的“肃然”本有凄清之义,无需校作“萧然”;“侠冤”“侠雔”之“侠”当读作“惬”。《捉季布传文》“寒毛槁竖”之“槁”当作“桥”,即高义。《燕子赋》“接飞虫”之“接”当读作“唼”。《降魔变文》之“轰轰”为和乐义。《维摩诘经讲经文》之“腾笼”乃联绵词,为朦胧模糊之义;“捎弱”当读作“销(消)弱”,为衰弱之义。《双恩记》“仙乐胜三界”之“胜”当读作“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之“教福”当读作“校福”,“耀鸖”当读作“耀赫”,“淚淚”义为众貌。《齖?新妇文》“轰盆打甑”之“轰”为击打之义。

  【肃然】

  斯328号《伍子胥变文》:“君子今欲何去,迥在江傍浦侧?不见乘船泛客,又无伴侣肃然。为当流浪漂蓬,独立穷舟(洲)旅岸?”“肃”,《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新书》《敦煌变文校注》均校作“萧”。

  按:“肃然”本有萧瑟之义,此处实不烦改字。“萧”从“肃”得声,二字音近,古多通用。文献中颇有二字异文。“肃然”之凄凉义,文献中也另有用例。“肃然”正即“萧然”,其本字则当为“肃”,盖由“肃”之肃杀义引申而有凄凉、凄清之义。

  【侠冤】【侠雠】

  斯328号《伍子胥变文》:“吴王即立子胥为元帅大将军行兵节度。上承天子之教,为父报雔(雠)侠冤。”又云:“吴王曰:‘朕自别卿之后,恋念不离心怀。虑恐楚卒人多,侠雔(雠)之心不达。”徐震锷(1958)校“侠”作“雪”。项楚(2006:96)《敦煌变文选注》:“侠冤:报仇。”

  按:今疑“侠冤”“侠雠”之“侠”当读作“惬”,“侠雔(雠)”之“雔(雠)”是指仇怨之心、报仇之心,“惬雔(雠)”即使报仇之心满足。

  【寒毛槁竖】

  伯3197号《捉季布传文》:“其时周低(氏)文(闻)宣敕,由(犹)如大石陌心珍(镇)。自隐多时藏在宅,寒毛槁竖失精魂。”蒋礼鸿(1994:127)云:“‘槁’通‘藃’……《集韵》:‘藃,木干藃也。’即谓鼓起、竖起。”

  按:《捉季布传文》异本斯5439号“槁”作“”形,实为“桥”字异体。伯3197号“槁”原卷作“”,右上角的笔画有向左下之势,可能也是撇而不是点。此处正当作“桥”字,“桥”通“乔”,高也。“寒毛桥竖”即寒毛高竖。

  【接】

  伯2653号《燕子赋》:“水上吞浮蠛,空里接飞虫。”项楚(2006:549):“接:捕食。”黄征、张涌泉(1997:419):“‘接’皆作‘捉’解。”

  按:今疑“接”实为“唼”字之借,为啄食之义。慧琳《音义》卷一三《大宝积经》第四十六卷音义:“??食,昝腊反……经文作‘唼’。此字有二音,《玉篇》音所甲反,非经意,今不取。”明言唼食之“唼”不应音“所甲反”,而是音与“接”相近的“昝腊反”。啄食义之“唼”即《说文》之“?”,异体或作“啑”“??”,又或借用“接”。

  【轰轰】

  胡适旧藏《降魔变文》:“兜率天上乐轰轰,遥见其身生在彼。”

  斯2614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天堂晓夜乐轰轰,地狱无人相求出。”

  按:此二处之“轰轰”,各家均无释,盖均以寻常象声词视之。但“轰轰”作象声词多形容声音宏大,《降魔变文》“钟鼓轰轰声动天”即是,此义于前引二处不可通。此处之“轰轰”义当为和乐貌。

  【腾笼】

  俄弗101号《维摩诘经讲经文》:“遥瞻帝阙,千重之瑞气腾笼;远望皇宫,一片之祥云掩映。”

  按:今疑“腾笼”为联绵词,即“曈昽”,为朦胧模糊之貌,又作“朣胧”“通笼”“通昽”“通胧”等。《维摩诘经讲经文》之“腾笼”乃用来形容“瑞气”之微光。

  【捎弱】

  斯3872号《维摩诘经讲经文》:“既有委黄貌,兼陈捎弱怀,说人如电转,言也似云雷。”

  按:今疑“梢弱”当作“销弱”或“消弱”。“销(消)”本有消散、衰敝之义,故可与“弱”字近义连文。

  【胜】

  俄弗96号《双恩记》:“鼓神仙乐胜三界,雨妙香花遍大千。”“胜”,《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新书》《敦煌变文校注》均校作“腾”。

  按:敦煌文献中“胜”多通“昇”或“升”。“鼓神仙乐升三界”,指仙乐升入三界诸天。

  【教福】

  伯2319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为众僧咨下(恣夏),此日会福,之(诸)神八部龙天尽来教福。承供养者,现世福资,为亡过者转生于胜处。”

  按:今疑“教福”当读作“校福”。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神仙校定人间罪福的说法,此处“教(校)福”当即指此事,指诸神降临校定罪福,故需斋僧供佛。

  【耀鸖】【辉霍】

  斯2614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五道将军性令(灵)恶,金甲明皛、剑光交错。左右百万余人,总是接(捷)飞手脚。叫譀似雷惊振动,怒目得电光耀鸖。”伯2319号“耀鸖”作“辉霍”。

  按:今疑“霍”“鸖”皆“赫”字之借。《广韵》“霍”音虚郭切,晓母铎韵;“赫”音呼格切,晓母陌韵:二字声同韵近。“鹤”音下各切,为匣母铎韵,与“赫”亦声、韵相近。“辉赫”“耀赫”为光明貌,文献中均较常见。

  【淚淚】

  斯2614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清良(凉)屈曲绕池流,鹅鸭鸳鸯扶(浮)淚淚。”

  按:此处“淚淚”当为联绵词,盖即“离离”,《广韵》中“离”与“戾”同属“郎计切”小韵,“淚”或读作“戾”,则与“离”音同。“离离”即众义。音转又为“栗栗”“累累”等。

  【轰盆打甑】

  伯2564号《齖?新妇文》:“翁婆共语,殊总不听。入厨恶发,翻粥扑羹,轰盆打甑,雹釜打铛。”

  按:“轰盆打甑”与“雹釜打铛”相对,蒋礼鸿(1997:127)校“雹”为“扑”,那么“轰”也应与“雹(扑)”一样为动词,而非象声词。《广韵·耕韵》与“轰”同在呼宏切小韵的有“揈”字,且云“揈,击声”。《集韵·耕韵》:“揈,击也。”“轰”字恰与“揈”字词义发展轨迹一致,本可形容击打之声,又用为动词击打义。

 

参考文献

  黑维强 2003 《敦煌变文词语校释》,《敦煌学辑刊》第1期。

  黄征、张涌泉 1997 《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

  蒋礼鸿 1994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杭州大学出版社。

  蒋礼鸿 1997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潘重规 1994 《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

  王重民等 1957 《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项楚 2006 《敦煌变文选注》,中华书局。

  徐震锷 1958 《“敦煌变文集”校记再补》,《华东师大学报》第2期。

 

 

  作者简介:

  郜同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学文献、敦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曾出版专著《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古籍整理《礼记正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