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卢英顺:直接句子成分及其对语法分析的影响

作者:卢英顺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10-16
字号:

  直接句子成分不同于直接成分。“直接成分”是美国描写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而“直接句子成分”是指构成句子的直接成分,这种直接成分不同于层次分析法所采用的二分法所得的结果。层次分析法对句子的直接切分结果只有两个成分(并列结构除外);而句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对句子切分的结果可能是两个,更可能是三个,甚至更多,这取决于相关句子中作为核心的述词(包括一般所说的动词和性质形容词)。对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句子来说,大致说来,其直接句子成分就是由特定动词所激活的认知要素在句法结构上的映射成分。如“我们研究普通语言学理论”这句的直接句子成分是“我们”“研究”“普通语言学理论”。

  1. 何谓“直接句子成分”?

  传统语法的中心词分析法(成分分析法)一般把汉语的句子成分分为六个,即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状语、补语,如黄伯荣(1984)。但这六大成分不都是句子的直接成分,这种分析不讲究层次固然不对,但有其可取的地方。与本文观点最接近的是陆丙甫(1984,1993)。陆丙甫(1984)提出了“句成分”的概念,并且“把句成分看作词和句子的中间物”。陆丙甫(1993:33)根据向心切分法对句法结构进行切分,提出了“轨层结构”的概念。这种切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到某种结构的核心,在切分时不去考虑诸如主语部分或宾语部分内部的层次问题。

  本文所说的直接句子成分是基于某类动词或形容词所激活的认知要素在句法结构上的映射情况的产物,涉及认知图景理论(卢英顺,2017);或者说是基于新句式观(卢英顺,2020a)的产物。新句式观的核心思想是,“对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句子来说,该动词可以激活一个认知图景,该认知图景可以激活一定的认知要素,这些要素经过两次凸显以后在句法结构上形成的排列顺序”就是句式。另外,根据卢英顺(2020b)对话题的论述,汉语中的话题也应该看作句子的直接成分。如“地边上了一圈剑麻”这句的直接成分是“地边上”“种”“一圈剑麻”,“地边上”虽然表示处所,但它是“种”激活的认知要素之一,所以看作句子的直接成分。

  2. 传统句子结构二分的根源

  传统句子结构二分的根源与我们对句子结构看法的单一性有关。传统对句子的切分实际上着眼的是句子的信息结构,其实对句子结构进行切分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真正的句子组成成分的结构来看,句子的结构不一定是二分,与作为句子核心的述词的语义特点有关。

  3. 直接句子成分提出的意义

  直接句子成分的提出有助于解释部分语言现象。比如生成语法所说的一些成分移动的问题、一些句法结构的切分问题、成分凸显的问题等。目前对双宾语结构和兼语结构所作的切分,只是权宜之计。如果秉持直接句子成分观念,双宾语结构中的两个宾语都是句子的直接成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层次关系。对兼语句的切分类似。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涉及语义指向问题。明明可以直接说“里面站满了赤条条的人”,为什么要说“里面赤条条站满了人”?这里涉及凸显问题,与是否句子的直接成分有关。对重动句形成的条件(重动句的补语不能指向宾语)也可以提供合理的解释,比如“他喝醉了酒”和“他喝光了酒”都能说,但只能说“他喝酒喝醉了”,不能说“*他喝酒喝光了”。

  4. 以形容词为核心的直接句子成分问题

  不同的形容词可以激活不同的认知要素,这些要素在句法结构上可以有不同的映射。激活要素多少的不同影响以形容词为核心的句子的直接成分。比如“田福堂心里十分高兴少安找了个媳妇回来”这句的直接成分是“田福堂”“(心里十分)高兴”“少安找了个媳妇回来”。

  本文所说的直接句子成分分析与陆丙甫的上述思想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相对于通过对核心的寻找而知晓直接句子成分,本文所采取的通过核心述词对认知要素的激活来判断直接句子成分似乎更加直截了当。

 

参考文献

  范晓 1985 《略论V—R》,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裕树 范晓 1985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李劲荣 2007 《指宾状语句的功能透视》,《中国语文》第4期。

  黄伯荣 1984 《谈句法分析——介绍一部〈现代汉语〉的句子分析法》,《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卢英顺 1995 《语义指向研究漫谈》,《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卢英顺 2017 《认知图景:理论构建及其运用》,学林出版社。

  卢英顺 2020a 《新句式观与对外汉语动词教学》,《对外汉语研究》第二十二期,商务印书馆。

  卢英顺 2020b 《话题:汉语句子结构的一种基本成分》,《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陆丙甫 1984 《对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些看法》,《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丙甫 1993 《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丙甫 2020 《作为语义-语用互动结果的语法形式》,卢英顺、陈振宇主编 《胡裕树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 1997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黄正德主编《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一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 2017 《重视语言信息结构研究 开拓语言研究的新视野》,《当代修辞学》第4期。

  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王灿龙 1999 《重动句补议》,《中国语文》第2期。

  项开喜 1997 《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

  徐烈炯 2009 《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 1984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Halliday, M.A.K.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简介

  卢英顺,男,1962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语法理论,长期致力于认知图景理论及其运用研究。出版著作《形态和汉语研究》(2005)、《现代汉语语汇学》(2007)、《语法、语汇研究10大认识问题》(2014)、《语言学讲义》(2015)、《认知图景:理论构建及其运用》(2017)、《语言问题新探索》(2020)、《语义理论和汉语语义问题》共7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合作)著作、参编教材若干。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