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钟昆儿:语言接触中音节结构的渗透——以闽语区官话方言岛的双尾韵为例

作者:钟昆儿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01-18
字号:

一、 引言

  福建闽语区内有两个官话方言岛,一个是闽东方言(福州话)、闽北方言(建瓯话)包围下的南平官话方言岛,一个是闽东片福州话包围下的洋屿官话方言岛。

  南平官话方言岛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设立的延平卫指挥使司。洋屿官话方言岛的形成源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立的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

 

二、 闽语区官话方言岛的双尾韵

  南平官话和洋屿官话音系中都有一类“高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在同一音节中共存”(罗常培、王均,2002)的VVC式结构的韵母,陈泽平(1998)称之为双尾韵。如南平官话的,洋屿官话的

  与闽东、闽北方言系属不同的南平官话和洋屿官话,与闽语共享双尾韵这一特殊的语音特征,这是方言接触的结果。

  2.1 南平官话音系中的双尾韵

  南平官话、福州话和建瓯话韵母的中古来源都包含深、臻、曾、梗摄,但深、臻、曾、梗摄在这三个方言中的读音情况却不同:

  表1 南平官话、福州话、建瓯话古深、臻、曾、梗摄读音比较

  2.2 洋屿官话音系中的双尾韵

  洋屿官话的双尾韵有福州话也有,但福州话没有。从中古来源看,这三个韵母在福州话、洋屿官话中有很大的不同:

  表2 洋屿官话、福州话双尾韵比较

 

 

  从南平官话、洋屿官话双尾韵的类型,及其韵字的中古来源可以看出:闽语区官话方言岛的双尾韵是在与闽语的接触中形成的,但它不是以韵类为单位的接触性变化,也不是对闽语具体字音(词汇)的模仿,更不是来自闽语的借词。

 

三、 闽语区官话方言岛双尾韵的形成与演变

  闽语区官话方言岛的双尾韵仅韵母音节结构的形式与闽语相同,这种“因区域密切而造成的结构趋同现象”(王洪君,2014)是方言区域联盟(语言联盟)的典型特征。方言区域联盟是由接触中语言模因(language memes)的传播造成的。

  在与闽语的接触中,南平官话、洋屿官话模仿、复制了来自闽语的VVC式韵母结构的模因。也即,闽语向南平官话、洋屿官话渗透的传播单位是一种韵母结构。这个过程的实现,并没有经由大量的借词。

  南平官话、洋屿官话产生双尾韵与双语(双方言)社会的形成有关。

  双语(双方言)社会形成后,南平人、洋屿人熟练地掌握着官话、闽语两套语码,并自动地根据双语(双方言)社会的交际规则交替选择使用两套语码。当来自闽语的VVC式韵母结构的语音形式成为集体发音习惯后,会逐渐地被模仿、复制套用到官话相似的音类上,VVC式的韵母结构也就成了官话和闽语共享的韵母类型,从而减轻了习得两套语码的学习负担。

 

四、 结语

  官话和闽语共享VVC式韵母结构的语音形式,是接触中来自闽语的音节结构渗透至官话的结果,是双语(双方言)社会中语言系统经济性原则的体现。

 

  参考文献

  陈泽平 1998 《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何自然 2005 《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第6期。

  黄曾成 2004 《琴江志》,福建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编委会编《福建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满族卷》,民族出版社。

  李如龙 1991 《南平市北方方言岛》,李如龙、陈章太主编《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

  李如龙、庄初升、严修鸿 1995 《福建双方言研究》,汉学出版社。

  刘春陶、曾晓渝 2011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军话音系》,《汉藏语学报》第5期,商务印书馆。

  罗常培、王均 2004 《普通语言学纲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潘渭水(主编) 1994 《建瓯县志·方言编》,中华书局。

  王洪君 2014 《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

  钟昆儿,福建警察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汉语史,在《中国语文》《方言》等刊物发表过研究成果。主持一项省社科青年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