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层次分析法是在历史比较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汉语方言的语言事实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分析方法,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经过几代学人不断地付诸实践与反复论证,层次分析法已成为汉语方言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是一种新的方言史观,它丰富了历史比较法的内涵,是中国的语言学者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谢留文 2019:147)。
自罗杰瑞(Jerry Norman)发表了《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1979)之后,关于方言层次的讨论日益增多。何大安(1982,2004),杨秀芳(1982),郑张尚芳(1983,2000),刘勋宁(1983,2003),万波(2009),徐通锵(2008),王洪君(1992,2009,2014),潘悟云(1995,1999,2004),王福堂(1999,2003,2009),梅祖麟(2001),陈忠敏(2005,2012,2013a/b),丁邦新(2006),丁邦新主编(2007),秋谷裕幸(2002),陈忠敏、庄初升、陶寰(2017),陶寰(2018)等论著都曾就方言层次及其相关问题发表过独到的见解。以往研究奠定了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构建了日臻完善的研究范式并建立了一套包括“文读层、白读层”等术语在内的汉语方言学术语体系。
层次分析法可用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目前对词汇层次的探讨(如邓晓华,王士元 2003;姚荣松 2006;等)和对语法层次的探讨(如梅祖麟,杨秀芳 2000;邢向东 2018;等)较为少见,讨论主要都聚焦在语音层面上。学界所发表的诸多揭示汉语方言语音层次面貌的研究成果,为方言祖语的构拟、语言接触研究和古音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与研究的根据,也为汉语方言音韵史乃至汉语史的构建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二、层次的定义
(一)层次、语音层次与语音历史层次
“层次”原为地质学术语(“地层”),早期历史比较法便已使用此概念来形容一个语言中成批借用另一个语言的词汇所形成的语音层次(王洪君 2009)。但考古学中的层次是层层叠加而成的,处于不同的平面之中,而语音层次则杂揉在一个共时平面之中(陈忠敏 2013)。
历史层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历史层次。语音层次和语音历史层次两个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前者侧重于关注层次与层次间的先后顺序,后者侧重于关注每一个层次所对应的历史阶段。有时推断出来的语音层次仅有时间先后的区分,无法对应到某一绝对年代中去。
(二)文白异读与文白层次
罗常培(1956) 的《厦门音系》中已有文白异读的基本概念。赵元任(2011)在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开始使用“文言音”与“白话音”的概念。李荣(1957)在《方言里的文白异读》中提出了“文白异读”的概念,并说明“文白异读”专指来历相同、意义相同的同一个字有文言音和白话音。后来的学者(如张盛裕 1979;郑张尚芳 1983;刘勋宁 1983,等)基本上都是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展开文白异读研究工作的,“文读音”“白读音”逐渐成为了汉语方言学中必不可少的专用术语,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命名(袁碧霞 2010)。
语音层次研究的基本单位是音类,一个音节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即为三个独立的音类。能够反映方言语音层次的文白异读,其最小对立元便是音类(陈忠敏 2013)。通过层次分析法,能够找到音类的基本层次归属,即某一音类属于文读层还是白读层或是跨层分布。作为一个由声韵调构成的音节,却未必能够找到明确的层次归属。以音节为单位的文读音与白读音的对立所引起的文白异读现象与文白层次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其所呈现的主要是词汇的语体色彩,可作为某一音类层次归属的辅证材料,不能直接将之对应到某个层次中去。
三、音变类型、音韵史观与层次分析
(一)音变类型与层次分析
王洪君(2014)《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对汉语方言中的音变类型及其辨析方法做了系统性介绍。连续式音变与扩散式音变一般看作内源层次的音变类型,而叠置式音变是由语言(方言)接触产生的,属于外源层次的音变类型。在语音层次分析过程中,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往往是多种音变类型杂揉在一起的结果,如何将由不同音变类型造成的层次辨析清楚,是层次分析的难点。
(二)音韵史观与层次分析
方言语音层次的辨析,与学者们的汉语音韵史观有密切的关系。潘悟云(2004)《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提出汉语方言演变模式图,此演变模式体现了南方方言中积累了多个中原官话层次的音韵史观。陈忠敏(2008)《汉语演变的一中心多层次说及其历史层次比较法》提出了一中心多层次说,同样侧重于说明中原权威官话作为中心点不断影响其他方言的层次渗透模式。王洪君(2009)《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提出了描写汉语方言音韵与汉语方言历史关系分类的新模型,认为只有综合历史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史研究成果,才能重建由不同音变模式建立的汉语方言分层模型。秋谷裕幸、韩哲夫(2012)认为陈忠敏(2005,2008)与王洪君(2006,2009)等所使用的层次分析法均以《切韵》音系为参照系统,可理解为高本汉“Koine”说的发展与深化,应当称作“以北方通语为中心的层次分析法”,其缺点在于无法研究南方方言口语中数量较大但来源不详的词汇。陈忠敏(2013b)与韩哲夫(2015)后又就该问题进行了讨论。总的来看,这些有益的讨论在丰富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内容的同时,对于科学建立方言语音层次的分析目标、分析步骤等工作也颇具指导意义。
四、闽方言语音层次研究
(一)文白异读与层次研究
罗杰瑞发表于1979 年的《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以一组单字音在闽南各方言区的语音形式作为基础材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将闽语划分出汉代、南朝、晚唐三个层次,成为划分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的开山之作。与之同时期的《潮阳方言的文白异读》(张盛裕 1979),《澄迈方言的文白异读》(何大安 1982),《遂溪方言里的文白异读》(余霭芹 1982),《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一)、(二)、(三)(张振兴 1989a,1989b,1990) 以及更早的《厦门话的文白异读》(李如龙 1963)等文章虽未明确使用“层次”的概念, 但都带有“层次”的眼光。此后的论著都具有比较清晰的层次概念,除了以音类为基本单位分析语音层次之外,还注意到同源方言层次间的对应与互动关系,对于闽方言语音层次的辨析多有助益。
以文白异读现象为研究窗口透视闽方言语音层次的硕博论文也层出不穷,其中杨秀芳(1982)的博士论文《闽南语文白系统的研究》被视为早期汉语方言语音层次分析的代表作。徐馥琼(2010)《粤东闽语语音研究》、曾南逸(2013)《泉厦方言音韵比较研究》、陈筱琪(2013)《闽南西片方言音韵研究》、徐宇航(2015)《潮州方言一百多年来的语音演变与层次变迁》、黄瑞玲(2019)《揭阳方言语音层次研究》等都是研究闽南方言语音层次的博士论文。戴黎刚(2005)《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袁碧霞(2010)《闽东方言韵母的历史层次》和杜佳伦(2014)《闽语历史层次分析法语相关音变探讨》都以历史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并以中古韵摄为大类讨论闽语的语音层次问题。
(二)闽语白读层特征与古音研究
早期有诸多论著将闽方言白读字音的特征与中古和上古音系中的特征相联系,反映了学者们对闽方言白读音与文读音所属时代层次的基本认识。陶燠民(1956)的《闽音研究》是福州话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其时已谈到闽音与古音之关系。董同龢(2009)《四个闽南方言》将厦门、晋江、龙溪、揭阳四个闽方言的音系与中古音系比较时,也已认识到“说话音”与“读书音”有别。其他论著如《闽南方音中的上古音残余》(黄典诚 1982),《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一)、(二)、(三)(张盛裕 1982a,1982b,1982c),《论比较闽方言》(张琨 1985),《中古鼻音声母在闽音的反映》(黄典诚 1986),《切韵与方言》(张光宇 1990),《再论比较闽方言》(张琨 1991),《潮音证古(声母部分)》(李新魁 1997),《潮音证古(韵母部分)》(李新魁 1997),《闽语“舆、“浴”两字阳调 h- 声母的来源——比较方言中所见的 * gl- 复辅音》(梅祖麟 2007),《闽语、侗台语给予义“与”字的音韵层次及年代问题》(郑伟 2008)等 以及大多数综合类闽语研究的著作(如林伦伦 1996;陈泽平 1998;张燕芬,林亦 2009;刘新中 2006 等)都曾将闽方言的白读层特征与中古音、上古音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
徐芳敏(1991)《闽南厦漳泉次方言白话层韵母系统与上古音韵部关系之研究》是一部研究闽方言白读层韵母与上古音韵部关系的博士论文,其研究角度有二:一是从上古韵部来看闽南方言韵母系统结构上的现象;二是从闽南方言韵母出发,追溯韵母的上古音来源。
(三)共同闽语构拟
罗杰瑞(1985,1983,Norman 1981,1986,2000 等)是利用历史比较法拟测共同闽语的系列论文。在声母的构拟上,罗杰瑞将共同闽语的声母构拟为六套,包括清浊两类的送气、不送气与弱化音各一套(弱化音以前加“-”表示,即清的“-p、-t、-ts、、-k”与浊的“-b、-d、-dz、
、-g”),这个系统比中古切韵系统的声母多了三套声母(浊送气、清弱化、浊弱化),成为罗杰瑞所构拟的共同闽语声母系统的重要特点。其中弱化音声母的构拟依据是闽北地区特殊的弱化声母,罗将之归作“第九调”。该构拟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讨论,李如龙(1985)、平田昌司(1988)、黄金文(2001)、王福堂(1994,2004)都曾就此问题作过讨论。这些观点反映了使用历史比较法与历史层次分析法对原始语拟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历史比较法重视祖语到今语的纵向演变,而历史层次分析法在考虑纵向演变的同时,还会考虑横向的接触演变。
吴瑞文(2002,2009,2014,2016 等)是一系列拟测共同闽语的论文,吴文以中古《切韵》系统为基础框架,离析闽语代表点方言同源词字音的语音层次,再运用历史比较法拟测共同闽语,以之对罗杰瑞构拟的共同闽语体系进行补订、修正。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吴文严格遵照历史比较法的工作程序,同时结合了层次分析法的内容,使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工作更为科学、合理。
从历史比较法中发展出来的层次分析法,成为汉语方言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分析方法,在闽方言语音研究领域,前贤们已利用层次分析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过,如何进一步推动层次分析法在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研究中的应用,仍是学界亟需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黄瑞玲,广东揭阳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历史层次分析的闽南方言虚词演变史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闽南方言语法史、音韵史。
原文刊于《辞书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