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音节一般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汉语的介音,可能使声母产生某种变化。比如,介音i会使精组字、见组字腭化。介音也会使韵母产生某种变化。比如,介音i会使韵腹高化,介音u会使韵腹后化。这些都是学界已经知道的。本文要通过闽东方言所有变韵音系的共时和历时比较,揭示介音的一种新作用。
1. 已知的影响闽东方言变韵的相关因素
闽东方言的变韵属于调类分韵,因此影响变韵的最重要因素显然是调类(或者调值)。比如,福州话的变韵只与阴去、阳去、阴入搭配,其他调类没有变韵。影响变韵的第二类因素为是否属于主要元音。闽东方言的变韵只发生在主要元音上,非主要元音不变韵。影响变韵的第三类因素是韵腹的高低。高元音韵腹韵母先变,低元音韵腹韵母后变,这是闽东方言最常见的变韵规律。
以上影响闽东方言变韵的因素,都是学界已经揭示的。最近,我们发现介音也会对闽东方言的变韵次序产生影响。
2. 从福州话的历时比较看介音对变韵次序的影响
福州话的历史文献很丰富,本文比较了福州话的历史语料,从历时的角度展示介音对变韵次序的影响。以下总结福州话的变韵历程,展现其中介音的作用。请比较:
表1 福州话介音与变韵的关系简史
表1显示,福州话的变韵“无界而有阶”。所有的韵母都可以变韵,差异只在于次序的先后。福州话韵腹为高元音的韵母先发生变韵,然后韵腹为半高、半低、低元音的韵母依次发生变韵。这样,在低化的变韵过程当中,介音的功能就相当于将其韵腹的开口度增加一度。而北片闽东方言的高化变韵,可以看作是低化变韵的进一步延伸。
3. 从闽东方言的共时比较看介音对变韵次序的影响
南片闽东方言的闽清话、永泰话、连江话当中,“秋”韵iu和“辉”韵ui的变韵情况,虽然有些特别,但这其实也是介音影响变韵的例证。《加订美全八音》的福州话、永泰话、闽清话都清楚地表明,在低化变韵当中,韵腹舌位相同的韵母,无介音的有变韵,有介音的无变韵。
北片闽东方言的福安话、宁德话、周宁话,其变韵类型非常复杂,为了更清晰简明地显示介音对变韵次序的影响,我们总结如下(加注变韵韵位的调类):
表2 北片闽东方言介音与变韵关系简表
表2显示,在北片闽东方言的低化变韵当中,介音延迟了变韵的发生。而在北片闽东方言的高化变韵当中,介音促进了变韵的发生。我们认为,这与介音的性质有关。介音都是高元音,发音时舌位高。这样,介音就会使韵腹的舌位不容易变低或者容易变高。
4. 总结
本文通过所有闽东方言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发现他们广泛存在按照介音分类变韵的现象。在低化变韵当中,无介音的韵母先变韵,有介音的韵母后变韵。反之,在高化变韵当中,有介音的韵母先变韵,无介音的韵母后变韵。这是受介音的高舌位影响导致的。
参考文献
陈泽平 2002 《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中国语文》第5期。
戴黎刚 2008 《闽东福安话的变韵》,《中国语文》第3期。
戴黎刚 2011 《闽东宁德话的变韵》,《语言学论丛》第43辑。
戴黎刚 2013 《闽东周宁话的变韵》,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41, No.2。
冯爱珍 1998 《福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如龙 王升魁 2001 《戚林八音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
秋谷裕幸 2018 《闽东区宁德方言音韵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陶燠民 1930 《闽音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分。
作者简介
戴黎刚,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语言学。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已在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方言》《语言学论丛》《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修辞学习》《语言科学》《汉语学报》《语言研究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