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石毓智:“他的老师当得好” 构式的产生过程

作者:石毓智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02-06
字号:

  很多学者尝试运用各种当代语言学理论方法来分析“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种构式产生的机制和过程,但基本都是共时层面的研究,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探讨这一句式产生的历史动因与机制。文章首先分析了学界现有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从历时角度考察这一句式的产生过程,论证它实际上是动补结构的发展而带来的一种新构式,与其他相关的构式诸如处置式、动词拷贝、次话题结构等既有联系又有明确的分工。我们的分析表明,新语法结构的产生不可能通过跳跃性的“核心动词移位”,也不允许没有声音形式的“轻动词”参与句法结构的构造,而是通过旧格式的功能扩展、松散语用格式的稳固化、利用合乎语法的部件组装成更大结构等手段而形成的,如此才能保证语法系统的稳定性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他的老师当得好”这句话所代表的构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种现象最早是由吕叔湘(1984)所发现的,同类的例子还有:

  (1)a.他的篮球打得好。b.你的象棋能下得过他?

  很多学者尝试运用各种当代语言学理论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探索,对其生成或者产生过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梅广(1978)、邵敬敏(2009)等认为这是来自动词拷贝结构,而黄正德(2008)、邓思颖(2009)等认为它是来自动词结构的名词化,沈家煊(2007)、吴怀成(2008)等则认为这是来自句子之间的杂糅类推,等等。尽管学者们的研究兴趣都是集中在这种句式是如何生成或者产生的,然而几乎都是在共时的平面提出关于其生成过程的假设,就我们所能见到的文献,只有张磊(2019)是系统考察这种句式的发展过程的。本文从汉语语法演化的角度进一步考察这种句式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机制。我们认为汉语演化史是一个自然实验室,理论上的假设可以多种多样,然而历时规律往往只有一个。

  关于上述现象,以往研究有一个认知盲区,那就是忽略了上述句式的一个关键特征:老师构式的谓语一般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必须是一个动补结构才能成立。比如不能说“他的老师当了”“他的篮球打了”“他的媒人没做”等。本文的分析将说明,这类句式实际上是动补结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之一。汉语动补结构发展的实质是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边界经过重新分析而消失,原来出现于动词和补语之间的受事名词必须重新安置(石毓智和李讷,2001)。对其中一类受事名词的重新安排就发展成了后来的老师构式,该句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候动词和补语之间存在一个句法位置,用以容纳受事名词。与吕叔湘(1984)所举例子相对应的宋代用例如下:

  (2) 某后生见人做得诗好,锐意要学。(《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3) 然做得官好,只是使人道是一好官人。(《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

  (4) 并无其才,全做事不成。(《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现代汉语里上述动补结构已经消失,受事名词不再能出现于动词和补语之间,它们可以表达为“他的诗做得好”“他的官做得好”“他的事没办成”等。

  如果只考虑功能而不管具体的语法标记,那么老师构式至迟在十四世纪已经产生。如果只考虑特定的语法标记“的”,那么该结构一直到清朝后期才普遍使用开来。下面是早期的“的”字标记的老师构式的例子。

  (5)王俊卿的《三岔口》也做得翻腾跌扑,色色到家。(《九尾龟》一百五十三回)

  (6)你的文章做得很好。(《孽海花》十三回)

  上述的字构式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的”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可以表示所从事的职业或者拥有的某种技能。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可知老师构式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宋朝时期,“得”字动补结构形成,其抽象格式为:V得+NP受事+R。

  第二,元代以后,“V得”与R开始融合,NP受事逐渐限制在谓语之前。

  第三,元朝时期,由指示代词“这”或“那”标识的老师构式产生。

  第四,元朝时期,由结构助词“的”标识的老师构式开始萌芽,清朝以后逐渐普遍化。

  历时的调查分析弥补了汉语研究领域一个热门话题的研究空白。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特别是近20年来,很多学者尝试运用各种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老师构式的生成过程或者产生动因,所涉及的理论包括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然而很少有人对这个构式的历时发展过程做过系统探讨。本文追溯这一构式的源头是宋代的“V得+NP受事+R”构式,由于该动补结构内部的重新分析而导致NP受事句法位置的消失,老师构式、动词拷贝构式、次话题句等是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结果。文章理出了这一变化的脉络,指出这些不同的结果构式之间并没有演化关系,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不同的表义功能。

  新语法构式的产生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旧格式的功能扩展,二是松散话语篇章组织的稳固化,三是对合法部件的重新组装。老师构式的产生就涉及这三种因素,初期“得”字结构的受事名词因话题化而移到句首做句子主语,这是篇章组织的固化;所构成的主谓结构做汉语固有的主谓谓语句的谓语,这是对已有语法结构的功能扩展;把引入职业或者技能的“的”字插入主谓谓语句的主语和次话题之间,这是对不同合法部件的组装。老师构式的整个产生过程经历了一千年左右。

  语言演化史是一个自然实验室,诸如老师构式的产生过程必须得到这个实验结果的验证。如果仅仅把考察范围局限于共时平面,或者只是从某种理论概念出发,结论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也是莫衷一是的,然而历时证据所给出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语言发展史所提供的证据可以用来检验建立在各种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假说。

 

参考文献

  邓思颖 2009《“他的老师当得好”及汉语方言的名物化》,《语言科学》第3 期。

  黄正德 2008《从“他的老师当得好”谈起》,《语言科学》第3 期。

  吕叔湘 1984《“他的老师教得好”和“他的老师当得好”》,《语文杂记》,上海教育出版社。

  梅广 1978 《国语语法的动词组补语》,收入《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联经出版社。

  邵敬敏 2009 《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三个原则》,《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 期。

  沈家煊 2007 《也谈“他的老师当得好”及相关句式》,《现代中国语研究》第9 期。

  吴怀成 2008 《“准定语+N+V 得R”句式的产生机制》,《语言科学》第2 期。

  张磊 2019 《近代汉语广义准定语句式的历时演变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石毓智,河南洛阳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硕士,斯坦福大学博士。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0余种,代表著作有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rammar、《汉语语法》、《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合著)、《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并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大众杂志上发表短文200余篇。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