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于方圆:中古佛经中的连词“随”及其来源

作者:于方圆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05-16
字号:

  1、引言

  “随”在中古汉译佛经中十分常见,除了作动词和介词外,还能见到如下使用:

  (1)随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转多。(后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8/547b)

  (2)尔时,梵王复白佛言:“世尊!我当乐修舍定三昧,舍禅定乐来护佛法及说法者令离病苦,随何国土有说法处,我当往彼,至心听受。”(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七,13/46b)

  以上两例中,“随”后的成分是一个小句。“随+S”为后一小句的实现提供前提,两句一起构成一个条件复句。例(1)是说只要(菩萨)接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得到的功德就更多。例(2)是说无论哪个地方有说法处,我都应该往那个地方去。

  已有学者注意到了“随”的这种连词用法(吴娟,2008;张幼军,2016),但均未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对于作连词使用的“随”,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连词“随”在中古佛经中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连词用法又是怎样产生的?以上两例中的“随”有何异同,是否存在来源上的先后关系?

 

  2、中古佛经中“随”的连词用法

  例(1)和例(2)分别代表了“随”作为“条件连词”和“无条件连词”的用法。这里所说的“条件连词”是相对于“无条件连词”而言的“有条件连词”,不对“如果”类假设条件连词和“只要”类充分条件连词进行区分,而“无条件连词”是表示任意条件都带来同一结果的连词,与表示一个或几个特定条件下产生特定结果的“条件连词”相对。

  2.1 条件连词“随”

  作为条件连词使用的“随”,在鸠摩罗什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中最为多见,例如:

  (3)随大力诸天数数来故,其心转乐大法。(卷二,8/545a)

  (4)随菩萨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应以般若波罗蜜义教之,亦转应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而供养之,其福甚多。(卷三,8/547b)

  (5)随善根增长故,得心清净、身清净。(卷六,8/564b)

  (6)阿难,随尔所时般若波罗蜜在世,当知尔所时有佛在世说法。(卷十,8/586b)

  例(3)和例(4)从上下文来看都是处于一系列的假设情境之中,“随”引出一个假设条件,为后一推断提供依据。例(3)是说如果那些具有大威势的诸天等想要多次过来,那善男子、善女人会十分欢喜,例(4)可理解为如果菩萨接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应该用般若波罗蜜来教导他,也应该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来供养他。例(5)和例(6)则倾向于说明规律性的条件和结果,“随”引出一个惯常的推断条件。从梵汉对勘来看,例(3)至例(5)中的“随+S”对应的都是“yathā yathā”引导的关系小句。

  2.2 无条件连词“随”

  “随”的无条件连词用法在中古佛经中也有一些用例:

  (7)“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五,9/38c)

  (8)“复次,大德须菩提!如来随于一切世行。何以故?随在在处处诸众生熟,是在在处处如来随行,如来亦无饥渴所逼,无贪无着,亦无戏弄,亦无恶求,无所聚集。”(后秦·昙摩耶舍译《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14/934b)

  例(7)“随”后出现了疑问代词“何”,“随在何地”可理解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对应的是梵文关系代词“yad”引导的关系小句。例(8)则又属另外一类,“随”后使用的是方所词的重叠形式“在在处处”,意思是“无论在什么地方诸众生善根成熟,如来都会跟随到那个地方”。“随”作无条件连词使用时,其后一般会出现任指或全称表达来表示条件的周遍性。

 

  3、连词用法的产生

  3.1 条件连词用法的产生

  “随”条件连词用法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两步。首先,汉语中的“随”自身已发展出“根据”义,因此被译师们用来翻译梵语中同样有“根据”义的“yathā”。汉语中的“随”和梵语中的“yathā”都能表“根据”,但前者是一个介词,其后一般只带名词性成分,后者是一个副词,在梵语中除了与其他名词组合成复合词外,还能作为关系副词引导一个小句,译师们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对不同的情形进行区分,与名词组合的“yathā”翻译成“随”,引导关系小句的“yathā/ yathā yathā”也翻译成“随”。因此,“随”就产生了用在小句前的创新分布。这种在语言接触中发生的基于部分对等的功能扩展,通常被视为“语法复制”(Heine & Kuteva2005)。所谓“语法复制”,就是一种语言(复制语)仿照另一语言(模式语)的某种语法模式,产生出一种新的语法结构或语法概念(Heine和Kuteva,2005;吴福祥 ,2020)。“随”的发展就是如此:模式语梵语存在“yathā/ yathā yathā”引导小句这一结构,在佛经翻译这一过程中,复制语汉语通过复制而产生了“随+S”这种创新分布。

  其次,“随+S”这种创新分布产生之后,在译师们的翻译实践中得到了确认,“随”的分布也进一步扩展:从对译引导关系小句的“yathā/ yathā yathā”,扩展到用于翻译梵语中各类关系副词引导的关系小句——无论关系小句中是否有“yathā/ yathā yathā”,翻译成汉语后,“随”都出现在小句的句首。可以说,离开了“yathā/yathā yathā”后,“随”不再与梵语任何一个具体词汇存在对应关系,语义上也进一步虚化,成为一个标记条件小句、表达小句与主语关系的连词。

  3.2 无条件连词用法的产生

  “随”从翻译关系副词引导的关系小句,进一步扩展,用于翻译关系代词引导的关系小句。由于梵语的关系代词“yad”具有任指义,“yad”引导的关系小句就可以表示任意条件,“tad”所在小句则表示任意条件下的确定结果。正因为梵语关系代词引导的关系小句本身与无条件句关系密切,翻译过来的汉语句子往往也包含无条件的意思。梵文原典中“yad”引导的关系小句出现频率很高,“随”用于翻译此类关系小句较为频繁,正是在此种使用中,用于句首的连词“随”就吸收了梵语关系小句包含的无条件义,发展为一个无条件连词。

 

  4、“随”的用法在现代的留存

  中古佛经中作为条件连词和无条件连词使用的“随”,被译师创造出来,并短暂地使用过一段历史时期后,从现有材料看,并没有进入当时的口语。近代汉语里再次见到作为无条件连词的“随”,则与“任”等类似,是经由纵予连词发展而来的(参看太田辰夫,1958/2003;志村良治,1995;张丽丽,2021等)。

  但现代汉语中有一种“随V1随V2”结构,如:“随叫随到”“随印随发”等,这种结构在中古佛经中已能见到,或许正与“随”对梵语关系小句的翻译相关。例如:

  (9)鹿母信心多慈,答言:“子随索随与。”(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十九,22/383a)

  (10)以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尽。(隋·瞿昙法智译《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1/894a)

 

部分参考文献

  太田辰夫 1958/2003 《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福祥 2020 《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吴 娟 2008 《汉译佛典中疑问代词“何”的任指用法》,《中文学刊》第5期。

  张丽丽 2021 《从任凭义动词到让步连词演变综论》,《台大中文学报》第73期。

  张幼军 2016 《鸠摩罗什〈小品经〉中容易忽略的关键词》,《古汉语研究》第1期。

  志村良治 1995 《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

  Heine, Bernad and Tania Kuteva 2005 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简介:

  于方圆,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历史语法、佛教汉语。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