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刘丹 张涌泉:试论类化在辨析汉语字词关系中的作用

作者:刘丹 张涌泉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06-14
字号:

  汉字书写过程中,常受文义或上下文的影响而改换形体。这种现象文字学上称为“类化”。本文拟以敦煌文献语料为中心,从梳理字词关系、考释疑难字词、探明本字、考镜源流等四个角度探讨“类化”在字词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意义。

 

一、考释疑难字词

  肚:《集韵·末韵》末葛切:“,肚也。”《汉语大字典》据以收“”字,释为“肚子”。其实《集韵》此条当读作“肚也”,属于标目字与注文连读成训之例,“”即“肚”之“”。敦煌写本伯3391号《杂集时用要字》“衣物”类有“肚”条,“肚”上一字底卷左部作“月”旁,右下部作“小”形,右上部残泐。据残形,应即“”字。“袜肚”是古人贴身的内衣,俗称“肚兜”。敦煌文献中记载颇多,如斯6050号《某寺常住什物点检历》:“小红锦袜肚壹,紫绢里。……黄锦小袜肚表壹,长贰尺。”“袜肚”习用,“袜”字涉“肚”字影响,类化换旁作“”,于是“袜肚”便写成了“肚”。

  憒:俄弗269号《杂法事》:“菩提心花憒好,供养十方诸如来。”“憒”二字费解。曾良(2001:85)以为“憒”即“憒鬧”,表示程度深、非常之义。窃谓此句本当作“菩提心花贵内好,供养十方诸如来。”前句盖谓菩提心花所贵在于内心之美好。“内”即内在、内心之义。因为前后文都在讨论心的问题,加之文献中“内心”每每连用,抄手遂给“内”加上“忄”旁,形成了俗字“”。“内好”是所贵的品质,“贵内好”是一个短语。类化后作“憒好”。因类化字偏旁相似,整理者往往将“憒”看作一个整体,囿于同形字,想从二字的音义出发探明语源,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二、梳理字际关系

  芹子/黑耨:《宋会要》卷368职官四十四载绍兴三年十二月七日户部奏稿:“火丹子、紫藤香、芹子、豆蔲、黑耨、龟童、没药、天南星。”前例中两个“”字其实承担了不同的职能:“芹子”同“馬芹子”,“黑耨”则当作“黑篤耨”。《宋会要》例“芹子”“耨”同时出现,论者或将二“”均校录作“馬”,或皆还原作“篤”,均未能洞明本真。

  洴波/波迸:俄敦1468号《还京洛》曲子:“……见我手中宝剑,扐(利)辛(新)磨。斫要美(妖魅),去邪磨(魔)。见鬼了,血洴波……”任半塘(1987:1036)认为“洴”读平声,“浮也,当时口语或有之”,意思是“利刃所向,鬼血漂浮”。王洋河(2018:180—183)则将“洴波”看作洴淜、磅礴、澎湃等联绵词的或体。其实,“洴波”同“迸波”,“洴”为“迸”涉“波”字影响的类化换旁俗字。

 

三、探明正字

  淪湑:斯4642号《文样·妣》:“呜呼!世道淪图片,指薪交谢,冥神匪觏,幽台岂春(眷)……”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五《佛赞》:“眇眇远神,遥遥安如。愿言来期,免兹淪湑。”其中的“淪湑”慧琳《音义》卷九八释云:“息余反,《韵略》云:湑,沉也。《文字典说》从水、胥,胥亦声。”但此义未见于《说文》《玉篇》等早期辞书,来历可疑。其实“淪湑”即“淪胥”。《诗经·小雅·小旻》:“如彼泉流,无淪胥以败。”《毛传》:“淪,率也。”解者一般理解为相率牵连或沉沦、沦陷;“胥”是语气词,无实义。“淪胥”一词常用,“胥”受“淪”字影响类化增旁形成了“湑”字,其语气词身份隐而不彰,人们误以为与前“淪”字含义略同,于是《韵略》便赋予了“湑,沉也”的实义。

  踊悦:敦煌文献胡适旧藏《降魔变文》:“舍利弗既见此事,踊悦身心,含笑舒颜。”又云:“须达买得太子园,踊悦身心情不已。”“踊悦”是大喜的意思,前人研究颇多。刘瑞明谓“悀”字后起是正确的,但谓文献中无用例则倒未必。《东魏武定八年杜文雍等十四人造像记》:“懃亲建立。愑躍难任。论其罕匹,类芥投针。”其中的“愑”即“悀”的换旁字。“愑”“悀”年代较晚,应当是因为“踊”及其异体字“踴”常与表心理状态的词连用从而类化产生的换旁字。论者将后世类化形成的“悀”当成本字,本末倒置。

  堤塝:浙敦26号《普贤菩萨说证明经》:“日出之时,阎浮履地,草木燋燃,山石剥烈,山谷堤塝,地平融尽。”其中的“堤塝”异本大谷敦12号等作“堤坊”。此词较早作“隄防”。“隄”俗字换旁作“堤”(与《说文》释“滞”的“堤”为同形字)。“隄防”既写作“堤防”,“防”因受“堤”的影响,亦类化换旁作“坊”。《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完隄防,谨壅塞,以备水潦。”唐陆德明释文:“隄,本又作堤,丁兮反。防,本又作坊,音房。”《集韵·宕韵》蒲浪切:“塝,地畔也。”这一音义的“塝”前无所承,恐怕是编者望形生音、生训的结果,不可从。

 

四、考镜源流

  辣:辣椒的“辣”今天是个常用字,但它的“身世”人们一直不甚了然。敦煌写本伯2609号《俗务要名林·饮食部》:“辛辣,郎割反。”这是“辣”最早出现的例子。金邢准《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卷三十辛部引《川篇》:“辣,力达切,辛辣也。”乃此字最早被辞书所载录。斯76号《食疗本草》“榆荚”:“其子可作酱,食之甚香,然稍辛辢。”“辢”“辣”部件位置左右互易。古人本用“剌”“瘌”形容辛辣刺痛感。《方言》卷二:“憡、剌,痛也。”《文选·左思〈魏都赋〉》“习蓼虫之忘辛”李善注引东汉王逸《楚辞注》:“蓼虫处辛剌,食苦恶,不从葵藿食甘美。”陈真谛译《宝行王正论》:“譬如沙糖丸,香剌味相杂。”“剌”《崇宁藏》本作“辣”。“辛剌”习语,受“辛”字影响,故“剌”类化换旁作“辢”。“辣”则又是“辢”的偏旁易位俗字。

  努力:“努力”是汉语常用词,现在主要有“勉力、尽力”“保重、珍重”两种意思。唐代或更早期材料中,这个词一般写作“怒力”。斯2143号《持斋念佛忏悔礼文》:“烦恼炽盛无休息,并是流浪三涂因。普劝道场诸众等,怒力勤修净土因。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五十:“彼所坚缚,若怒力转身,彼坚缚者,则便断绝。”此例“怒力”《思溪藏》本作“努力”。《说文·心部》:“怒,恚也。”段玉裁注:“古无努字,只用怒。”“怒”本指愤怒,引申指气盛,再引申指奋发、奋勉,故有“怒力”一词。《广雅·释诂》:“怒,勉也。”“努”其实应是“怒力”的“怒”涉“力”字类化产生的换旁俗字。

 

参考文献

  白寿彝 1948 《“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文通书局

  杜朝晖 2011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中华书局

  黄纯艳 2009 《唐宋政治经济史论稿》,甘肃人民出版社

  蒋礼鸿 1997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琳等(点校) 2014 《宋会要辑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瑞明 1990《〈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补正五则》,《古汉语研究》第1期

  任半塘 1987 《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施谢捷 2003《〈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匡补(二)》,《古籍研究》第2期

  孙建伟 2016《从聚合与组合视角看汉字的“类化”与“同化”现象》,《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1期

  王洋河 2018《敦煌歌辞“况”“洴波”等释义》,《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6辑

  王云路、张帆 2008《释“踊跃”及其他——兼谈词义演变的相关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徐 复 1961《敦煌变文词语研究》,《中国语文》第8期

  曾 良 2001《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大学出版社

  张小艳 2013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涌泉 1995 《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社

  张涌泉 2002 《〈说文〉“连篆读”发覆》,《文史》第60辑

  张涌泉 张小艳 郜同麟(主编) 2022 《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