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发展有一系列的科学谜题(李宇明 2004)。解答这些谜题起码涉及如下问题:第一,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大脑“先天”存在的普遍语法的不断展开,还是“后天”环境不断“刺激-反应”的结果,抑或是先天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作用的?第二,语言结构的习得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其动因、途径的异同何在?第三,语言发展与心智发展、具身体验是何关系?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涉猎不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因而便产生了儿童语言学的不同学术派别,开拓出不同的研究领域,展现出不同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范式。本文在儿童语言发展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获得与语言运用、语言与思维、具身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新进展,进而提出“语言-百科”孪生和“灵肉”协同两个假说。这两个假说一方面可说明儿童成长中语言发展、心智成长、身体发育三者的关系,同时也可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机理,凸显语言发展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探索儿童语言教育的更佳路径。
1. “语言-百科”孪生假说
“语言-百科”孪生假说认为,百科智慧系统是人脑中内隐的知识网络及其运作机制,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成果,亦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认知世界的基础。这个系统由“知识化”的百科知识、未“知识化”的百科经验以及人脑的认知决策机制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一,“知识化”的百科知识,是世界知识在人脑中系统化、理性化的存在,语言是其基本的获得途径,也可能是其基本的储存方式和表达方式,这类知识的生成与累积主要通过系统化学习,或者对未“知识化”百科经验的加工处理两种途径。其二,未“知识化”的百科经验,是人类通过日常体验获得的常识系统,它涉及的领域异常广阔,是日常生活的知识基础,亦是“知识化”的百科知识的广泛基础。儿童百科经验系统的建立,始于生命初期的真实体验,与儿童体态语、有声语言的发展不可分割,并随着经验和发育状况而不断发展。其三,认知决策机制是百科智慧系统管理、运行的“软件”,是人类的智慧中枢。该系统对内负责管理、调用“知识化”的百科知识和未“知识化”的百科经验,使这些知识和经验及其各子系统都能有序贮存、有效提取、相互支撑乃至相互转化;对外负责沟通百科智慧系统与人脑等相关系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关注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一系列现象(李宇明 2022),本文强调语言系统与百科智慧系统之间“互依互促、互育共享”的孪生关系。语言系统是百科智慧系统的重要扩充者,深入参与认知决策机制的运作;同样,百科智慧系统也支撑着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子系统,并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2. “灵肉”协同假说
“灵肉”协同假说认为,语言活动不仅与百科智慧系统密切相关,而且也与脑身系统密切相关。语言系统和百科智慧系统可以统称为“灵”(soul),“灵”必须有所附着、所支撑的物质存在;支撑语言系统和百科智慧系统的是人类的大脑与身体,物质的人脑与身体称为“脑身系统”,与“灵”相对,可概称为“肉”(flesh)。Huth等(2016)关于大脑不同脑区的语义加工的研究、“运动-认知”耦合论和具身认知理论对帕金森病患的动作语义加工选择性缺陷的解释(姜孟、田真玲 2019),有效证明了“灵肉”协同假说的科学合理性,为其提供了神经语言学和病理语言学方面的证据。
3.“语言-百科”孪生、“灵肉”协同两假说的意义
本文提出“语言-百科”孪生假说和“灵肉”协同假说,其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察儿童语言的发展,要有心智活动、脑身运动等更为宽阔的视野。第二,儿童语言教育要与身心发展密切结合,重视语言与心理感知、具身体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三,语言发展离不开脑身体验与百科智慧的积累,即离不开儿童成长中的生活与学习体验,这种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涉儿人群创造或指引的,因此在承认儿童语言发展先天因素的同时,要重视后天的语言输入、语言生活,特别是儿童语言环境的改善。这些方面也为儿童语言教育提供了指引,即全方位观察儿童的语言发展状况,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进行适宜的语言教育,引导涉儿人群创造友好的语言环境。
4. 结语
综上,本文提出的两个相互关联假说,其学术基础来自四个方面:1)儿童语言发展的事实,以往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及长久争论的问题;2)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长期论争;3)脑科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脑区的语言加工研究成果,包括帕金森病患的动作语义加工表现;4)具身认知理论。以往的科学研究多是分析性思路,这种思路无疑推进了科学向纵深处发展,但也有意无意地导致了分离、分割的认知倾向,弱化或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本文的两个假说是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思路,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强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思路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可能具有更大的解释力。依据这两个假说,本文强调在观察儿童语言发展时,不能只观察语言系统的发展,而要一并观察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在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机理时,也不能只在语言系统内孤立解释,而应参照儿童的心智发展、行为发展等进行综合解释。儿童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的教育,而要与心智教育、健康教育、身体活动等一同考虑,综合实施。儿童是在语言生活的汪洋大海中习得语言的,优化儿童语言生活、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改善儿童语言教育的根本。影响儿童语言生活的主要是“涉儿人群”,涉儿人群分属于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等四大领域(李宇明 2021,2022,2023a,2023b)。儿童语言研究,不仅要关注儿童自身的语言发展,还要研究:1)涉儿人群的儿向交际以及为儿童提供的语言产品、语言服务(儿向语言产品)的情况;2)不同涉儿人群对儿童语言教育的贡献、问题和需求;3)为涉儿人群提供儿童语言学(包括临床儿童语言学)的支持,如提供学术咨询与指导、指导手册、临床语言测试工具、职业操守建议等。这是儿童语言学需要开辟的新空间,也是改善儿童语言教育的根本举措,在服务社会方面也将有重大作为。
参考文献
姜孟、田真玲,2019,帕金森患者动作语义加工选择性缺陷研究。《语言战略研究》第5期,46-57页。
李宇明,2004,《儿童语言的发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2021,“为了儿童——儿童语言研究”专栏主持人语。《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36-37页。
李宇明,2022,儿童语言研究与儿童语言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27日第4版。
李宇明,2023a,“儿童语言教育”专栏主持人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11页。
李宇明,2023b,惠及儿童的儿童语言学。《语言战略研究》第3期,11-12页。
Huth, Alexander G., et al. 2016. Natural speech reveals the semantic maps that tile human cerebral cortex. Nature 532,453-458.
作者简介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辞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会长,《语言战略研究》主编。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2016年—2017年)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语法学、理论语言学、儿童语言学、语言规划学等。出版《语法研究录》《儿童语言的发展》《人生初年》《语言学习与教育》《中国语言规划论》《Language Planning in China》《叩门语丝》等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700余篇,被译为日、法、英、俄、韩、意等多种文字。
宫君卓,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儿童语言学,发表论文“学前儿童祈使语言图式研究”和“‘语言图式’探秘婴幼儿语言习得”。
原文刊于《当代语言学》2025年第2期
《当代语言学》过刊电子版下载
https://www.ncpssd.org/journal/details?gch=82143X&nav=1&langType=1
《当代语言学》电子版微信小程序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