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

来源:科研处 时间: 2021-11-05
字号:

  作者:任荷 时间:2020年7月 出版物:《“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摘要] 在上古汉语时期,“名词动用”是一种比较活跃的语言现象,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书从三个最关键的问题——动用的事实、动用的制约、动用的过程与机制——切入,系统、全面、详尽地考察了上古汉语中名词动用的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书特别强调通过对名词、动词的语义属性的细致描写和深入分析,来探究名词动用的深层规律与机制。基于分布分析方法和词义分解方法,详细描写了起源名词和名源动词的句法表现与语义结构、起源名词和名源动词在彼此的语义结构之中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名词的语义属性对动用行为的制约、名词动用的实现机制等问题。此外,还简要讨论了聚合概念场与组合概念场对名词动用的影响、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层级等问题。除绪论和结语以外,本文共有四章。绪论部分介绍写作缘起,简要评述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在概述上古汉语名动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界定研究对象的范围,说明文章所用到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及章节安排。第一章借鉴生成词库理论、事件结构理论、题元角色理论等多种理论方法,建构了多层次的综合性的词义描写体系,拟将之用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词义描写。重点介绍了名词的物性结构和词汇类型结构、动词的事件结构和论元结构。第二章是上古汉语名词动用现象的分类描写。通过对上古汉语常用名词(1816个)的穷尽性考察,搜集到可动用的名词473个,所构造的配对词共573对。在名词概念分类的框架下,将“名→动”配对词分为十一大类。在每个概念类之中,首先概述“可动用名词”的基本情况;继而根据动用所激活的语义要素类型的不同,将所有配对词分为若干小类,进行细致描写,探讨各小类之间的差异并作出解释;随后探讨源于该类名词的名源动词的语义特点;最后简要讨论名词概念场与相关动词概念场之间的名动互转现象。第三章系统地总结了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制约因素与制约规则。基本结论是:第一,名词语义结构之中描述行为或事件的语义要素是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第二,从根本上讲,名词是否容易发生动用、动用的具体路径和方向是什么,是由名词自身的语义结构所决定的,特别是其中的物性结构;第三,物性结构之中描述行为或事件的物性角色或规约化属性的凸显度决定了名词动用的可能性大小及具体路径的选择;第四,物性角色或规约化属性在核心性、语义类型、语义特点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决定了它的凸显度;第五,名词的范畴层级和典型性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前者制约了动用的可能性,后者制约了名源动词的典型性;第六,名词所处的聚合概念场和组合概念场中词语的分布及相互作用,也会对名词动用造成影响,影响的方式包括“阻断”“异化”等。第四章集中阐释上古汉语名词动用的实现机制。首先探讨名源动词的动词身份是怎样获得的。上古汉语名源动词之中超过90%的成员都是词汇或语用型,约8%的成员是句法型,两者的生成方式不同。其次探讨名源动词的语义诠释是如何得到的——通常要以语义信息和语境信息为依据,实施语用推理。大多数上古名源动词的语用推理只涉及转喻,也有少数词(6.8%)同时涉及转喻和隐喻。名源动词的转喻是由实体类型的上位域(起源名词的语义结构)到事件类型的下位域(名源动词的语义结构)的映射,整个过程包含“域强调”“提升”“解压缩”等步骤。最后依据三项参数为名源动词划分层级。在三项参数上均取“+”值的A级名源动词是上古汉语名源动词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员。结语部分概括全书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名词动用、语义属性、生成机制、语用推理、上古汉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