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支部全体党员暨小组各位同仁不仅认真听取了马援同志、胡乐生同志、以及刘丹青同志的三个辅导报告,而且充分利用半天的自学时间,全面阅读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必读文献汇编》,还在支部分组讨论中结合文献和工作实际,紧密围绕四个学习思考题和研讨题目,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充分交换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坚决向党中央看齐。
下面,我们围绕四个研讨题目,分别做个概述。
第一,关于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彻到语言学研究中。我们小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国家队”,应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责任,努力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语言学研究,开拓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把语言学研究和社会热点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语言生活中去,推出更多对时代有引领作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且,要充分利用本所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所内几大刊物在学界的学术影响力,充分利用本所以及所内研究室主办的新媒体,深化拓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比如,我们小组孟蓬生同志就积极参与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刘丹青同志的辅导报告里宣布即将制作的《中国话》这个系列纪录片,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成果,可以调动所内更多同志参与。现代各地的中国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是从近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个根源上一步步逐渐发展而来的。
第二,关于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以及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我们小组成员非常热心关注的一个问题。从这四个性的提法来看,民族性可能比世界性更为基本。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的不是别人的,世界的就是我们的,这才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所需要的气概。在这个过程中,做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应该表现出与生俱来的责任和担当。汉语有着最为丰富的历史文献,汉语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身传统,这都有值得开掘的理论价值。比如王念孙《读书杂志》在论证两个字的音义相通时,就大量运用了互证的方法。这个方法对清儒的成就是有巨大贡献的,比起同时代的西方学术毫不逊色。这一点前辈大家都谈过。再比如,语义演变问题研究,中国有悠久的训诂学传统,前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供我们抽绎,提炼到更为抽象的理论高度。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开掘,这些传统的语言学思想,值得我们用现代术语概念阐释、架构,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提高我们跟外国同行进行理论探讨的议题设置能力。再比如,沈家煊同志最近着力论证的名动包含模式,也正是实事求是看待汉语语言事实,并且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新的理论体系。在国际会议上,好几次有外国同行听了报告后反馈到,这对他研究本国语也很有启发。这就充分显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语言理论也是一样。所以,我们不能只是跟在外国学界后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学术也应该跟上,我们语言学界还应该更加努力。
那么,怎么努力,这就是第三点,关于不断推出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我们小组同仁一致认为,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利用传统优势和现实优势,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实现弯道超车。比如杨永龙、祖生利等同志最近对接触语言学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外专著上对中国境内语言接触的实例研究很少,而我们有唐汪话这样的活生生的好例子,很值得我们去开拓。王伟光同志在报告中也论述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实施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建设工程。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一个研究单位,立足于学界,立足于世界,关键是科研成果的质量。所以,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不论是科研成果的产出还是评价,都不仅要重视科研劳动的数量,而且更要重视科研劳动的创造性本质。
最后,第四点,我们小组成员,一致表态,在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优良学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特别是同我们语言研究所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