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在《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张伯江、陈文学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08-09
字号:

  编者按:近日,记录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吴宗济先生生平的《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为纪念该书出版暨吴宗济先生逝世12周年,2022年7月2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在京联合主办了《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新书出版座谈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致辞,党委书记陈文学做最后的总结。在此,我们按发言顺序推送两位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

 

 

《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

出版座谈会致辞

张伯江

  今天我们聚在这里,一起祝贺《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的出版,一起缅怀吴先生对语言所,对我国语言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尽管吴先生去世以后我们已经不止一次聚在一起缅怀他,但一提起吴先生,我们还是觉得他始终没有离开这里,他就默默坐在同事中间。吴先生在语言所留下的印记太深太深了,语言所七十多年的历史,吴先生伴随走过了五十五年。吴先生更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见证者和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纪我国语言学几次高峰,吴先生都是亲历者,而且是弄潮儿。

  早在1935年,吴先生26岁的时候,就考取了史语所,跟随李方桂先生调查武鸣壮语,又跟着赵元任先生调查湖北方言,亲身经历了两位“中国语言学之父”三十年代开创性的伟大工作。我上大学时就在图书馆见到赵先生厚厚的那一大本《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毕业后到语言所工作,办公室的老师又送我一本李先生的《武鸣壮语》,我都没看到那里有吴先生的名字。记得1984年11月日本的桥本万太郎先生来语言所做学术报告,讲的是湖北方言的辅音,用到了赵先生书中的材料。讲完以后,主持人李荣先生说:“吴先生参加过湖北那次调查。”这时桥本先生才发现坐在听众中的吴先生,连忙深鞠一躬,满怀敬意。从那时起我也对吴先生的早年学术经历充满好奇,这本书的第三章“我与史语所”详细记述了那一段经历,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更为我国语言学史保留了一段珍贵的史料。

  二十世纪我国语言学第二个高峰是五六十年代。吴先生1956年重回语言研究队伍,亲手组建了语言所的语音实验室。在这本书的第五章“漫漫寻音路”里,吴先生详细记述了语言所实验语音学从无到有的过程。看了其中的故事,我们不禁对罗常培先生的远见卓识、吕叔湘先生的学术担当充满敬意,更对吴先生单枪匹马,求知若渴,筚路蓝缕开拓了新中国的实验语音学研究而深深感动。吴先生带领语音组人员做的五卷本《普通话语音实验录》和他与周殿福先生合作的《普通话发音图谱》,奠定了新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基础。吴先生设计制作的腭位照相装置,以及他提出的共振峰简易计算法,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

  第三个高峰是八九十年代,我本人其实也是那时候才知道实验语音学的。八零年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接触到了中文系简陋的语音实验室,林焘先生和沈炯老师经常提起吴宗济先生的名字。读了这本书的第五章我才知道,原来北大的那个小实验室就是在吴先生帮助和支持下建起来的。八四年来到语言所,才看到更开眼界的实验室,更多了解到吴先生工作的了不起。那个时候语调问题是个热点,北大的老师倾向于从整体上观察语调,吴先生则特别看重汉语字调这个特点,提出了包括单字调、连调、变调、移调等必然变调规律和语气情态篇章语调的或然变调规律。书中他说:“我的绝大部分著述都是在我年及古稀之后完成的。”吴先生以他本人的开创性的工作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的出色成就使得语言所的实验语音学始终走在学界的前列。

  1996年吕叔湘先生住院以后,有一次问起我所里的情况,特意问起“吴宗济还在工作吗?”然后感叹道:“语言所就是需要吴宗济这样的人啊!”那是吕先生最后一次住院了,许多事情都已记不太清楚,但说起语言所,他还是高度评价吴先生的工作。语言所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唯有吴先生在每个时期都是领军人物,他是语言所的常青树。实验语音学是一门现代科学,吴先生作为一位世纪老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这本身就足以令人惊叹。在今天,我们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重温吴先生关于古人语音感知以及书话同源的精辟论述,更加叹服他学贯中西的深厚功底和前瞻性的学术思想。

  前年我在丁声树先生文集出版座谈会上说,丁先生开创了语言所一种务实低调、求真求实、勇于担当的治学态度,形成了语言所人鲜明的学术作风和学术品格。吴先生也是这种学风的共同缔造者和身体力行者。吴先生以他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语言学的发展,需要母语文化的土壤,需要现代科学的滋养,更需要时代精神的阳光。吴先生百年人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精神,书写好中国语言学下一个百年的历史。

 

吕叔湘先生、李荣先生与吴宗济先生

 

在《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出版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

陈文学

  大家好!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百忙之中莅临吴宗济先生口述史出版座谈会。

  吴宗济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他传奇而精彩的一生,既是中国现代语音学建立和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今年是吴先生逝世12周年,12年为一纪或一轮。我们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举行座谈会,既是缅怀吴先生的高尚风范,也希望以此鼓舞学界同仁、勉励学术后辈继续学习、继承和弘扬吴宗济先生的人品学风,为党、国家、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是学习吴宗济先生的优良学风。吴先生的一生经历丰富、跌宕起伏。早年曾在清华大学跟随罗常培、王力、李方桂、赵元任等大师学习,之后跟随赵元任先生从事语言学研究。后来,因为人生际遇变化,又做过职员,搞过电影、电台,从事过进出口贸易等,直到十六年后蒙罗常培先生相邀,才在1956年再次回到语言所工作。吴先生把这称为“归队”,并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中国语言学研究事业。他晚年一直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直到九十多岁时还在做研究、写文章,并学习电脑和语音工程等新技术。我们学习吴先生,首先要学习他以研究为追求、以学术为生命的优良学风。

  二是学习吴宗济先生的高尚人格。吴先生深明大义、生性豁达、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在解放前,他就曾接触和帮助过很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基于对国民党政府腐败风气的厌恶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他抗拒原国民党政府单位的撤离命令而留守大陆,并协助新中国政府部门完成接管事宜。1956年,在收到罗常培先生邀请后,他又放弃了上海的优渥生活,来到刚刚起步、条件艰苦的语言所从事科研工作。在语言所工作期间,他淡泊名利,从不追求个人待遇和职称职务,而是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室建设工作中。另外,吴先生的性格也一直为众人所敬仰、赞叹。他心胸宽广、生性豁达,一生中曾多次因人生变故而资财散尽,却不以为意。他也始终与人为善、充满爱心,身为学术大师却从无架子,对任何人都真诚友善,对年轻晚辈更是报以关怀、帮助之心。晚年时,他还资助保姆的小孩学习,体现了博爱之心。俗话说,欲做事,先做人。我们学习吴先生,还要学习他高尚的思想品格。

  三是学习吴宗济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一方面,吴先生是个很“传统”的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底蕴深厚。同时,他又是很“现代”的人,有着国外访学交流经历,了解国际前沿学术动态,可谓学贯中西。基于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国内外科技水平差距的了解,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语音学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他曾说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中国的语音学研究和民族语音产业能早日跻身世界前列。为此,他从不囿于门户之见,经常指导帮助国内同行学者,例如大力支持科大讯飞的创建和发展,不但帮助培养人才,还亲自参与语音合成研究。也因为如此,吴先生可谓桃李遍天下,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的成长和研究阵地的建立,都与吴先生的指导密不可分,而吴先生一生之丰硕成果,则和他的赤子之心与高远境界密不可分。

  总之,我们今天纪念、缅怀吴宗济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的优良学风、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希望我们年轻一辈学者,能以吴宗济先生为楷模,树立远大目标,提高业务能力,秉持赤子之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学而不懈努力,把精彩文章写在祖国山河大地上,写在学术发展史册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