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方言组的两次聚餐会

作者:贺巍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3-09
字号:
  1957年夏方言组从语音研究班回到中关村,在所里办公,为绘制全国汉语方言分区图在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1957年方言组全体成员在中关村办公楼前合影
一排左起:丁声树、金有景、张盛裕、翁雪灵、张杏清、侯精一、庄惠珍
二排左起:邢继禄、贺巍(本文作者)、白宛如、陈慧英
三排左起:王立达、陈治文、李荣、高玉振 

  语音实验室设在方言室内,为了对普通话的语音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之前,语言所通过院外事局报请吴宗济先生到捷克进行科学考察,了解捷克的语音实验问题,已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这是语言所第一次派学者出国考察。在出国的前夕,丁声树先生用自己的稿费,在莫斯科餐厅设宴,请方言组全体同志出席,为吴宗济先生送行。


吴宗济(1909-2010) 

  莫斯科餐厅是当时北京最大的一家西餐厅,1956年苏联在北京举行展览之后,这家餐厅全国闻名。来北京出差的人,都希望在这家餐厅就餐。丁先生请我们在这里聚餐,自有他的用意。一是我们在所里学习太紧张,用吃饭的方式,请大家出来轻松轻松;二是方言组年轻人多,借此机会到这里换换口味;三是这里的环境好,欢送吴先生出国显得热烈隆重。 

  方言组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高兴。我们三五成群的分别来到莫斯科餐厅。餐厅是俄式建筑,高大宽敞明亮。我们的座位是东侧中央的一条长桌,丁先生和吴先生坐在主宾的位置,李荣先生和周殿福先生分别坐在他们的两侧,其他人分坐在四周。我记得参加这次聚餐会的有十八九位同志。丁先生精神非常好,吃饭之前的开场白,说的简要亲切,吴先生的答谢词谦虚感激有礼貌。席间气氛热烈。从下午5点开始,菜一道一道的上,菜单上的名菜,我们差不多都吃了。丁先生对年轻人非常关心,还特地为我们多加了几份甜点。吃过这次饭之后,吴先生很快就启程去了捷克。1958年语言所组室调整,语音实验室由方言组独立出来,开展了普通话语音图谱等多项语音研究工作。1966年以后,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内,我们几乎没有做研究工作。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胡乔木担任院长,语言研究所飘泊了十多年,这时也恢复了研究工作,方言组改为方言研究室。在李荣先生的领导下,创办了《方言》期刊,这是方言学界的梦想,在改革开放的声音中实现了,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纪念创刊一周年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方言室的全体同志,在莫斯科餐厅举行了一次小型的庆祝会。参加的有院科研局的同志,院出版社的同志,新华印刷厂排版科的同志等。我们方言室的研究人员,和上一次在这里吃饭的人员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丁先生在词典室担任领导工作,这时在协和医院住院,不然他肯定会参加会的。吴宗济先生、周殿福先生调语音研究室工作,其他同志有的调《中国语文》编辑部工作,有的调到四川、贵州等地工作。原来的方言组仅有四五人,加上1958年之后来所的同志,这时的方言室连业务辅助人员只有十一二人。所外来出席这次聚餐会的人员很多。这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方言室在外边举行的第一次聚餐会,热烈隆重,大家都非常高兴。 


1984年方言室部分成员合影
一排:李荣;二排左起:李琦、白宛如、黄雪贞、熊正辉、张振兴;三排:张盛裕 


1995年方言室部分成员合影 
一排左起:黄雪贞、熊正辉、李荣、张振兴、贺巍(本文作者)
二排:聂建民(左四),三排左起:谢留文、沈明、周磊、李琦、冯爱珍、李蓝、翟英谊  

  《方言》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份方言学的专业刊物。有了这个刊物,对方言学科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这个刊物已经办了三十多年,沧海桑田,原来的人马都已全部离去,但这个刊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越办越好。   


《方言》杂志创刊号(1979年第1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