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语言所人员的服饰

作者:贺巍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3-10
字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人的穿着是非常简单的。在干部队伍中,男的通常着中山服,女的着列宁服。中国科学院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有高层干部,有高级研究人员,有从国外回来的专家学者,还有从苏联来的专家,人员的层次不同,着装比较自由,差别比较大。从当时语言所人员的着装来看,大致可以显示出人员不同的身份和地区。 

  语言所所长罗常培,研究员丁声树、陆志韦是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他们的服饰非常有特点。平时他们穿得很随意,冬季罗常培穿中式长袍,丁声树是一身棉制服。陆志韦穿对襟中式小棉袄。有重大活动时,他们多穿呢制服中山装,外穿水獭领狐皮大衣,头带水獭皮帽子。夏季丁声树、陆志韦不太讲究,罗常培多穿一身丝绸衣服,手摇一把大折扇,飘飘然如仙。这是所里高层次人员的衣着表现。中级研究人员没有特定的衣服,由于地位使然,这些人在穿着方面也是比较讲究的。冬季多穿呢制服、呢大衣,夏季穿绸衬衣。他们有的在大学里兼课,给学生上课或外出参加会议时,着装得体大方,从外表上一般能看出他们的职业和地位。 


身穿丝绸衬衣的罗常培,1953年农历七月初四生日摄于颐和园 


身着中山装的丁声树(左三),摄于1958年张家口方言调查时(右一为本文作者贺巍) 

  语言所于1956年和1964年,进了一大批大学生。他们大都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他们的穿着有南北方的特点。北方来的学生无论冬夏大都穿布料衣服。冬季棉衣棉裤棉大衣,夏季穿的很随意。从广州来的学生,穿着最不讲究。夏季怕热,很早就穿上短衣裤,冬天怕冷,围巾大衣早就裹得严严实实。平时不论场合,什么衣服都敢穿。从上海来的学生,无论来自什么阶层,无论家庭的背景如何,大都穿得比较讲究。他们的穿着在语言所的年轻人当中,是比较显眼的。 

  1962年语言所成立了外语室,编纂俄汉大辞典,人员大都是从黑龙江大学调过来的,还新接受了从苏联学习回来的一批大学生,增加了所里的力量,因为他们大都穿着留学时的服装,在服饰上顿时成为语言所的一道风景线。语言所人员的服饰,在端王府大院,也显出了异样的特点。 

  当时北京有许多文艺团体和宣传部门在业务上和语言所有关系。如中央广播电台、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为了推广普通话,有的先生为他们开设台词课和北京语音课,有不少名演员、著名播音员常常进出语言所和端王府大院。他们的装束不拘一格,富有现代化气息,领导新潮流,走在时代前面,对社会上及所里的年轻人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反右运动的开展,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实施,资产阶级思想受到严厉的批判,衣着似乎是最突出的表现。人们不再讲究穿着,社会上成了一片灰黑蓝。男女老少大都穿成一种样式的服装。到文化大革命时,最时尚的是解放军的绿军装,人们都以穿这种服装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