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丁声树

作者:词典编辑室 来源:词典编辑室 时间: 2021-12-07
字号:

  丁声树(1909—1989),号梧梓,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人。1926年从位于南阳的河南省立第五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8年升入本科中国文学系学习,1932年毕业。毕业后由北京大学教授推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曾先后担任助理员、编辑员、副研究员、专任研究员。1944年至1948年赴美国进行学术考察,兼任美国哈佛大学远东语言部研究员、耶鲁大学语言部研究员。1950年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5月后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担任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在语言研究所曾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方言研究组组长(文革后改称为方言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杂志总编辑,词典编辑室主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等职务,还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语言研究所党委副书记。1959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丁先生是一名优秀党员,1983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召开全院党员大会,表彰了他的先进事迹,誉之为“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丁声树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领域努力探索,深入钻研,以见识过人、学问渊博、治学谨严著称,在训诂、音韵、方言、语法、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几乎是涵盖了语言学领域各门学科,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学术大师。

  丁声树先生从1959年开始,业务方向转到了词典编纂方面,审看《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试印本的部分词条。1961年起,接任词典编辑室主任、《现汉》主编,从此,就把全部身心献给词典事业。丁先生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做《现汉》的通读审稿定稿,夜以继日,节假日也到所里加班看稿。平日的收集资料,制作卡片,核查材料,校订稿样等事项,都率先垂范。丁先生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艰苦严细的作风,对全部词条审定修改,使全书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965年印出《现汉》试用本送审,1973年内部发行。1975年后又做修改,1978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丁先生博学多识,勤奋严谨,富于创新精神,《现汉》取得的成就和荣誉,是同他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朱德熙先生说他“大概是主持、领导大型词典编纂的最理想的人选”。他还主持过《现代汉语小词典》的编写和《新华字典》的修订工作。丁先生对我国现代辞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丁先生在学界称得上全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赞扬他“确实是一位才、学、识兼备的研究工作者”。作为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丁先生的各种模范事迹,更广为人们赞扬。

  严以律己、助人为乐是丁先生最为突出的特点。丁先生生活极为简朴,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丁先生身为一级研究员、学部委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办公室设备却极其简陋,住房是他让单位按其夫人的副研究员职务分给的,一家三代住得很紧。单位曾经两次要给丁先生调换宽绰一些的住房,都被谢绝了。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为了照顾有卓越贡献的专家,特地发给他们副食供应证,丁先生却坚决不要;上级发给学部委员每月的津贴费,也不要;人大代表的车马费,也不领;文章和词典的稿费,也不要。但丁先生对支援国家、帮助别人却极为慷慨。抗美援朝,国家号召捐献,丁先生把一家积蓄全部捐给国家。邢台地震,他把家里能捐的衣物都拿出来,三轮车拉了三车。丁先生捐献还不让留姓名。对身边的同事给予很多的关爱和热情帮助。丁先生在业务工作上把关爱、培养青年人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曾说:“我要向一些老科学家学习,发扬做人梯的精神”。丁先生总是鼓励青年人努力学习,并尽力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条件,开列出古汉语、音韵、方言的一些经典书籍,要大家有针对性地学习;列出几种工具书,要求大家经常查用;自己出钱给青年人买《英汉词典》《英华词典》《集韵》《广韵》《五方元音》等书籍;挤出时间给青年人讲课,帮助从事词典编写的青年人掌握汉语音韵知识;满腔热情地奖掖后学,指导青年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论文。

  不愿为官、不愿应酬,只愿多做工作是丁先生的另一特点。上世纪50年代后期,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先生病逝,上级让丁先生出任所领导,他予以推辞。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胡乔木院长亲自登门动员丁先生出任所长,建立一个词典编辑研究所,但他没有答应。丁先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做行政管理工作,而且已年近七十,身体也不太好,不如在语言研究所多做几年的词典编辑工作。1977年,语言研究所全面恢复业务工作,重组各研究机构。丁先生坚辞了过去兼任的几个单位的行政职务,腾出较多的时间做业务工作,专心做词典主编,搞好词典编辑定稿。为了赶工作,丁先生尽可能不参与社交和外事活动。大学请他讲课,他不去;要他去苏联讲学,他不去;要他去日本访问,他也不去。丁先生每天都到所里工作,节假日也不休息,十几年如一日地从事词典编辑工作。

  坚决抵制特殊化,甘心做人民公仆是丁先生一贯的理念。丁先生无论是办公、办事,都是坐公共汽车,从来不要单位派公车。丁先生那时家住三里河地区,上下班都是乘坐13路公共汽车,久而久之,与公交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丁先生常常帮助维持乘车秩序,照顾病人、残疾人或孕妇上车,还写信表扬车上出现的好人好事,给车组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丁先生多次受到13路公共汽车车队的表扬,被誉为“模范乘客”,车队的年终座谈会还特地邀请他参加。丁先生爱坐公共汽车,常坐公共汽车,而且上下班总是趁乘车人少的时候坐车,很早上班,很晚下班,不去增加上车的拥挤程度。丁先生出差去外地,也决不要特殊照顾,总是坐火车硬座、硬卧。1975年5月,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和教育部在广州召开全国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座谈会,丁先生作为著名专家应邀出席会议,丁先生买了硬座,坐了在两天多时间的火车到广州。丁先生认为自己是普通职工,所里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支援麦收、卫生大扫除、体育锻炼、民兵训练、集体郊游,都积极参加。年至古稀,丁先生总是很早来到办公室,自己打扫房间,打开水。所里要给丁先生办公室安部电话(那时,电话还是很少有的),他坚决不要;给他办公室放张沙发,他马上让总务科同志搬走。丁先生在各个方面坚决不要照顾,拒绝特殊化,正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名学者决心跟群众同甘共苦的高风亮节。

  丁声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正像中国社科院领导在表彰大会上所说的,他不为名,不为利,德高而不显,望重而不骄,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无愧是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的代表人物。

 

  附:丁声树主要学术成果

  著作

  《丁声树文集》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二任主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

  《现代汉语小词典》(主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与赵元任、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合著)商务印书馆1948年出版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与吕叔湘、李荣等合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出版

  《汉语音韵学讲义》(与李荣合著)《方言》1981年第4期,单行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

  《昌黎方言志》(与李荣等合著)科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1981年10月转中华书局出版

  《方言调查词汇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55年8月印行,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

  《汉语方言调查简表》(与李荣合著)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56年出版

  《汉语方言调查手册》(与李荣合著)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主要论文

  释否定词“弗”“不”《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文集》下册967—996页(1935年)

  诗经“式”字说(附 胡适信)《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四分册487——495页(1936年)

  诗卷耳芣苢“采采”说  《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1—15页(1940年)

  “何当”解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449—463页(1947年)

  “碚”字音读答问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 465—468页(1947年)

  论诗经中的“何”“曷”“胡”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349—370页(1948年)

  “早晚”与“何当”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61—66页(1949年)

  说文引祕书为贾逵说辨正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1本第1分册55—61页(1950年)

  魏鹤山与孙愐唐韵  《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4页(1950年)

  谈谈语音构造和语音演变的规律《中国语文》创刊号15—17页(1952年7月)

  谈谈汉字标准化  《一九五○年语文问题论文辑要》114—115页,大众书店出版(1952年)

  汉语方言调查(与李荣合作)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80—88页,科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

  改进文风问题管见   《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201页

  关于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一些意见《中国语文》1961年第3期4—6页

  说“匼”字音  《中国语文》1962年第4期151—153页

  方言调查词汇表  《方言》1981年第3期161—205页

  河南省遂平方言记略  《方言》1989年第2期81—90页

  云南玉溪方言音系 《方言》2021年第3期266-2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