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
吕先生不是那种只埋头于书斋进行个人研究的学者,也不是那种把自己划定在一个狭小研究领域的学者。吕先生学术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十分关注社会的语文生活,关注语言学怎样为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发挥作用。
吕先生于1954年起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80年任副主任,直接参与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1956年吕叔湘、罗常培在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上联名发表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讲话,全面论述了汉语规范化的原则问题,包括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民族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语言规范化的对象、标准,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以及个人风格等问题。吕先生本人在规范语法、语音、词汇、文字等方面积极参与,堪称表率。他平时看书、读报遇到语法、词语、文字上的毛病,都不厌其烦地记下来,著文指出,必定纠正之而后快。在他晚年写作的《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和《未晚斋语文漫谈》(语文出版社,1992)里有很多这类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语文规范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在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他还经常应约为人大的文件把语言文字关,凡经他看过改过的文件,可以让人放心。语言学界同仁称他和王力先生一样,都是“龙虫并雕”的巨匠。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的赞词中说:“今日荣颁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者,是一位语言结构与匡正文句通病之专家。英语世界中,英文之用字造句法度遇有争议,常以佛勒之意见为准则。在中文领域中,我们则惯于以吕叔湘先生之意见为依归。”这个评价反映了吕叔湘先生在语文规范方面的权威地位。关注和参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老一辈语言学家如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先生的优良传统。近些年,我们所继承传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参与规范汉字的研制工作,承担了正词法、轻声儿化规范课题,主持修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参加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工作等,发挥了国家队的学术作用。吕先生若在天有灵,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吕先生热心普及语文教育,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改革工作,77岁高龄时还认真准备了近万字的讲稿《怎样为中学生讲语法》。他几乎有求必应,认真回复中小学教师的来信,被称为中小学教师的挚友。他关心青年学者的成长,对他们寄予厚望,不仅当面传授治学经验,而且还亲自为许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修改文章,有的,还给予经济上的长期资助。他既是严师,又像慈父,他在后辈学子身上花费的心血根本无法计量。像他这样的大学者,能这样自觉地以学术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服务,能这样不惜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用于普及语文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工作,能这样谦虚、亲切地跟人民群众沟通、交流,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啊!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人格和人的学识,好比水缸和水缸里的水,水缸里的水永远不会多于水缸的容量。” 强调了人格对学识的决定性作用。吕先生就是一位人格和学识都达到很高境界的人。正因为吕叔湘先生一生治学始终贯穿着知行合一的原则和特色,所以,作为理论家,他的理论建树使他成为汉语语法学科的带头人;作为实践家,他的实践使语言研究对全社会作出了贡献。我曾经写过一篇纪念吕先生的文章,题目是后加的,叫作《人民的语言学家》,我觉得,吕先生是当得起“人民的语言学家”这一崇高称号的。
图片五:吕叔湘与国外友人会谈
五、学术的根子是爱国
在我的印象中,吕先生平时言谈中很少直接涉及政治,但凡是对他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对民族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像许多与先生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吕先生深受“五四”精神的影响,科学救国、文化救国的志向根深蒂固。他亲见旧中国积贫积弱、黑暗腐败的现实,亲历战乱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之苦,这些都使他的思想感情与人民大众息息相通,因而他发自内心地拥护新社会,珍惜新生活,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之中。罗常培先生的一段往事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卢沟桥事变”以后,北京陷落,罗先生加紧为《临川音系》定稿。他说:“故都沦陷之后,是否还应该每天关在屋里,埋头伏案地去做这种纯学术研究?这件事的是非功罪颇不容易回答。可是我当时想:我既不能投笔从戎,效命疆场,也没有机会杀身成仁,以死报国;那么,与其成天楚囚对泣,一筹莫展,何如努力从事自己未完成的工作,借以镇压激昂慷慨的悲怀?假如能在危城中,奋勉写成几本书——自觉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校,对得起国家!”(《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 七七事变后北大的残局》)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总结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时曾说:中国上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有个“志”,这是其人生的着落;“匹夫不可夺志”,其志就是爱国、学术,学术的根子是爱国。这些话真是说到了根子上,可以作为对吕先生、罗先生思想的最简约而深刻的诠释。而今时代变了,但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志向不能变。我们缅怀大师,继承语言所的优良传统,就是要树立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志向,把自己学术的根子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壤中,用学术的创新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