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朱德熙先生诞生一百周年。本文整理自《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中的《朱德熙先生生平》一文及其他相关回忆文章、朱德熙夫人何孔敬先生的回忆录《长相思——朱德熙其人》等,全面介绍朱德熙先生的生平经历、学术贡献和社会工作,以表达我们对朱先生的深切怀念。原文刊于公众号“语言学微刊”。
朱德熙先生,江苏苏州人,1920年12月3日(阴历十月二十四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父亲朱伯谌,时供职于南京财政部盐务稽核所,派驻长春期间与彭楚秀结婚。二人育有八子,朱德熙居长。
朱德熙先生自幼在父母和家族长辈的启蒙下习字读书,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1929年随父母出差来到山西,先后就读于运城县立小学和太原第一模范小学。1931年全家回到上海旧居,入上海私立新新中学附小,1933年9月小学毕业。中学时期先后就读于南京名校钟英中学和上海新亚中学、正始中学和大同大学附属中学。中学时代的朱德熙接受进步思想,“一二·九”运动期间曾在上海参与宣传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并与同学一同加入“赴京请愿团”,赴南京请愿。1939年高中毕业,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朱德熙先生少年时熟读《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镜花缘》等中国传统小说,翻阅过全套共二十余本的《历朝通俗演义》。喜爱京剧,能唱须生余叔岩和青衣程砚秋的选段。中学时数学和物理成绩优异,并学习了蒸汽机原理、自动化原理和传导原理,动手制作蒸汽火车模型,安装矿石收音机。青少年时期对文史和数理知识的广泛涉猎,为日后的古文字和语法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朱德熙先生1939年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成绩优异,得到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的赏识,二人共同测量了一件青铜器的容积。一年级时旁听联大各系科课程,被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甲骨学课程深深吸引,立志从事古文字学的研究,于入学后第二年转入中文系,师从唐兰先生,并受到闻一多、罗常培、陈梦家等先生的教导和赏识。期间休学两年,延至1945年毕业,毕业论文被闻一多先生亲批为甲等。
1945年毕业后,朱德熙先生执教于昆明中法大学中文系,并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由闻一多先生延揽,北上赴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任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因院系调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赴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教授汉语,是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对外汉语教师。1955年结束教学任务回国,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979年晋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朱德熙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兼《世界汉语教学》杂志主编,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1989年起,先后应美国华盛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邀请,赴美讲学并进行合作研究。
朱德熙先生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文字的教学研究工作,长期参与、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国家的语文规范化工作和语文教育事业,为祖国的语言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初,朱德熙先生同吕叔湘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上连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讲话》分类选取当时报刊和机关文件等材料中的语法修辞失误用例,普及基本的语法知识,从语法、修辞、逻辑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讲解当时常见的病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讲话》发表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学习语法修辞、重视语文应用规范化的热潮。此后的数十年中,朱德熙先生一直关心国家的语文规范化工作,为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建言献策,如上世纪80年代中曾多次强调要让简化字稳定下来,今天看来这一观点避免了汉字使用的混乱,是十分合理的。
朱德熙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集中于汉语语法研究和战国文字研究,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法研究方面,朱德熙先生在理论、方法和事实分析三个层面都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果,多篇文章、专著在汉语学界开风气之先,引领一时潮流,并产生深远影响。
在长期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中,朱德熙先生注意吸收国外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开辟研究的新途径。1956年发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运用分布分析的理论方法,揭示了汉语中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范畴对立,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目。60年代他运用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连续发表了《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说“的”》和《句法结构》三篇论文。这一系列文章结合汉语的具体案例,在国内系统地介绍并发展了分布分析、同构分析和变换分析等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其中,《说“的”》一文将汉语的“的”字分析为副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的1”,书面上一般写作“地”)、形容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的2”)和名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的3”)三个语素,成为朱德熙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他这一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将汉语语法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研究因“文革”而长期中断,直到70年代末恢复。他在70年代末连续发表了《“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三篇重要论文,运用变换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汉语语法问题,揭示了汉语中隐藏在显性语法关系后面的隐性语法关系,为更深入、更细致地分析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及其关系开辟了新途径。其中《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一文以及80年代初发表的《“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一文,在变换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并运用了语义特征分析法,有效地弥补了变换分析法的局限,为同形句式的进一步分化、同一类词划分小类提供了可靠的语法、语义依据,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86年朱德熙先生发表《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一文,对变换分析法以及语义特征分析法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是汉语研究对理论语言学做出独创贡献的代表成就之一。
朱德熙先生80年代出版的专著《语法讲义》和《语法答问》是三十年语法研究的总结之作,影响深远。1982年出版的《语法讲义》是一部语法研究理论、方法同具体语法规律的描写相结合的语法专著,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日后描写语法的基本范式和高等学校语法教学的框架,同时也是众多语法研究成果的起点或重要参考依据。1985年的《语法答问》,对《语法讲义》中的词类划分方案和句法结构分析方案进行了具体阐释,同时结合汉语语法的特点提出了以词组为本位的语法观点,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朱德熙先生意识到语法研究在方法论上突破共时和历时的截然区分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方言语法的共时比较研究以及古今语法的历时研究,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先后完成《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兼论汉语同位性偏正结构》《“的”字的方言比较研究》(未刊遗稿,《语言学论丛》六十一辑整理刊出)等论文,使汉语语法研究走上了全方位、多视角探索的新道路。
朱德熙先生在古文字研究,特别是战国文字研究方面也有重大的成就。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他师从唐兰、闻一多先生学习研究古文字,刻苦研读《说文》,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字学功底,研究甲骨文的毕业论文得到闻一多等先生的赞赏。1947年至1948年,在(北平)《新生报》连续发表数篇考释战国时期楚国铜器铭文的论文。50年代,先后发表了《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洛阳金村出土方壶之校量》和《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等研究古文字的论文,把战国文字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70年代后,他先后参加了湖北江陵望山楚墓竹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简帛和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整理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创见的学术论文,涉及简牍、帛书、玺印、货币、陶文、玉石文字、铜器铭文等不同方面,如《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荆历屈夕”解》《战国文字中所见有关“廏”的资料》等等,在甲骨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等古文字领域都有很精深的研究,尤其是在战国文字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德熙先生的古文字研究,特别注重字形的分析。比如《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中对于“隹”和从隹之“集”的考释,以战国时代玺印、货币和简帛中“隹”的一种变体写法做为桥梁,将“隹”的常规写法与寿县李三孤堆铭文中的待释字联系起来,梳理出字形演变的脉络,解释了这种写法奇诡的“隹”的形体来源。
朱德熙先生的古文字研究,常能着眼战国文字中带有关键性质的文字,连带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战国齐陶文中的“匋者”二字,第二字过去释为“向”或者“尚”。朱德熙先生改释为“者”,又推论到齐玺中的“都”字,解决了悬疑已久的难题。又如《“荆历屈夕”解》讨论信阳长台关一号墓编钟铭文,与云梦睡虎地竹简《日书》中楚人月名对比,正确释读出“荆历屈夕”四字,纠正了学界长期将铭文所记之事误解为春秋末年史事的错误。
朱德熙先生的古文字研究带有语言学的眼光,格外留意古文字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通过语法格式来考释古文字;而且善于将古文字研究与传世文献的研究结合起来,注重汉语源流发展。比如《说“屯(纯)、镇、衠”》一文,讨论信阳长台关楚简中的“屯”字,从所出现的语法位置来看,都是先列举若干器物名称,说明其数量,然后说“屯如何如何”;而且,同样位置还能出现“皆”字,因此推断这一类的“屯”具有总括词的用法。除了解释出土文献中“屯”的用法,朱先生还一并解释了《韩非子》和《山海经》中与“屯”有关的训诂问题,并将上古的总括词“屯”与中古近代文献中的“衠”“镇”乃至方言中的副词联系起来。这项研究证古论今,融会贯通,打通了历史语言研究与共时语言研究的边界,综合运用自殷商至现代汉语方言的材料,可谓齐“淹博、识断、精审”三美。
在行政工作方面,朱德熙先生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期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为学校文科、语言学科的建设,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1985~1986两年的任期内参与领导北京大学职称评定工作,坚持学术标准的原则性,出色地完成了这项重要任务。朱德熙先生重视科研成果的奖励机制,在1986年召开的北京大学首届科研成果颁奖大会前,他认真听取了教务部门负责人关于评奖的指导思想和经过的情况汇报,并和他们一起对文、理科评出的成果逐一进行认真审核。在会上,朱德熙先生做了题为《扬长补短,加强组织,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的长篇重要讲话,为北京大学的科研评奖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朱德熙先生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1985年,他主持召开了北京大学第一次研究生工作研讨会,对培养研究生的意义和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提出了对策。在1986年9月的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他围绕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特别是在学风方面、遵守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有针对性的讲话,并结合自己的治学经验,言传身教,谆谆告诫研究生一定要珍惜大好青春,端正方向,树立“严”字当头的优良学风。在外事方面,朱德熙先生同具体负责外事工作的人员合作,本着广交朋友,多做工作的原则,积极热情地安排接待许多来访的学者和友好人士。他曾主持北京大学与当时的西柏林自由大学等校建立校际学术交流的谈判,为后来同这些学校保持合作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朱德熙先生先后出访美国、法国、泰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986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授予朱德熙先生荣誉博士学位。朱德熙先生为促进中外人民的友谊与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德熙先生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学科的建设做出了许多重要工作。上世纪50年代,朱德熙先生和林焘先生共同主编了《现代汉语》教材,奠定了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学科的地位。他在北大长期开设“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等课程,培养了大批语言学专业研究人才。自70年代末起,朱德熙先生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学科的主要领导者和建设者。在他的呼吁和支持下,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了汉语方言学课程,并申请到了专项经费用于每年暑期的方言调查实习。1986年,朱德熙先生与马希文先生合作,在北大率先建立了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朱先生担任第一任所长。此外,朱德熙先生还倡议在中文系建设近代汉语研究方向,弥补了汉语史教学与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朱德熙先生对待教学精益求精,讲课严密而生动,深受学生的欢迎。他奖掖后进,注意培养新生力量,为造就语言学人才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学科精英骨干。
朱德熙先生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公派对外汉语教师,他在保加利亚授课期间编写讲义《华语教材》,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该教材由合作者张荪芬女士翻译为保加利亚文,于1954年在保加利亚出版。为纪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华语教材》中文手稿经整理将于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保加利亚的汉语教学工作结束之后,朱德熙先生虽然不再继续在一线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他一直关心并参与指导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80年代后他长期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和《世界汉语教学》杂志主编,亲自主持了两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并积极参加各类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学术会议,他的许多意见对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之前,七十高龄的朱德熙先生在美国的研究工作正处于紧张阶段,但是他毅然决定远涉重洋回国出席会议,并连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责任感。
朱德熙先生在语文教育事业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朱德熙先生为清华大学大一学生开设“语法修辞”课程,并根据教学内容编写出版写作教材《作文指导》一书,在高校和中学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院系调整后,“语法修辞”课长期是北京大学语言类专业和编辑类专业的培养课程,朱德熙先生参与编写并修订该课程的教材《语法修辞》,为大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专业而有针对性的指导。朱德熙先生还十分关心并积极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60年代曾主持高考语文命题工作,80年代后长期承担高考语文的审题工作,并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科顾问,和中学语文教师保持经常的联系。此外,他还参加过中华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的语文讲座等大众性教育工作,长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关于作文评改和语法修辞规范的文章,对普及性的语文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德熙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为祖国、为人民倾注了毕生心血。
1991年12月,朱德熙先生病重,被确诊为晚期肺癌。1992年7月19日晨6时6分,逝世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享年72岁。
本文工作指导:郭锐教授
视频制作:郭伊阳 黄秋怡 王越
文字整理:郝琦 雷瑭洵 王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