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王 显

作者:肖晓晖 来源: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 时间: 2017-05-04
字号:

  王显(1922-1994),别名伯晦,湖南衡山人。1945年毕业于湖南大学中文系。19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0年被推选为中国音韵学会副会长。

  王显早年曾在杨树达、曾运乾门下学习,在文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熟谙文献故训。大学时代就完成了《异文古读汇编》三十卷、《雅诂外表》三十卷。五十年代后在罗常培、陆志韦等先生影响下从事音韵语法等方面的研究。他治学严谨,重视材料,著述矜慎。出版著作一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古汉语音韵学、古汉语语法学、文献训诂等三个方面。

  王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汉语音韵学。他的代表作《诗经韵谱》成稿于1964年,后由商务印书馆于2011年正式出版。该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韵例说明。所谓韵例,是指诗韵的格式与规则。要了解古诗中哪些字入韵,哪些字不入韵,必须先明了韵例。这篇说明既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自己反复考察分析《诗经》韵字所作的总结。例如文中揭示《诗经》用韵的两条规则:一是同诗中相同的句子,要入韵就成系统地入韵,要不入韵就成系统地不入韵。二是同诗中以相同虚字结尾的句子,要入韵就成系统地入韵,要不入韵就成系统地不入韵。又比如,文中强调了要按意义段落来确定韵式的起讫。这些韵例的明确,对《诗经》韵字的确定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部分是诗谱本文。编写韵谱,是明清以来学者研究诗韵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以往韵谱类聚韵脚字不同,这部分韵谱将诗经原文进行转录,同时又在格式上别出心裁,让相应各章平铺排列,形成对比,并用符号标注韵字。如此,每首诗的押韵情况,令人一目了然。而在具体的韵字分析标注中,贯彻并体现了前一部分韵例说明中的规则。这两部分内容互为表里。第三部分为古音辑要,辑录《诗经》中的入韵字,按照韵部、韵母、声母的先后次序排列,并类聚林义光、高本汉等七家的拟音,每一韵字均标明中古反切、篇章、出现次数等。

  论文《古韵阳部到汉代所起的变化》(《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讨论了古韵阳部字在汉代发生的语音变化,认为古韵阳部中的庚韵系字一部分仍留在阳部,另一部分已转入耕部。文章收集并罗列了韵文、读若、声训等方面的资料,十分详细。
  《切韵》音系性质问题,是学界的一个讨论热点。王显曾参与讨论并作出重要贡献,他先后发表了《〈切韵〉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中国语文》1961年第4期)、《再谈〈切韵〉音系的性质》(《中国语文》1962年第12期)、《〈切韵〉纲纪讨论制定的年份》(《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等论文,认为《切韵》音系的基础是洛阳音系,并吸收了当时河北地区部分方言音系及金陵音系的部分音类,而陆法言讨论《切韵》纲纪之事发生在隋朝开皇九年。论文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

  在音韵学史方面,王显的研究较为深入,他系统地研究了清代以来古音学的演进以及各家的古韵分部学说,先后撰写了《清代的古音学创始人顾炎武》(《中国语文》1957年第6期)、《清代学者在古韵分部研究上的贡献》(《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等论文,对顾炎武以来清代学者的古韵分部研究作了系统梳理,列举较为重要的各家学说,细述其内容,评论其得失,又将各家分部情况作纵向的比较,以见其异同。

  王显在古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也有贡献。《〈诗经〉中跟重言作用相当的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和思字式》(《语言研究》1959年第4期)一文对《诗经》中的“有、其、斯、思”等相关例句作了详尽的比较分析,认为它们都带有词缀的性质,但同时也认为:“归根结底,我们对于‘有、其、斯、思’的性质还很不清楚,因此,暂时只把它们看作一种加强形容作用的虚字,似乎是比较妥当一些。”持论可谓矜慎。此文提出词头、词尾作用与重言相当,是极富开创性的意见。后来周法高的《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即充分吸收了本文的成果。王显又曾发表《谈虚词“舍”、“舒”、“余”》(《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谈虚词“只”和“軹”、“枳”、“咫”》(《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1992年)等论文,就古汉语中的虚词“舍”、“只”等作专题研究。两篇论文皆收罗排比文献用例,极尽其详,前者赞成马瑞辰说,认为“舍”“舒”“余”为虚词,不可以实词解,后者认为语气词“只”用在语气终止处,表示深切悲痛或深有所感的感情色彩。

  王显治学好精研深思,常对古书中的一些现象提出疑问,不囿于成说。他所作《〈诗·閟宫〉“三寿作朋”解》(《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2年)、《从〈诗经〉韵例来看某些可疑的章句》(《古常汉语研究论文集》(三),北京出版社1987年)、《读书献疑(一)》(《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三),北京出版社1987年)、《屈赋的篇目和屈赋中可疑的文句》(《古汉语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96年)、《读书献疑(二)》(《古汉语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96年)等论文都体现了这种深思多疑的精神。他尤其重视韵文韵例对古书校勘的作用,例如在《从〈诗经〉韵例来看某些可疑的章句》中强调韵例的严格整齐,在《读书献疑(一)》中通过韵例认为《说苑》“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之“诡”当依《邓析子》作“咎”,皆是其例。
  此外,王显曾撰写《我对汉语划分词类的看法》(《中国语文》1955年第2期)、《略谈汉字的简化方法和简化历史》(《中国语文》1955年第4期),对现代汉语的词类、汉字简化等问题有所论述。

  王显学术著述要目 
  《我对汉语划分词类的看法》,《中国语文》1955年第2期。
  《略谈汉字的简化方法和简化历史》,《中国语文》1955年第4期。
  《清代的古音学创始人顾炎武》,《中国语文》1957年第6期。
  《〈诗经〉中跟重言作用相当的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和思字式》,《语言研究》第4期,科学出版社1959年。
  《〈切韵〉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中国语文》1961年第4期。
  《再谈〈切韵〉音系的性质》,《中国语文》1962年第12期。
  《对〈干禄字书〉的一点认识》,《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
  《就对许慎及其〈说文〉的指责谈一点看法》,《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
  《读了〈说〉以后》,《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读〈说文〉札记》,《语言研究》1981年创刊号。

  《谈谈〈切韵〉‘谊’字特殊的注释》,《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2年。

  《〈诗·皇矣〉的韵例》,《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2年。

  《〈诗·閟宫〉“三寿作朋”解》,《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2年。

  《屈赋的韵例韵式》,《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

  《古韵阳部到汉代所起的变化》,《音韵学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84年。

  《清代学者在古韵分部研究上的贡献》,《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

  《〈切韵〉纲纪讨论制定的年份》,《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
  《谈虚词“舍”、“舒”、“余”》,《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

  《谈谈许慎及其〈说文〉跟谶纬的问题》,《古汉语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说文声母表〉笺注序例》,《杨树达诞辰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有关〈切韵〉二三事》,《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三)》,北京出版社1987年。

  《从〈诗经〉韵例来看某些可疑的章句》,《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三)》,北京出版社1987年。

  《读书献疑(一)》,《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三)》,北京出版社1987年。

  《〈南齐书·海赋〉订误》,《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

  《谈虚词“只”和“軹”、“枳”、“咫”》,《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1992年。

  《也谈〈增字本〈切韵〉残卷第三种〉》,《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

  《等韵学和古韵》,《音韵学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1994年。

  《从史实和用词来确认〈离骚〉等篇的作者》,《古汉语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96年。

  《屈赋的篇目和屈赋中可疑的文句》,《古汉语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96年。

  《读书献疑(二)》,《古汉语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96年。

  《陆序“开皇初”为九年四月十七日前后说的补充》,《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

  《诗经韵谱》,商务印书馆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