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凯(1941—2015),山东招远人。1973年12月至1974年7月在天津市财经学院外贸系学习,1974年9月至1978年9月在天津市红桥区中学任教。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师从吕叔湘先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2年退休。曾任北京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专家等。2015年8月14日在北京逝世。
杨成凯先生毕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汉语语法理论建设上有突出的贡献。杨先生是吕叔湘先生“文革”结束后最早招收的研究生之一,在跟随吕叔湘先生和范继淹先生攻读学位期间和其后的一段时期,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汉语的兼语式和小句宾语问题上。《“兼语式”存废之争》(1984)逐一讨论了把兼语式这种与通行体系格格不入的格式归入现有的某种单句或复句格式里的种种可能,结果发现所谓“兼语式”定义不够明确,可能构成一个跨单、复句的范畴,“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都会顾此失彼”。在他的学位论文《说“兼语式”》以及其后正式发表的《“兼语式”分析》(1986)中,首先讨论了作为“兼语”的N的语法特点。讨论了宾语的语音标志、宾语的句法标志、宾语小句的鉴定方法、宾语N的鉴定方法以及宾语N的变化。这些问题都是涉及兼语式和相关语法现象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原则问题。全文分七种类型讨论了兼语式的形式和语义类。最后提出:我们认为通常所说的“兼语式”是谓词连用格式之一,“重要的工作是具体鉴定谓词连用格式的各个句式的句法和语义特点,从而使分类和归属的研究深入下去”。《小句作宾语的划界问题》(1987)和《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1992)正是杨成凯先生继兼语式之后,在另一种相关的谓词连用格式上做的努力,不仅讨论了各种划界标准及其困境,更重要的是描写了谓词在受其前动词支配时性质可能有什么变化,在汉语动词限定性问题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杨成凯先生对汉语语法特点以及结构主义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运用有系统而深入的思考,代表作品为发表在《汉语学习》杂志上的系列论文《动词作主宾语是汉语的语法特点吗?》(1991)、《关于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的反思》(1993)、《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反思》(1994)。在动词做主宾语问题实质的讨论中,他指出汉语非谓语形式的动词作主宾语现象跟英语里非限定形式难以相比,主张以命题结构作为比较不同语言的基架;在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讨论中,他指出短语要成为句子,需要补充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形之为词语,也可以隐含在上下文之中。而这正是“语言单位同一性”的一个具体方面;在关于语法单位的反思中,他对语素、词、短语、句子作为四级语法单位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指出下一级单位充当高一级单位时信息量的变化是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杨成凯先生的研究特色是善于把逻辑学思想引入汉语语法系统研究之中,代表作品有《Emic/Etic分析和语言单位的同一性——从逻辑的观点看》(1990)等,他在这些论述中讨论了汉语语法单位词、短语和句子的同一性认定都存在程序和细则不明确的问题,特别指出“语言符号不仅有固有的最小信息量,而且在不同场合还会有不同的场合信息量”,这种观点对语法分析中逻辑的把握有重要启示意义。
《汉语语法理论研究》(1996)是他对汉语语法理论问题思考的结晶,以一般语法理论原理为基础,逐一论述汉语语法的基础问题和汉语语法模型的构拟方式,是一部逻辑严谨、基础扎实的理论著作。全书分十章:1,语法和语法理论;2,语法模型的方法论;3,语言单位的符号性:形式和意义;4,语言单位的结构性:分解与合成;5,语言单位的同一性;6,语法的最小单位:词;7,语法规则的基本结构单位:词类;8,句子的结构成分:主语和宾语;9,语法的最大单位:句子;10,总结。这本书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和系统观念的重要性:“对许多语言事实说来,它是客观存在,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看到它;它不完全是客观存在,因为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眼光才能注意到它。从系统性方面考虑,我们更需要对所谓语言事实有正确的估价。”
杨成凯先生为译介国外语言学前沿理论做了不少工作,他曾系统研读了美国学者菲尔墨格语法各个时期的学说,写出了长篇评述文章在《国外语言学》杂志上连载,对国内动词语义关系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杨成凯先生在古籍整理、鉴定、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馆藏珍贵古籍鉴定征集,对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启动和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主持“新世纪万有文库”工程的古代文化部分的选目和出版工作,在古籍版本研究方面多有论述,晚年出版的《闲闲书室读书记》(2011)集中了他在古籍赏鉴和收藏方面的文章。他的最后一部出版物是专著《人间词话门外谈》(2015),以现代观点重新评价《人间词话》,从理论上做出系统阐释。杨成凯还曾翻译和审校《艺术和错觉》《艺术的故事》等国外艺术理论名著。